解构与建构:解读《弗洛斯河十的磨坊》的道德
2018-05-23赵科研
赵科研
[摘要]道德观念是v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作品的主题,小说的故事结构设计、人物成长线索都是为了呈现这一内涵主旨而建构。从文学作品创作角度为切入点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核心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心理发展过程进行解读与研究,进而得出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文学作品的深刻涵义和“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观。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乔治,艾略特;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05-0182-02
引 言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故事结构当中围绕作品核心内涵进行了复杂而巧妙的设计,利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故事性将乔治·艾略特所要表达的道德观点进行了完美的呈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乔治·艾略特对于人物外在描写以及心理刻画正是其作品的重要文学魅力所在。正是基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文学层面的卓越表现,才使《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内涵能够深入读者内心,将乔治·艾略特的道德观准确而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道德内涵
乔治·艾略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创作当中从故事情节结构设计着手,以故事主人公麦琪的情感发展线索结合麦琪的内心成长线索来展现《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内涵主旨。并通过对道德观念的探索和阐述,表达了其道德至上的思想核心。故事主人公麦琪在其现实生活中与汤姆、露西、菲利普以及斯蒂芬之间的情感纠葛推动了故事的情节不断演进,并向读者呈现除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也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最后结局当中,麦琪终于实现了自我的道德观念成长,并从麦琪的个人抉择当中呈献给了读者“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内涵,同时这也正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道德内涵中心。《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通过故事主人公麦琪的情感变化以及内心变化来表现麦琪的道德观成长过程,并借此论述了道德观念在人的现实生活当中的思维和作用,并着重强凋了道德在个人人生当中的意义。
二、《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提出的道德观点
(一)服从高于一切
乔治·艾略特在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化背景下通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表达了“服从高于一切”的道德观念。为实现这一道德内涵的呈现,乔治·艾略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成功地用故事主人公麦琪与其哥哥汤姆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来进行呈现。麦琪与汤姆在内心情感中存在着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两个人的约定或者来自外力的约束,而是两个人自主形成的关系形式,确切地说,这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是两个人达成的共识。麦琪与汤姆在故事剧情的发展中由于这种构成关系而产生了许多次冲突,麦琪因无法忍受汤姆的独断专横多次将积怨爆发,但是最终麦琪还是心甘情愿服从于汤姆的统治。这是因为在麦琪心中来自哥哥汤姆的爱是其生活的中心。通过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两个主要人物关系的刻画,乔治·艾略特表达了其“服从高于一切”的道德观,认为在一定关系的基础上,服从是一种美德。
(二)责任战胜自我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于菲利普之间的感情发展即是麦琪的爱情旋律也是麦琪追求自我生活的内心成长。菲利普不仅非常麦琪的心理而且能给予麦琪深深的慰藉,对于麦琪来说这不仅是简单的爱情关系,而是自我内心真正地得到了理解和认可,所以对于麦琪来说,这不仅是对于爱情生活的追求,更是对我自我成长的追求。但是因为菲利普是父亲仇人的儿子,所以汤姆坚决反对麦琪和菲利普的交往,并且认为麦琪对菲利普的感情是对家族的背叛。甚至对麦琪的爱情产生了仇恨的心理。基于对家庭的忠诚感以及对汤姆的服从心理,麦琪坚决选择为了家庭责任而放弃对菲利普的爱情,虽然这使得麦琪非常痛苦,但是面對责任与爱情的艰难选择麦琪还是服从家庭的意愿。这一选择与其说是麦琪的选择不如说是汤姆的选择,而麦琪在这一选择中失去的绝不仅仅是自己的爱情,而是选择放弃了实现真正自我的权利,放弃了对自我生活的追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故事设计通过麦琪的选择,表现了在乔治·艾略特的道德观中责任的重要意义。
三、基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文学构建角度的道德观分析
道德的追问与研究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内涵主旨,乔治·艾略特为了用文学的方式对作品内涵进行准确而完整的呈现,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故事结构进行了巧妙而富有创造力的设计,通过主人公麦琪的情感变化维度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维度来对故事情节结构进行设计,进而用两条人物欲望线索来支撑整部作品。同时利用人物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架设起了作品的内涵主旨。所以在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道德进行解读时,需要对故事结构中的两条主要驱动线索:麦琪的情感和自我价值实现在故事结构中的演进来进行分析。
(一)忠于自我的理想化道德模型
麦琪的个人情感线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重要故事情节发展线索,通过对麦琪的情感产生的原因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进行刻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呈现给了读者乔治·艾略特的道德观。情感是因素是道德价值衡量标准的重要构成,个人的情感在其道德行为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麦琪与其哥哥汤姆、表妹露西以及菲利普和斯蒂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故事情节带来了富有张力的情感元素。而麦琪对这些不同情感的价值判断以及选择当中表现了麦琪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作品要呈现给读者的道德价值观。
麦琪对汤姆的感情依赖使得麦琪对表妹露西产生了嫉妒心理,并因为这份情感在心中积蓄的力量而导致了麦琪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极端行为。麦琪之后对露西的未婚夫斯蒂芬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爱情冲动,这远远大过于麦琪之前对菲利普的爱情向往。并不惜伤害露西的代价而要去占有斯蒂芬,可以说麦琪当时以及完全成为了一个情感战胜理智的人,但是这份不可能被现实接受的情感最后为麦琪带来了更大的内心伤害。麦琪这些情感上的变化与发展主导了麦琪在故事情节当中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在这一过程当中麦琪的情感在其内心当中的地位超越了道德的约束力,并且使麦琪做出了许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对于麦基的这些心理以及行为的刻画,说明了道德规范作用在对人的约束力上是有限的,并且情感的驱动力与道德约束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基本的人性层面的冲突。在这一冲突过程中能够暴露人性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能反映出道德体制的缺陷性和弊端。
(二)内心与外界矛盾的道德挣扎
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过程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设置了麦琪的一次重要抉择的情节来表现出自我价值实现与道德之间的天秤倾斜。麦琪与斯蒂芬两人在水面划船,无意间停靠到了一个无名码头上。斯蒂芬感叹这是上天的命运,这为了麦琪提供了可以与斯蒂芬单独相处的美妙时光。但是麦琪并没有因为身临美境而忘乎所以,相反的是,在这样的时候麦琪忽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道德性,麦琪想起了露西以及菲利普,这样她觉得自身的行为对比人的情感产生了伤害效果。这种内心的自我批判最终超越了自我对爱情的追求。最终使麦琪选择了迅速离开,并决定结束自己那违反道德观念要求的个人行为,进而在这次道德挣扎中道德的力量最终占据了上风。这也反映出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重要思想内涵,即道德规范应超越自我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统治者。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演讲,道德观念在麦琪的心中也在不断成长,在经历了道德挣扎后,更坚定了麦琪的道德至上的原则。
(三)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观
文学作品的戏剧张力就在与人物在面临困境时的艰难选择,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一次又一次的在这样的选择中表现出了麦琪的道德观和《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内涵主旨。麦琪选择与菲利普分手是因为家庭观念的原因,在不可调和的两个家族矛盾中麦琪选择了放弃自我追求而保护家庭利益。麦琪选择放弃对斯蒂芬的爱情是为了保证对于表妹露西友情的忠诚,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麦琪在于哥哥汤姆的矛盾中依然选择了服从,放弃了反抗,这是对于基本道德观念的维护。麦琪在这些选择当中都是放弃了个人利益而为他人或者家庭利益着想,这正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内涵中心,即牺牲自我而奉献他人是道德标准中的最高美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通过麦琪的在道德观念中的成长过程,充分地将这一道德观呈现给读者,并生动的刻画出这种道德观的人性美一面。这种道德观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思想成就,而是在不断的道德冲突、道德挣扎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结 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我們提供的正是一幅女主人公麦琪自我压抑与个人追求之间痛苦挣扎的画面,借此我们从一个侧面管窥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意识,而在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则是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种以“服从、责任与义务及其自我压抑”为特征的情感结构。通过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故事结构以及故事人物的内心发展,作者乔治·艾略特向读者展示出了人性深处存在的道德挣扎以及这种道德挣扎最后为人带来的到的成长。道德规范的力量对于社会是不可获取的,而正确的道德观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习得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展示了出了道德力量的伟大,也呈现出了道德成长过程中带来的痛苦。乔治·艾略特在放弃传统宗教信仰之后,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给现代人目标感、尊严感以及道德感的人生信念。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的影响下,爱略特发现人本主义的道德观也许是人生错综复杂矛盾的解决之道。《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正是乔治·艾略特对这种思想观念的文学呈现。
参考文献:
[1]谭敏,赵宁,苑辉.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生存美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33
[2]王琴,陈斌.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I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5):36-38.
[3]张娜,浅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人物形象体现出的婚姻道德观[川.名作欣赏,2014(2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