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博士:道路就是生活
2018-05-23幸运小杰
幸运小杰
打开书本,可以丰富知识;探访世界,可以走向智慧。
她一次又一次踏上象征着光荣与梦想、自由与勇气的文化探寻之路。作为超级驴友,潇洒不羁的她,完全是一个非典型博士。
独闯66号公路,探寻美国草根文化
“我曾梦想抱着一把吉他浪迹天涯,没想到误打误撞念了博士。”她叫江凌,1985年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2007年来到上海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2011年在四川大学攻读新闻学博士。
2013年,江凌被公派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学一年。她看到世界另外的模样,再次激发新闻梦。她要与众多普通人相遇,做记录的行者。就在访学期间,她知道了66号公路。
66号公路被美国人誉为“母亲之路”,始建于1926年,從芝加哥出发,途经八个州,终点是洛杉矶圣塔莫尼卡海滩,全长3939公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等到博士毕业成为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后,江凌决定在30岁生日时,完成独闯66号公路的夙愿。
2015年暑期,江凌飞到美国,去看66号公路上的风景。旅程中,她印象最深的是被誉为“最后的嬉皮士”、66号公路灵魂人物——鲍勃·沃德麦尔。
鲍勃是著名艺人,以及66号公路地图绘制者。他一生创作无数明信片、海报和手绘地图。当54岁的鲍勃患上直肠癌时,他拒绝治疗,度过了人生最后10年。《汽车总动员》里,那辆会说话的面包车,原型就是鲍勃的车。制片方要把这个“人物”命名为沃德麦尔,鲍勃拒绝了。他不愿沾染商业气息。
无儿无女的鲍勃去世后,将所有财产捐赠给家乡的66号公路博物馆。这辆由黄色雪佛兰校车改装的环保房车,是鲍勃在公路上唯一的“家”。江凌驻足在车前,仿佛看到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在对自己静静诉说。
“欢迎你来到彭蒂亚克,我是市长罗伯特。”别扭的中文发音,通过手机翻译软件向江凌播报。66号公路盾形LOGO前,她偶遇罗伯特。因为爱这座城市,罗伯特宁愿放下带来滚滚财源的事业,应聘为市长,拿着1000多美元的月薪,整天穿着印有“Pontiac(彭蒂亚克)”字样的T恤,在博物馆接待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回国后,江凌收到罗伯特的邮件:“希望你带上中国的小伙伴,再次重游彭蒂亚克,我将静候你们到来。”
2016年,《穿越66号公路》正式出版,细致地勾勒出美国的草根文化。
三江源深度体验,圣洁记忆永珍藏
江凌的下个目标,是找一条国内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线路。
藏区,这块圣洁之地她一直很向往。正巧2017年,她参加中国自驾游大会,结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旅游局局长。他力邀江凌去三江源国家公园。她便下了决定。
当年7月,江凌参加一个尕朵觉沃转山活动,有幸与世界马拉松冠军孙英杰、思凯乐户外创始人曾花、中国户外网创始人王敏等一同转山。藏历五月十五世界公桑日(The World Sang Day)转尕朵觉沃,是当地一项传统。转山是对山神表达敬畏,是朝圣,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刚开始江凌感觉尚可,半个小时过后,她的速度明显下降,不时被身后的人超过。几个小时后,她走一步喘几下,身边没有一个人,才意识到掉队了。这时,天空突变阴沉,紧接着下起小雨,随后雨水变成雪花。江凌看着前方扑朔迷离的道路,不免焦虑。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已近下午6点。江凌寻找下山的路,可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繁花盛锦,哪里是尽头?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踩,一踩就会陷进去,甚至没过小腿肚。就在她为迷路焦急时,遇到一个康巴汉子。在对方指引下,江凌终于安全下到山脚。
十多天后,江凌在玉树市中心的格萨尔广场,观看一场当地州歌舞团的藏族舞蹈演出。因突降大雨,江凌淋湿致病,扁桃体发炎,肿得说不出话,特别疼。她不顾身体“抗议”,又奔去囊谦县,艰难地完成采访,才去囊谦县人民医院拍片、输液。
江凌的下一站是杂多县,那里海拔更高,医生警告说不能去,高原反应将引发她的支气管炎。江凌这才意识到欲速则不达,便回玉树稍作休息。
囊谦县的达那寺附近,一座独立山峰上,坐落着格萨尔王及三十将士亡灵台。基于格萨尔王的传奇色彩,江凌想去看一下。一大早,她跟着两个僧人从寺庙出发。最初路上还有绿色植被,越往上走,只剩下较干枯的蕨类地表,还有让人脚底打滑的碎石。路面也变成40多度的陡坡,随时有滚下山的危险。
3小时后,江凌瞻仰了亡灵台。下山前,她往下瞟,见是深渊,心生恐惧,双腿发软。另外,没带专业登山装备,对于她这种缺乏野外经验的人来说,下陡坡非常冒险。
江凌只好先吃午饭恢复体力。随后,僧人们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踩出让她可以受力的脚印……当地人来回一趟只需3小时,她花了9小时。可是当晚,她泡在达那寺的温泉里,仰望璀璨夜空,觉得白天冒的险是值得的。
还有一次江凌参加赛马节。午饭后,她和朋友到草原上拍照。没多久,所坐车的四个轮子都陷进泥地。随后来了一辆挖掘机救援,却也陷进去。最终,当地人在车轮前埋下大石头,用绳子牵拉,费了好几个小时,才把车拉出来。
这些狼狈的经历,成为她永久珍藏的圣洁记忆。
一段路一段历史,行走在文化中
江凌最大心愿,就是探访黄河源头。黄河正源,在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盆地。她找来当地的司机,从曲麻莱县麻多乡出发,走了四五个小时才到达。
太阳已落山,天气非常寒冷。与黄河中下游的雄壮磅礴相比,源头只是微小的泉眼。一大一小的反差,衬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江凌掏出水杯,把圣洁的水,把这段旅程都珍藏起来。
历时两个多月,江凌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地人,还有骑马穿越黄河第一人李荆。通过这种生活史的微观访谈,她努力爬梳华夏文明、康巴文化、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从中发掘出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除了大量素材,江凌更收获了宁静与感动。她喜欢这种状态的自己。
有太多感人的事。能在如此艰苦的高原生存,这里每个平凡人,都有不平凡的故事。尤其是扎曲源头的村民,日夜守护着一片水源。江凌遇见49岁的牧民才仁公布,他带领村民自发清理河源垃圾20年。大家受信仰的影响,传承着三江源文化。
回上海后,江凌专心写作《旅行者的家园》。此书在2018年4月全国发行。如果说《穿越66号公路》是探寻美国母亲路的旅程,《旅行者的家园》则是华夏文明的膜拜之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学术无界,文化无疆,永远在路上。”这位非典型女博士意气风发。
编辑 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