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宜昌市县级职教中心的现状、发展及对策

2018-05-23向长征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困难建议

向长征

摘要:县级职教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但也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政策执行不力、职业培训混乱、专业设置趋同、师资结构失衡、社会认识不够、校企合作不力等发展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培训资源,区域统筹专业设置,改善教师结构,提高社会认同,促进校企合作,为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县级职教中心;現状;困难;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4-0026-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延伸职业教育的县级职教中心,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走访调研了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宜昌市辖8所县级职教中心,通过调研发现,县级职教中心努力争取发展环境,对内强化管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优化了教育结构,造福了一方百姓。但与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的人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服务“三农”能力急需加强。现以宜昌市为例,对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促进其发展的策略。

一、办学情况

宜昌市所辖8所县级职教中心都是由县级人民政府主办、县级教育局主管,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其中有1所学校是获人社部、教育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3所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7所学校分别为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学校。

(一)发展环境较好

1.顶层设计

2015年4月,宜昌市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宜昌市委、市政府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县域学历教育、职业农民培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合作社、农场、企业。

2.投入政策

一是财政投入政策。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将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学校人员经费财政全额预算、足额拨付。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应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制定并落实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16年起,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1 500元/年。二是统筹整合资金。统筹财政及社会资金,对在宜职业院校聘用兼职教师、职业院校与在宜企业联合办班及共建实训基地、对接全市产业开设专业、职业院校师生进企业实践、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及教材、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给予支持。三是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宜昌就业。在宜职业院校定向为宜昌市支柱产业的校企合作企业年输送毕业生50名以上且稳定在岗一年以上的,由企业所在地政府按800元/生的标准对职业院校进行奖励。

3.协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职业院校与本地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制度,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规模以上企业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共同负责,整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相关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定期举办校企合作项目洽谈会,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提供有效载体,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享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三是落实优惠政策,增强校企合作吸引力。由财政、税务、经信等部门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和落实国家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对本单位应用技术及管理岗位人员开展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由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制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订单培养、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等制度。市政府遴选命名一批“宜昌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并明确对定点企业的支持政策。

4.招生举措

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全员追踪及各县市区初升高比例考核机制。8个县级教育局均将中职学生的入学率纳入了对乡镇中学的目标考核。

(二)教学质量较高

宜昌市8个县级职教中心坚持“升学、就业”两手抓,以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1.多种途径打通深造路

宜昌市8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自学助考、技能高考、“3+2”分段培养、对口单招、成人高考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学历提升及大学深造需求。(见表1)

2.创新教学机制强技能

宜昌市全面统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按照企业人才规格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技能大赛、考证、考核“三考融合”机制。全市集中开展技能大赛,全面覆盖全市所有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实行选派学生参赛与随机抽取学生参赛相结合,全面提升学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2017年,宜昌市共设15大类、42个项目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全市8所县级职教中心共有696名选手参赛,517名选手获奖。近五年来,全市8所县级职教中心在湖北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呈现成绩逐年提升趋势,如下页表2、表3所示。

(三)服务地方有为

1.对接地方产业开设专业

全市8所县级职教中心均根据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寻求生存发展空间。例如,秭归县职教中心为服务全县建设“精品农业大县”和“现代物流新县”战略,于2016年申请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发展秭归脐橙等特色农业和三峡物流园的建设储备人才。五峰是湖北著名的茶叶之乡,五峰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培养本土人才。兴山有上市公司兴发集团,兴山县职教中心开设了化学工艺、采矿技术专业,全面服务企业发展。

2.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是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秭归县规模以上企业40%的员工、旅游产业60%的员工毕业于该县职教中心。二是职业教育开启了区域内脱贫致富的引擎。8所县级职教中心开展了电商、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培育了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长源。三是职业教育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8所县级职业中心无门槛招生,开展教育引导,普及提升了高中阶段入学率,有效防止了问题青少年流入社会,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了公民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四是职业教育在区域重大活动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例如,在秭归县端午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该县职教中心学生全程参与,主演部分节目,当好群众演员,做好志愿服务,展示了良好形象,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五是职业教育有效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例如,秭归的屈原文化、长阳的巴山文化、远安的嫘祖文化等地方文化进入所在县职教中心,转化成教学资源,作为旅游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效推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一)办学经费不足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实训场地建设投入多、机械设备更新快、日常实训耗材开支大,同时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更新技术。国家针对职业院校学生个体的投入较多,但没有涉及日常办学经费的投入。相对于实训设备的日常更新与维护、日久天长的实训耗材等学校公用经费的巨大开支,学费收入难以维持正常教学的需要,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瓶颈。

(二)政策执行不力

现在从国家层面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省市都出台了与该决定一脉相承的文件,政策精神很全面,内容措施很具体,但缺乏落实,各地方政府不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也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更没有不执行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受到处罚的先例。例如,宜昌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规定,要制定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16年起,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1 500元/年。目前,在宜昌市辖8个县级单位中,仅有2个县级人民政府落实了生均1 500元/年的政策。

(三)职业培训乱象

各县职业培训项目多,一些部门针对本部门相关管理内容开展培训,多个部门之间交叉开展同一职业培训。例如,秭归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竟有7个部门开展,也有同一学员参加多个部门的多期电子商务培训的现象。整個培训市场存在部门各自为政、培训内容雷同、培训设施不够、培训师资低下、后续指导不力、学员招收混乱等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地利用优质资源开展培训机制。

(四)专业设置趋同

宜昌市辖8所县级职教中心均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7所学校开设有旅游服务类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类相关专业,6所学校开设有现代农艺专业,仅3所学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专业,即五峰县职教中心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秭归县职教中心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兴山县职教中心的化学工艺和采矿技术专业。专业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地方特色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不足,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利于人才的差异化发展。

(五)教师结构失衡

宜昌市8所县级职教中心师资队伍结构不优,职业教育品质提升困难。一是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二是专业不合理,80%师资来自普通中小学教师转岗;三是教师工作量偏重。例如,秭归县职教中心现有专任教师190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体平均年龄达46岁,40岁以下教师偏少。从专业结构看,学校专业教师中科班出身,且大学所修专业与学校所开设专业对口的仅13人,占6.8%,绝大多数教师为中小学教师转岗而来,现有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满足不了专业教学需要。从工作量上看,按生师比教师富裕,按班师比教师不足,不算班主任、教学管理等工作量,教师人均周课时量接近20节,远高于国家12~14节的标准,加上实训管理人员多、实训教学需多人协助等要素,教师工作量更重。同时职业教育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导致专业教师缺口更大。

(六)社会认识不足

职业教育生源为初中学习成绩处于底层的学生。多数学生成绩不好总是由这样或那样的性格或品行缺陷造成的,进入职教学校纯属无奈之举。加上职业学校忽视对外宣传推介,职教宣传不具有普通升学教育宣传那么牵动敏感神经的受众性,缺乏眼球吸引力,导致家长、社会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内部管理、学生出路等,“宁在普高混,不进职教学”,凭主观推定职业教育就是劣等教育。

(七)校企合作不力

基于宜昌市辖县区域内规模企业不足、企业总量偏少、行业种类不多、技术含量不高的实际状况,校企合作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一是校企合作的范围偏小。目前宜昌市辖县域内校企合作基本属于松散型,合作仅仅集中于旅游类、兴山的化工和采矿等少数专业上。二是校企合作的领域狭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向企业输送毕业生等领域,在资源共享、技术交流、教学改革与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内的合作相当缺乏。三是校企合作仍然是学校“单相思”。绝大多数企业并不真正关注职业教育,对校企深度合作兴趣不高。四是技术性用工偏少不需合作。宜昌市辖县域内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不高,需求的是大量普工,不受学历、技术限制,加上地方工资水平与外省的差距,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简单重复工资收入低的工作,导致校企缺乏合作的根基。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

1.完备职教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职教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国家级别的职教法律只有颁布于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一部。该法强制性不足、缺乏实施细则,很多规定无法落实。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单项法,比如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但一直没有单项法支持,目前主要靠政策推动。因此,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修订1996年《职业教育法》,建立《职业教育法》的下位法及各单项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法治建设成为急需,以增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企业参与等方面的强制力。

2.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国家级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建议各行业和产业协会直属国家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让职业资格制定和认证工作交由行业或产业协会实施,制定能与普通教育接轨的各级各类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1]。同时对应成立省、市、县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部门,地位高于同级人社、经管、财政、农业等部门,便于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经费投入等具体政策的有效实施。

3.经费投入保障

国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学校经费投入政策,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学校教职工工资、福利、奖金全额预算等足额拨付。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应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制定并落实除学校人员经费和教育费附加按比例投入之外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进行严格检查督导落实到位。

4.建立考核机制

针对各地人民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建立考核机制,实行约谈、职务调整等组织措施,强化执行力。实行逐级对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对照国家、省、市政策文件精神,逐条开出责任清单,实行刚性约束,突出经费投入重点,限期整改落实。

5.保障适度发展规模

要统筹做好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全员追踪及各县、市、区初升高比例考核机制,确保普职比达到5∶5,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二)整合培训资源

要加强部门职业培训资源的统筹,将部门主导的职业培训项目和资金向职业学校集中,统一安排培训项目、计划、经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城乡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

(三)统筹专业设置

对专业设置实行地市级区域统筹管理,要对所辖中职学校设置专业进行专业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实地考察,对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监测,尽量避免专业设置的雷同,杜绝在不具备开设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专业。

(四)改善教师结构

要大力实施职教人才计划,一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对现有专任教师开展送培,通过高校、企业及培训机构的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加强专业教师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训,避免二者教学水平的失衡。二是落实兼职教师聘任政策。严格监督检查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决定的情况,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向社会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能手在学校任课,缓解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鼓励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机制。实行职业教育职称单列评定,借鉴招聘农村特岗教师的机制,侧重于专业技能,招聘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重点考察其动手操作能力及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以改善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满足专业教学之需。

(五)提高社会认同

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器,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抓好中职学校“诊改”,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通过合并、关停等形式,每个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围绕“十三五”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式和培训对象,向改革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向市场要潜力、向管理要形象,为区域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生态崛起、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人才保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强化宣传部门管理,引导媒体舆论导向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角度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事迹,写好职业教育故事,逐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通过家长开放日、成果展示、宣传专题、志愿服务、慰问演出等活动,让家长感知职教魅力,认同职业教育。积极营造全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宣传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正确引导家长、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学校深造。

(六)促進校企合作

一是强化校企合作责任,明确校企合作是政校企三方必须共同承担、合作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二是推进现代学徒制,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双重身份、双元实施、工学交替、岗位育人”,要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培养、协同育人。三是推动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同步更新。政府拿出看得见的实惠鼓励企业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带到学校用于教学,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在技术上保持同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同步发展。四是搭建信息化建设平台,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通过互联网,将生产过程实时传输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生产现场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为课堂上的学生远程授课,并共同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研讨和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1]俞仲文.职业教育顶层设计N个建议[N].中国青年报,2013-11-04(11).

(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困难建议
诸葛亮的困难
困难时刻显担当 为民解难展作为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遇到困难,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