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共享开放型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8-05-23周根来王利刚张力李小芬张响英
周根来 王利刚 张力 李小芬 张响英
[摘 要]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建设团队近4年内探索构建了专业群共享开放型课程体系,為保障课程体系的实施配套进行了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双师团队组建、实训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这些配套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为专业群共享开放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还为其他同类专业群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014-03
江苏省于2012年启动省级“十二五”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获得立项。该专业群以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构建途径
现代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其生产方式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的专门性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现代畜牧生产的发展需要。针对现代畜牧生产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面向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养殖环境控制、饲料生产加工等现代畜牧生产岗位群进行调研,确定建设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饲料与动物营养、畜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水产养殖技术4个专业为辅的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具体见图1。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采用如下途径进行开发和建设:人才需求分析→现代畜牧生产领域调研→岗位群工作任务分解→课程开发→教学保障分析。开展面向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同类高职院校等多渠道的调研,共同定位畜牧水产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的职业岗位群,发挥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辐射作用,构建“企业主导、多元工学结合”的专业群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黑板上养殖,实验室里治病”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现代畜牧生产行业企业的特点,制定调研方案,设计具体调研问卷,制定专业群工作任务分析表,通过网络交流、专家访谈、电话联络、问卷调研、操作规程分析等形式,开展了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各专业就业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从现代畜牧生产领域岗位群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提取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饲料生产与营销、畜牧生物技术应用、畜牧工程服务、水产养殖5个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筛选工作内容中的共性和个性技术技能,开发专业群内各个层次的课程以适应现代畜牧生产对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要,构建共享开放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为实施好工学研融合为核心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条件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等各项举措以保障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体系的内涵
围绕“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依据现代畜牧企业对岗位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对现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养成教育大纲,形成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全面素质的职业岗位能力”的思路,提炼、优化、归纳形成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专业群各专业的共性化基础能力需求,确定专业群的专业平台课程;在对现代畜牧生产领域不同岗位操作规程和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提炼专业群各专业岗位个性化专项能力需求,以培养各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为重点,确定专业方向课程;为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提高今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鼓励学生开拓专业学习视野,确定专业群的专业任选课程;为实现全面素质目标培养,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再适应期,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最后需要进入不同就业方向的顶岗实习课程学习。通过上述过程的分析和重构,最终形成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5个层次的专业课程结构,构建了兼具共性化、差异化、核心化、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
(一)公共平台课程
结合现代畜牧生产类专业的特点,更新和完善公共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畜牧生产类专业学生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及职业素养,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专业就业和终身发展,为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综合能力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业平台课程
现代畜牧生产类专业群内的专业平台课程统一课程名称、学分和要求,并基本保持稳定。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业平台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模块化教学内容。
(三)专业方向课程
结合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细化的工作领域、具体就业的岗位工作等需要来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以适应社会对用人多样化的需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就业的具体工作需要。
(四)专业任选课程
根据现代畜牧生产类专业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设置专业任选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专业任选课程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可在第二到第五学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上课时间、任课教师,跨不同专业方向选修专业任选课程。
(五)专业顶岗实习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操作的零距离接触,各专业学生经过前4个层次的课程学习后,进入不同就业方向的顶岗实习课程学习。
三、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在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专业群双师团队、实训条件、信息化课程资源等配套项目建设和改革,为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同步建设专业群信息化课程资源
以信息化共享型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为目标,创建专业群内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立体化呈现专业标准、教学课件、校本教材、教案、教学视频、习题、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种类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校企双方共同新建动物繁殖、动物遗传育种两门专业平台课程资源库以及畜牧机械与设备1门专业方向课程资源库,更新和完善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场环境控制与监测、动物病原体检测技术3门专业平台课程资源库以及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7门专业方向课程资源库。项目组开发建设完善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校本特色教材、教案、教学音视频、虚拟仿真动画、多媒体课件、习题及试题库、企业优秀案例等多种素材类型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内容丰富、生动、形象,依托课程网站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播放和实验演示录像、虚拟养殖管理系统、虚拟饲料加工工艺系统,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学,这弥补了教学过程以课堂面授为主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根据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的教学需要,整合专业群内专兼职教师资源,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了一支职教理念新、教学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以满足专业群各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健全专业带头人遴选制度和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深入实施“凤凰人才工程”、“师徒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五个一工程”,不断优化教学团队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以提高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聘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选聘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校企教师带薪互聘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建设,教学团队中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课时数的比例超过50%,为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有序推进实训支撑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已建成一个集专业教学、畜牧生产、职业培训、工种鉴定、技术服务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为一体的实训支撑体系,实现了专业群优质实训资源的共享,能有效开展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系统培养,在全国高职院校畜牧生产类专业教学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原有校内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围绕现代畜牧业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完善畜禽生产实训室、遗传繁育实训室、饲料检测实训室,动物微生物实训室、兽医基础实训室的功能;在原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高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围绕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岗位工种的要求,遵循现代畜牧生产的规律,与高邮鸭集团、泰州正大等企业联合建成家禽生产实训中心、猪生产实训中心、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在完善硬件的同时引进企业的先进核心技术实训项目,强化实训中心的文化和管理制度等软环境建设,使得校内实训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训练项目全面,为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专业基础实训和校内生产实训提供了支撑。
在原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10家校外实训基地,使得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数量稳定在50家左右。以南通正大有限公司、中粮集团、大北农集团、通威集团等一批行业内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牧企业为紧密合作对象,共同建设以加强畜禽生产与经营管理、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饲料生产与经营等岗位综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之具有示范性、辐射性,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校外实训基地中企业技术人员与派驻教师共同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明确实训要求、实施方法及步骤等,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提高实训效果。在实训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使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
(四)初步建立了专业群体制和运行机制
1.校企共建组织保障体系
围绕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成立现代畜牧生产校企联盟二级理事会,共建组织保障体系。双方共同研讨并制订理事会章程,确保理事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论证等专业群内人才培养过程。依托畜牧生产二级理事会,与有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指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从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中聘请校外督导员,组建校外教学质量督导员队伍。与高邮红太阳、泰州正大合作,分别成立“校中厂”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和“廠中校”标准化饲料加工基地,承担养禽与禽病防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安排骨干教师加入企业技术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加强生产质量监测,提高产品质量。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建设
围绕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适合于专业群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先后完成畜牧兽医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专业标准建设。结合行业企业岗位工作实际情况,面向家畜、家禽、饲料等行业制定了33个岗位工作规范。从综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重点制定和完善4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或规范。从督导队伍建设、教学秩序维护、教学信息反馈与修正、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活动指导等方面完善了专业群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立企业、学校、社会多方评价机制,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外部评价机制,促进专业群教育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达到最佳的状态。
3.顶岗实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双导师制度》、《顶岗实习过程学生管理细则》,建立企业评价、学院评价、自我评价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三级评价体系;建立学院管理、企业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顶岗实习三级组织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管理工作规范、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顶岗实习远程管理系统,完成企业与学校的对接,实现信息管理、网上授课、企业培训,即时监控,即时咨询答疑,当面远程授课,增加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顶岗实习安全,达到实习效果,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
上述配套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为专业群共享开放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还为其他同类专业群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89.
[2] 周斌,邹涵辰.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群为例[J].知识经济,2014(23):140.
[3] 章晓兰.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07-208.
[4] 周劲松.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8):23-26.
[5] 曹志宏,夏平.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群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15):42-45.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