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散文选评
2018-05-23陈玉驹
写人要由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到神(性格和精神)再到命运(富、贵、贫、贱等)。叙事首先要学会概括事件(5个“W”,即who / what / why / when / where + 1个“H”,即how),其次要思考事件与主题的关系。
一、突出人物的品性
横八字巷的人们
文/黄蓓佳
(1)奈保尔在《米格爾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总体交代横八字巷人们的生活特点:贫穷而兴高采烈地活着。此段为文章的“启”,开启文章的标题。)
(2)横八字巷长仅有50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写横八字巷狭窄、阴暗、潮湿的特点,突出横八字巷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叙写不同的人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动静张本。此段为文章的“承”。)
(3)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4)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5)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写外婆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动静:对节日生活不苟且。)
(6)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写四叔公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动静:对吃穿不苟且。)
(7)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写邻居姐姐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动静:对工作不苟且。)
(8)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写退休私塾老先生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动静:对教书育人不苟且。)
(9)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写麻脸老太太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动静:对精神生活不苟且。3~9段为文章的“转”。)
(10)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针对上文叙写的人和事,表达我的人生感受和感悟。此段为文章的“合”。)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①内容上,指出那个时代横八字巷的人们贫穷而兴高采烈地活着,且活出动静的特点。②结构上,领起下文对横八字巷往事的叙写。
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①选取典型景物,触觉和视觉相结合,注重细节描写,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横八字巷阴冷潮湿、萧条破败的特点,表现了横八字巷人们生活的贫困艰难。②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3.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4分)
①生活态度:不苟且,不绝望。②生活方式:有板有眼,恪守传统。
4.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6分)
①人们在清贫中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让我体悟到了生命的尊严。②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让我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③人们在艰难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④那些充满趣味的家常琐事,使我童年的记忆色彩缤纷。
二、突出人物的精神
草根画家
文/张虎生
(1)初见虹先生作画,是在南艺后山坡的香樟树下。午后的春阳,温煦可人。香樟树高大丰茂,嫩绿的新叶,层层叠叠伸展开来,翡翠般灿烂。周围围着不少人,几个石墩,一块大石板,权作画案,中央端坐着的,便是久闻大名的虹先生。看客总是抑制不住兴奋,又正值各种植物传递春信的当口,尤其头顶这棵香樟,招摇的香气,靡靡洒洒,迷人到醉。虹先生却入了禅定,唯见一支画笔,游走在一柄阔不盈尺的宫扇上,细细沙沙,旁若无人。虹先生的笔端,蘸上了一点点的红,非灯笼的艳,也非辣椒的火,而是红里晕着些微藤黄,似有似无,有点日出时那份辉煌。朱砂啊!有人低声道。话音刚落,老干虬枝,嫩蕊点点,一枝雪里红梅,亭亭玉立,于空渺的洁白处,盎然地妙曼地生长出来。自然又是一阵惊呼。有数人同时请教:此画可卖?虹先生没搭话,持着扇柄,反反复复地揣摩,这才落款、钤印,印不大,仅一个字:虹。(用温煦的春景衬托虹先生的优雅,是“美景”衬“美人”。香樟的香气,可嗅,是为“显香”;红梅的香气,可感,是为“暗香”;一明一暗,相得益彰。用看客的兴奋,侧衬虹先生的淡定,其“不慕时尚,坚守艺术的精神”立显。)
(2)“舒服了!”画家自言自语道。(语言描写,表现了虹先生完成画作后的愉悦和沉醉。)
(3)自此,看虹先生作画,就成了我期待的享受。虹先生五十开外,素朴少言,随身一只极普通的塑料袋,盛着他心爱的文房四宝。衣香鬓影的大街上,薄裳轻履,提着塑料袋的虹先生,是如此不合时尚,一副三四十年前小厂会计的模样。的确,不但衣着,連内心,虹先生都秉持着逝去甚远的老旧格调,譬如远离烟酒,甚至连茶都不碰,再隆重的场合,也永远是清水一杯。无疑,幼时父辈们遭遇的冲击,成年后供职单位的散落,铸成了一道坎。然而,正是诸种不幸,将少年的朦胧憧憬,孕育成长达三十多年的水墨浸染。虹先生一路拜得诸派名师,积下满腹画稿,才有了今日出手便得的古雅和磅礴。(从形、神和命运这三个维度介绍虹先生:朴素淡雅、坎坷不幸和艺术造诣高。)
(4)前几日,我随众人去东郊虹先生的一间大房子,那里,桌子大,纸笔大,自然气势也大。上午,旭日东升,满室堂皇,铺纸濡墨后,虹先生案前立定,手握毫管,目视远方,那凝思运筹的架势,如同一位出征将军,即将跃马万重关山。众人屏息,只见虹先生指尖一抖,再一沉,三下两下,画面右下处,一块巨石悄然出世。下面将发生什么,还是个大大的悬念,但以石垫底,这画,就有了足够的底气,有了坚实的依傍。果然,说有河,就有了流觞曲水,说有山,就有了叠翠峰峦,然后,光也来了。光明,一个古今向往的词,在虹先生的笔下,在远山的峰巅,隐隐绰绰的,露出一个不大的半圆。毫尖墨本就不多,虹先生再伸进笔洗里轻濯一番,澹淡的水墨,化作云漪,渐次晕散开来,连绵不绝如缕,而先前留着的辐条状三两束空白,陡然的,就直射下来,分明是佛光乍现。众人掌声响起,都眼巴巴地望着虹先生,盼着他继续演绎眼前的天地塑造。虹先生沉默不语,双眉微锁,几乎一寸寸地在画上扫描,检验作品的姿态,真如古板顶真的会计,熟悉他的人都在等待那一句“舒服了”。(写我第二次观看虹先生作画的感受,映衬了虹先生绘画技艺精湛。)
(5)千百年来,山水写意,云闲人淡,貌似玩物怡情,实则是心神运化:点染勾勒间,现实的种种块垒顷刻消融,若化作林中月石上泉,便更成就了无眠梦中的壮阔波澜。(由作画到做人,由实到虚,提升文意。)
(6)虹先生签着几家画廊,还是几家画院的艺术总监,但于他,唯有画画,才实实在在得要紧。画廊的画卖了,虹先生得随时提供作品,他戏称四处赶活为“补墙”。有人为他抱屈:人家画廊老板几年工夫,就有房有车了。他答道:人家老板也难的。朋友约请,社区相邀,他一律慷慨应允,非但分文不取,而且及时周到……这样干净的人,我生怕带给他哪怕一丝的烦扰。每次看虹先生作画,我都默不作声;每次同行,我都故意落后几步。望着人流中他清朗的背影,不知怎的,想起罗大佑的一句歌词: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引用罗大佑的一句歌词,既是对虹先生品质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社会的反思。)
1.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虹先生什么样的精神状态?(4分)
(1)“舒服了!”画家自言自语道。
完成画作后的愉悦和沉醉。
(2)虹先生沉默不语,双眉微锁,几乎一寸寸地在画上扫描。
绘画时的投入、专注。
2.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虹先生作画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①句式整散结合。②运用联想想象。③细节生动传神。④运用比拟手法。⑤语言富有韵味。
3.请简析文中“我”对虹先生这一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6分)
①“我”两次观看虹先生作画的感受,映衬了虹先生绘画技艺精湛。②“我”对山水画的感悟,映衬了虹先生高妙的艺术境界。③“我”“默不作声”“落后几步”的举动,映衬了虹先生令人敬佩的品质。
4.请探究虹先生这一形象的深刻意蕴。(6分)
①虹先生朴素少言,薄裳轻履,远离烟酒茶,秉持老旧格调:表现了一种不慕时尚,坚守艺术的精神。②虹先生绘画技艺高超:揭示了广博学习,专注投入,严谨细致,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③作者塑造虹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既是对虹先生品质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社会的反思。
三、由个到类
大山深处的织女
文/聂昱冰
(1)在太行山的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名字叫王碯。它距离最近的城市邢台,也有一百多公里。这个小村庄位于海拔六百多米的半山腰,在村子里,沿着弯曲而狭窄的小路朝前走,几乎每一条小路的尽头都是悬崖。这里的山层层叠叠,无边无沿,一眼望去,你会觉得即使肋生双翅,也飞不出这群山。这里的日落让人荡气回肠,一轮浑圆的、已经几万岁的、熊熊燃烧着的太阳,与已经几万岁的、嶙峋而幽暗的山,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交错。(介绍织女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太行山——的特点:偏远、闭塞,古朴、雄健。)
(2)在这个小村庄中,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还活着”的老式织布机——因为村子里的织布机仍旧都在吱吱呀呀地工作着,仿佛一直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介绍织女劳作的工具——老式织布机。)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4)一幅原本存在于传说中的画面,一段已然随历史远去的音乐,此刻,却明明白白呈现在我眼前、响彻在我耳畔。(写作者对织女织布的古老印象。)
(5)织布机的高度超过一米八,长度超过两米,宽度也有一米多。因为使用时间久了,有些凹槽的边缘处已经有了裂痕。(介绍织布机的“形”。)
(6)“这是我们家传下来的老东西,有二百多年了”,主人道。对这个年龄,我深信不疑。这台织布机与这个家族相伴了二百多年,它一定记住了这二百年里家族中每一位女性的双手和容颜。现在,它的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由物(织布机)到人(织女)。)
(7)此刻,这位年轻的妇人就端坐在织布机前,一边织布,一边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始至终,所有对话都没有影响到她织布的节奏和速度,她的目光也一直停留在眼前的棉线和布匹上。(写织女工作的态度:专注。)
(8)妇人挽着最简单的发髻,别着一个鲜艳的塑料发夹,留着齐眉的刘海,穿着一条黑绸和碎花布拼接的连衣裙。她的发髻、发夹、裙子,本都是街头最常见的式样,包括她的容颜,都是一个最普通的乡间农妇,可现在,却因为这台织布机,她变得非常非常不同了。(写织女的外貌,突出织女的普通,为下文写织女的不普通做铺垫。)
(9)妇人的双脚控制着踏板,双手交替操作着梭子和那根推动整个织布机工作的巨大横梁。所以她必须端坐,双膝摆放端正,腰背和脖颈都挺得笔直,双肩自然下沉,双臂每一下伸出、收回都沉稳有力。但手指又必须轻柔灵活,才能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并且保持匀速循环。这样的体态,让她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一种端庄娴雅的气度。她右手边放着一盆清水,水中浸着六个枣木制成的梭子。梭子的外壁打磨得光滑如镜,六个梭子依次在她眼前这片方寸之间来回穿梭——从右向左滑过白色的纬线丛林,拉一下横梁,“哐当”一声,再由左向右滑回来,再拉一下横梁,又是一声“哐当”。(写织女织布时的动作、神态,突出织女织布技艺娴熟高超。)
(10)几个来回,几下声响,一寸花色鲜艳的布匹就织了出来。伴随着她的动作和声音,织布机另一端那个巨大的缠绕着白色棉线的卷轴一点点变细,她脚边堆积的彩色布匹一点点叠高。从清晨到日落,从少年到白头,一代又一代,山里的女人,就这样把光阴编织成了生活。(感叹织女编织的不仅仅是布,还有生活。)
(11)我站在织布机的另一端,久久望着她。在织布机的中央,几百根白色棉线高高挑起,分成三层,每一根细线都穿过不同的针孔悬挂在三根交错着的横杆上,于是我和她之间就仿佛有了一层半透明的屏障。白色的光影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我再一次被带入了历史的长河。(由现实转向历史,文章开始由实到虚。)
(12)几千年来,古老中国的土地上,有过无数台织布机;每一台织布机前,都有过这样一个普通但却坚毅的妇人。
(1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也有过这样一张织布机,她为了训导儿子,用剪刀剪断了我眼前这几百根细细的白线,然后再一一接起。(由织女到孟母,拓展文意。)
(14)这些普通但却坚毅的妇人,就这么年复一年纺着,织着,把地里的棉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再用这些布换回一家老小的被褥衣裳、柴米油盐,让家中有了温暖、色彩和滋味。所以在古代神话中,那些让人心动的仙女一定都是特别善于纺织的——织女,七仙女……因为只有家中有一个会织布的女人,这个家才算是有了家的模样。(由孟母到织女们,提升文意,赞美织女们勤劳坚毅的精神。)
(15)山里的女人们织布是没有固定花样的。布的花色,全凭她们在织布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然后憑着自己对美的感悟去选择下一种颜色。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从来没有织出过两匹完全相同的布。(直接赞叹织女们织布技艺的高超。)
(16)这些女人和她们织出的布一样,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但却实实在在地守护着太行深处的男人、孩子和家。(卒章显志,表达对远离现代文明的山村质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小节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及其作用。(6分)
(1)特点:偏远、闭塞,古朴、雄健。
(2)作用:①为古老的纺织技艺得以保存提供环境依据。②为表现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质朴的风俗民情没有受到外界冲击埋下伏笔。③与后文织女们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形成呼应。
2.作者为什么说她见到的老式的织布机还活着?(4分)
①织布机存在并工作着,而且将继续存在。②织布机真切地将传说中的画面与历史中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现于眼前。③织布机融入了织女的生命。织女使织布机有了灵性,织布机使织女不再普通。
3.简要概括大山深处的织女的形象特点。(4分)
①心灵手巧,织布技艺娴熟高超。②工作专注认真。③坚毅勤劳。④热爱生活,心系家庭。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意。(6分)
①对织女们高超织布技艺的赞叹。②对织女们勤劳坚毅精神的赞美。③对远离现代文明的山村质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由事及理
一个人的仪式
文/夏立君
(1)返回山东的路上,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多年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去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交代“我”独自绕道上海拜谒两处墓地的原因:瞻仰英雄。)
(2)来到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块石碑立在周围。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心有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写“我”来到陈子龙墓前看到的景象,借村干部的话突出如今的人们对英雄的淡漠,与下文人们关心才子墓形成鲜明的对比。)
(3)独立栅栏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要寂寞了。我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写陈子龙墓的落寞,写“我”的致敬——点题,并照应第一段。)
(4)离开佘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承上启下。)
(5)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颇有蓊郁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年(清顺治2年)9月17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17,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否定他们这类人的伟大,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写“我”来到夏氏父子墓前,插叙夏氏父子的相关事迹,并表达“我”对这两位英雄的独特看法。)
(6)我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一片寂静,在我到来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这只有一个人的仪式。(再次点题——“一个人的仪式”,突出我对英雄的致敬。)
(7)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雨骤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描写“我”默哀时的场景,营造一种凄清、肃穆的氛围,表达“我”内心的悲抑、孤寂之感。)
(8)整个清代,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于麻木状态。后来,极麻木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年4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开夏允彝棺椁,掘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扇坠等物,大多被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稿一卷、线装书十余册,当场损毁!(写清代对夏氏父子墓的保护和当代荡湾村民对墓穴的盗掘、对文物的损毁,两者形成对比,表达“我”的痛惜之情。)
(9)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忽见一个路标,指明前方是“二陆读书台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陆是小昆山人,当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子到底比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里凑热闹了。(写才子之墓的热闹,与上文写英雄墓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10)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林里组成一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声,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的时侯,忘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木的。(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又为谁而哭?以抒情结束全文,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①交代“我”独自绕道上海拜谒两处墓地的原因。②暗示题旨,设置悬念。③引出下文自己先后拜谒两处墓地的叙写,并和下文写墓园的“寂静”、无人来访相照应。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简析其表现特色。(4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描写,营造了凄清、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内心悲抑、孤寂的感受。
3.文中多处运用了對比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三处。(4分)
①作者对夏氏父子、陈子龙的崇敬仰慕和人们对英雄的冷落隔膜。②清代对夏氏父子墓的保护和当代荡湾村民对夏墓的损毁。③英雄之墓的冷清和才子之墓的热闹。
4.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6分)
①作者用“站好、垂手、阖眼、默哀”这样简单而肃穆的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对英雄行为的肯定、对英雄精神的赞扬。②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为无人拜谒英雄而痛心、为人们漠视英雄而悲伤。③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追逐经济效益、追逐热闹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④“一个人的仪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该如何准确公正地认识、评价特定时代的历史人物。
五、由事件到文化
石头镜
文/李翔
(1)搬到城边的王岩村,母亲以每天侍弄两顿饭为首要任务,父亲两手也彻底闲下了。我以为父亲悠闲自在,啥也不缺,心头甚是得意。(写父亲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感,为下文写父亲在精神生活上的不足张本。)
(2)那天,我带妻子、女儿到姨夫家串门。姨夫就住在王岩村的近旁。闲聊时,姨夫笑着说:“你爸前天来我这了,说眼睛疼,想买一副石头镜戴戴。”姨夫摇着蒲扇,“为这事,你爸说过不下三次了。我让在街上开眼镜店的邻家二牛捎一副回来,‘竹叶青,三百六十元。你爸嫌贵,不忍心买,太花钱了。”我听了,不以为意,觉着父亲可能在说笑,按他以往的心性,是不会花那冤枉钱的,父亲平生最见不得有俩钱就烧包的人了。(通过姨夫之口,侧面表现父亲的性格特征:俭约。)
(3)妻子在一旁搭言:“那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吃有穿就行了,花那钱没多大意思吧。”我知道买眼镜妻子多少有点心疼,因为我俩早就商定好的,在还房贷的这几年,家里的吃穿用度一律从简,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一概不买。姨夫看着我们:“你爸来看过多回眼镜了,每次都舍不得放手,就是下不了决心买。等二牛把眼镜带走了,你爸又发悔得不行,失落地搔着后脑勺,说,‘年轻时就把话放出去了——等将来日子好过了,买副石头眼镜戴戴。那时家里太穷,被人当笑话传了好多年。要是能戴上自己亲手买的石头镜,在乡亲们眼前转悠一圈,让那些小瞧自己的人看看,也不枉来世上走一趟。你爸把石头镜在心头搁着哩。”姨夫意味深长地说。(继续通过姨夫之口,表现父亲的性格特征:自尊。与此同时,交代我们俭约的原因:还房贷,其实只是一种借口——为女儿买眼镜怎么就那么大方呢?)
(4)我听出姨夫末尾一句话的分量,心头一沉,才猛然间意识到,虽然上了年纪,但父亲也同其他有身份、有文化的城里老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尊严。怪我们把事情看简单了。(姨夫的话让“我”陷入深思,引出下文“我”的思索和对妻子的“旁敲侧击”。)
(5)回家的路上,我耳旁一直回响着姨夫的话语。我渐渐品出了父亲话里的味道。晚上,我依然想着这个问题,也想到了我们家的过去。家里底子薄,父亲受了多少辛酸,才把我们兄妹三个抚养成人,自己也老了,在世上的时日不多了。我忽然觉察到自己的自私、自利,太不懂父亲的心思了。630——猛然间,我头脑里跳出这个数字。女儿的眼镜是过完年才配的。本来门前的新华眼镜店配一副就可以了,妻子硬说西安的好,戴着放心。拗不过,去了趟省城的大医院。连验光带配镜总共630元,再加上来去花销,没有一千元也差不多远了。
(6)360,630,好奇特的数字,怎么花钱多的毫不含糊;而少了近一半的怎就犹豫不决呢。我琢磨着,这组有趣的数字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位置颠倒,然而意义却迥然不同:360是父亲的价值,630等同于女儿的分量,一颠一倒,却分明构成一架极为不等的天平。这个看似微小的倾斜,引起了我的深思。父亲是过往的亲人,是我们生命终极的补给者,然而此刻却心力已竭,将愈行愈远,直至消失在生命的拐角。我们是他根上抽出的新枝,吮吸着他的汁液一路拔高,只顾埋头赶路,不愿回头一望,反倒觉得是他们自行落伍了。而女儿呢,女儿自然是我们人生课堂的最大的话题,是我们枝头光华夺目的果实,包裹着我们生命的全部未来和希望……看近不看远,一如石头镜!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的残酷吗?……我的心怦怦狂跳,再也不敢往下想了。(通过“我”的抒情,点出本文的主题,令人深思。)
(7)我们看来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父亲的眼里又是多么神圣和庄严。我突然想到,有多少次,当他看到左邻右舍的老人戴着光洁莹润的石头镜悠然走过,那一刻,父亲的眼光是多么羡慕,甚至于嫉妒,又是以何等的勇气极力压抑着自己,竭力不让儿女知道自己暗藏的心机。(写“我”的思考,突出父亲的伟大:克制自己的欲望。)
(8)晚上,在广场上散步时,岳母打电话给妻子,说妻弟媳妇近来眼睛突然不舒服,怕影响肚里的孩子,打算去西安看看。妻子举着手机噗嗤笑了,说县医院、市医院条件都不错,何苦跑那么远折腾来折腾去呢。岳母说,跑路花钱都不怕,单怕有个万一嘛。妻子默然。“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付出多少牺牲,父母对孩子没有丝毫的商量余地,没有半分的犹豫迟疑。孩子对父母那就两说了,无论是实有其事还是什么堂皇的緣由,折扣是非打不可的,就看多少上说话了……这便是尊贵的——母爱,父爱!”我抓紧时机,旁敲侧击。
(9)妻子半晌无语,突然看看表,头一仰,爽利地说:“走,眼镜店还没关门哪,给咱爸看那副‘竹叶青去。”我先是一怔,忽而恍然大悟,喜滋滋地跟在了妻子身后。(写妻子与我在为父亲买眼镜事情上达成一致,结束全文——呵呵,散文也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有删改)
1.文中写“我先是一怔,忽而恍然大悟,喜滋滋地跟在了妻子身后”。请分析这句话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①“我”没想到妻子会对父亲大方起来,当听到妻子说给父亲看石头镜时感到震惊。②但很快明白妻子是被自己的话打动了,是出于真心实意,于是高兴地和妻子一起去为父亲看石头镜。
2.“姨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通过姨夫之口,交代父亲与石头镜的故事,侧面表现父亲。②姨夫的话让“我”陷入深思,引出下文“我”的思索和“旁敲侧击”。
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进行赏析。(6分)
①前一句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我们与父亲的关系比作新枝与根的关系,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奉献精神和我们自私的一面。后一句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我们与女儿的关系比作树枝与果实的关系,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对女儿爱之深切。②运用对比手法,将我们对父亲的态度和对女儿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我”自责的心理。
4.请结合原文,从父母、子女两个角度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
(1)从父母的角度:①文中,父亲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到老来却舍不得花钱买一副石头镜来实现在乡亲们面前转悠一圈以挽回尊严的愿望。文章通过表现父亲,赞颂了父亲简朴的品格。②文中,我们跑到西安为女儿配眼镜;岳母不怕跑路花钱,要为儿媳检查治疗。文章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儿女无私伟大的爱的赞美之情。(2)从子女的角度:①文中,我们忽视了父亲的感受,没有意识到石头镜对父亲的重要意义,对他的爱打了折扣。②作者通过自己的反思,告诫为人子女者,行孝不仅是确保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关怀。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