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机制构建探析
2018-05-23何丽华廉伟刘帮
何丽华 廉伟 刘帮
[摘要]培育时代新人是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着眼点之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已经并继续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想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学习各方面,就需要从价值的认同、主体的预判、环境的优化和制度的保障等维度入手,着力构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072-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报告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新议题。当代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要群体,然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对复杂环境的挑战,要想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抱负的时代新人,则需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育引导,构建网络社会的认同机制
对于集价值情感、认知、意志于一体的大学生主体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其自身内在影响机制和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协调的运作方式。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机制,既符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青年价值理念的内在逻辑,同时又是应对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等复杂环境挑战的迫切要求。在网络社会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是当代大学生通过对理论的全面掌握与认知后,不仅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而且本心之上愿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涵内化于心,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并践行之。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强调的就是网络主体对于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应该是网络主体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自觉认同,即由网络社会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信仰共同组成。因此,构建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机制,不仅要在外在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下,而且要强化网络主体的内在影响因素,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同时也要用育化的外在因素推力影响主体内在思想价值观念,通过网络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内在的影响因素,使网络社会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认同从浅层的理念認知上升到对精髓的认同、灵魂的认同。
构建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机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创新,把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与高校网络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把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更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网络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其一,创新网络教育内容。高校需要在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增设形势政策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理论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信仰。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时事政治,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学会取精华、去糟粕,并能与时俱进地运用、践行。另外,要加强学习实践环节、开发更好的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媒介,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来更好的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其二,创新网络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得当与否是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败的关键,网络带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让新时代的受教育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微课堂,慕课,及各种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因此,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具备灵动性和针对性,要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发动学生共同发掘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资源,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感和主体性。另外要改善师生关系脱节的现状,大学生的真实情感往往表现于课下,因此要加强与学生的课下互动,相互学习、监督并规范各自的言行,在交流潜移默化地中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以实现对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价值认同。其三,创新网络教育载体。网络社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更为紧迫,而高校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得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利益诉求,其次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优势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最后可以在校内建立线上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不断挖掘新的网络资源;建立新的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红色网站;开展有效的宣传与引导,让大学生在网络的熏陶感染下实现自觉的价值认同。
二、实践养成,构建网络社会的主体预判机制
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预判机制是指大学生主体在网络社会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正面思想的引导,在行为主体内建立的预估评判系统。其意在强调网络主体行为对特定事物进行预设与判断的过程,并测评其自身的行为意图、行为过程、行为后果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进而指导网络主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与尺度规范自身的行为。网络主体思想上的价值认同仅仅局限于网络意识层面,而在实际生活的行为中才能凸显出网络主体真实的思想动态和认同程度,因此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要注重持续性和实践性。构建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性的主体预判机制需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及思想的引领,然而正确的网络思想引领重点在于将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现实。大学生自身阅历较浅,易受到长辈、朋友、老师等有信服力人士的影响,很容易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受多元价值观冲突的影响,无法用理性的评估与辨识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网络理论的同时也要多加注重实践,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层面的价值将始终停留在层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理论性的情感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不仅仅要把网络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要把在网络社会这个虚拟世界里掌握的不确定性的课堂之外的理论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反复检验与运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达到对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的主体预判。
三、净化空间,构建网络社会的环境优化机制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优化机制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网络教育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关系着学生整体的素质的发展,马克思强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就一定会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背景、文化、观念紧密联系,同时也就会对其造成特定的影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化与培育。在网络社会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今天,网络教育环境的客观因素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就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面临着网络化时代进程的深入,复杂的网络社会环境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但是换个角度审视,网络是把双刃剑,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为我们应对时下网络社会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就使得改善现行网络教育环境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构建大学生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优化机制需要高校全面地把握当下网络社会环境背景的发展规律,努力改造并优化现行的网络教育环境。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由此可见,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抱负的时代新人,才能抵制一切腐朽文化思想的冲击。因此,现阶段构建网络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优化机制需要重点从优化网络教育环境、网络文化环境人手,切实有效改善教育环境的现状,充分发挥教育环境对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的功效。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就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统一,使学生明确网络使用规范,增强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负面舆论、错误观念和低俗内容。此外,高校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极端地采取彻底化的防堵封闭政策,这样只会降低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使用率,甚至还会形成逆反效应。所以,要通过人性化的网络管理,强化校园BBS信息的管控能力,时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集体诉求建设积极和谐的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高校要对先进主流文化的网络传播做到主动正面发声、敢于正面發声、善于正面发声,要以网络文化活动为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多元化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营造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撑,也是网络社会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环境机制的必然要求。通过网络先进文化来净化大学生的内在身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认同进而践行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建规立制,构建网络社会的制度保障机制
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完善什么样的网络制度”、“如何完善网络制度”是高校在完善网络制度过程中需要率先审视的问题。为此,要构建网络制度化、法律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网络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党员的网络培训,考评和奖惩制度的规范制度的建立。不断检验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同时要避免其出现形式化、虚无化的趋势,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带头性。完善网上舆论和网络媒体监督机制,及时听取和观察周围学生网民及学生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科学制度的建设;网络科学制度是塑造网络主体情感认知的重要驱动力。网络制度设计的科学化有利于网络主体习惯的养成和情感的认知,为网络主体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由制度化到网络主体的自我认知及形成习惯提供了可能性。在现网络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网络制度时要切实把握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客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和新思想融入到高校网络制度体系中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术的大学生网络群体,通过网络媒体这一高速度传播工具及时并高效地营造培育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从而达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性、先进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发展自我的条件,又是发展自我的手段,是联系大学生成长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人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实际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网络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场景中,就需要构建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有效机制,要从价值观的认同、主体的预判、环境的优化和制度的保障等维度人手,切实有效的在外向型教育引导力与内向型主体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1-2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