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管理”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研究
2018-05-23王妍
王妍
[摘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弹性管理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要求,也为高职教育建立起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在实施弹性管理时需要直面这样几项挑战:调适人才培养方案时所面临的挑战、符合校本毕业要求时所面临的挑战、余下教学常规管理时所面临的挑战、维系学生人身安全时所面临的挑战。结合所给出的弹性管理内涵,并以挑战作为问题导向,弹性管理的應用模式可从:针对弹性管理开展现状调研、拟订标准规范弹性管理学生、多部门来完成人才方案审定、创新教学常规适应学生心理、建立校企校社协同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弹性管理;高职;教学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038-03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应紧密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来展开,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直接为教学常规提供了原则导向和框架体系。随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被全面贯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引入“弹性管理”机制,也就成为了当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弹性管理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要求,也为高职教育建立起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从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效果来看,弹性管理主要反映在高年级学生中的顶岗实习管理,以及在创新创业活动驱动下的人才与项目一体化管理。从弹性管理的表现形态来看,对于同一专业下的大多数学生采取常态管理,而对于那些在职业导向下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生实施弹性管理。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弹性管理”内涵的解析
(一)实施生源的定向管理
我国高职教学管理需要植根于国情,所以在探索“弹性管理”模式时,应首先从局部创新人手。即,在达到三年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对提前走向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实施定向管理。定向管理的内容包括:(1)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剩余课程的教学管理;(2)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反馈管理。由于当前高职在实施弹性管理时,仍需要在教学常规下来具体展开。因此,有关课程教学和教学反馈,便需要以另一种方式来定向实施。
(二)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因材施教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体现便是,根据学生的职业意愿和比较优势,为他们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和创新机会。随着校企联合办学在高职院校中的逐步普及,以及订单班建设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为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平台。但这里也需要注意这样的事实,即因材施教在目前的高职教学管理中还需要得到其它职能部门的协作,其中得到教务部门的支持则最为重要。在实施因材施教时,还应保证教学常规的有序推进。
(三)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目前,弹性管理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创新,应在小范围内开展尝试与探索。而这里的小范围便是指向提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以及拥有创业项目的学生群体。这两类学生群体尽管都提前步入了职场,但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却截然不同。正因如此,则需要在弹性管理中实施分类管理的办法。教学管理实践表明,管理参与自主创业的学生群体,其管理难度相对较高。而且,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四)具有灵活的退出机制
弹性管理中的“弹性”二字,还应含有“退出”的要义。所谓“退出机制”是指,那些已经提前步入职场的学生,因主客观因素而决定重返校园,校方应有稳妥的接纳措施来应对。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能降低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试错成本,还能防止学生因“无路可退”而走向负面。可见,这也反映出了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实施弹性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调适人才培养方案时所面临的挑战
若要使弹性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则需要为此建立起长效机制保障。那么,这便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凋适。众所周知,专业人才培养设计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不仅涉及到相关课程的定位和课时,还涉及到教学组织要求。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之前,需要得到教务部门的认可和备案。从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对方案的设计还是对方案的实施,都面临着技术层面、部门协作层面等环节上的挑战。
(二)符合校本毕业要求时所面临的挑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显著差异,高职校本要求下的毕业要求,不仅存有学分要求,还往往对指定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做了具体规定。对于提前步入职场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处于名义上的“顶岗实习”环节,还是处于自主创业环节,都难以系统完成对剩余课程的学习任务。而且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仍未获得指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见,这就在形式上要件上,难以满足校本要求下的毕业标准。
(三)余下教学常规管理时所面临的挑战
这里需要将目光转向校内,转向教学常规管理领域。随着部分学生提前步入职场,这便对教学常规管理形成了一定的挑战。首先,班级氛围因部分学生的离开而变得浮躁,进而不利于教学日常管理。再者,不同班级的离校学生人数不同,这就为余下课程的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笔者在弹性管理实践中感知到,班级学习和人际氛围的改变,应是当前在教学常规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教学管理中若是处于被动地位,则弹性管理将如同虚设。
(四)维系学生人身安全时所面临的挑战
与兄弟院校的同行探讨弹性管理模式时,得知个别学校曾发生过“因学生初入职场涉世不深,而出现了人身伤害事件”。如,加入到了传销组织。为此,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还应直面,维系学生人身安全时所面临的挑战。对此,应纳入到教学管理中的职业教育范畴来解决。
三、弹性管理在应用中的着眼点分析
(一)着眼于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弹性管理作为高职教学管理的创新举措,必须得到包括教务部门和招生就业部门的协作,这样才能在运作上得到制度和信息保障。前面已经提到,实施弹性管理需要针对提前入职的学生实施定向管理,而该定向管理便需要在教学院系与教务部门的协作下来完成。确保提前人职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与之建立有效、稳定的信息交互机制,则需要在教学院系与招生就业部门的协作下来实施。因此,这里就需要着眼于建立多部门的协作机制。
(二)着眼于转换和替代常规教学的考核指标
弹性管理的实施主体为教学院系,所以各专业教学院系就需要未雨绸缪般的,对教学管理创新细节进行把握。其中,着眼于转换和替代常规教学的考核指标,则是需要把握的细节之一。显然,受制于空间和学生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高职院校无法委派教师专程前往授课。而且,企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也不允许这些学生系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以等量代换的方式来解决毕业标准问题,或许是目前最优的选项。
(三)着眼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预案研究与实施
前面已经指出,随着先入职学生的离校,原有班级生源结构也势必会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以及怎样稳定班级在校学生的情绪,则成为了一项衍生问题。而且,每一届相同专业的先人职学生人数并不相同,甚至专业编班数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些都要求应着眼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预算研究与实施。作为指导教学的大纲和框架,每一届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是形成教学院系、教务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三方合作的蓝本。
(四)着眼于建立多方位的学生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将建立多方位的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纳入到着眼点中,归因这已成为实施弹性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先入职的学生部分前往企业工作,部分自主创业,所以这里仍需要在分类视域下来开展体系建设。
四、应用模式构建
(一)针对弹性管理开展现状调研
在本文前面的论述中,对弹性管理的内涵和需直面的挑战一一进行了解构。从中可以知晓,若要将弹性管理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由此,针对弹性管理而开展现状调研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现状调研的方法为:(1)向已经实施了弹性管理的兄弟院校取经,从中应关注他们的应对措施;(2)具体到教学院系的实际教学管理现状,以沟通的方式与院系负责人进行研讨。这样一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拟订标准规范弹性管理学生
实施弹性管理的关键在于对提前入职的学生进行管理,所以首先需要拟订标准来规范对这些学生的弹性管理。已知,提前入职的学生分为顶岗实习类型和自主创新类型。显而易见,对于前者的标准便是获得企业方的正式用人通知。其中,该类学生部分由学校牵线而入职,部分则自主择业。为此,需要对自主择业的这类学生建立起认定标准。关于对自主创业学生的识别标准,则需要由招生就业部门参与拟订。但原则便是,已经形成商业化运作流程。
(三)多部门来完成人才方案审定
毫无疑问,这里便涉及到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预案进行审定。前面已经指出,每一届同一专业的弹性管理规模并不一致。而且,教学院系所轄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弹性管理的差异化需要。因此,由多部门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其重点应放置在原则、标准、管理制度、学分替换方案等框架环节,而应避免陷入到繁杂的细节之中。笔者建议,可以在试错的方式下完成对第一届学生的弹性管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完善各专业的实施细节。
(四)创新教学常规适应学生心理
弹性管理是一个体系,其不仅关注先入职学生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关心在校学生的教学管理。由于本文将弹性管理的重点放置在了毕业班,所以这里就需要通过创新教学常规来适应毕业班学生的心理。浮躁、焦躁、兴奋、跃跃欲试等构成了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应以自身的体会,将职业心得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在实训教学环节,则可以增加校外企业参观环节,并邀请合作企业的代表为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五)建立校企校社协同保障机制
教学院系、招生就业部门应与入职企业的学生保持稳定的联系,并与企业方签订学生安全保障责任书。这样一来,就能增强企业方的安全保障意识。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而言,则需要建立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协同保障机制。在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当下,校方应与社区办公室保持通畅的联系,进而及时获知学生的境况。
五、展望
为了改变职业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凋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融教学作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可见,今后需要加强对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要破解制约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便需要教学管理者需要集体学习国学文化知识,以及在学习中从国学文化中得到启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影响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线教师,而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在工具理性作用下,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无法为评价机制的优化提供科学、明确的方向。因此,实践教学管理者应在国学文化显性和隐性元素的学习熏陶下,反思自身在实践教学理念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阳军,熊安锋.工作流程示意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zl).
[2]钟斌,蔡忠兵,郭碧乃.关于MOOC背景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 (1):26-30.
[3]黄麟.试论弹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小微企业绩效及其成长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6( 12):96-97.
[4]牛志轩.弹性理论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7(8).
[5]邹赐岚.践行以生为本构建现代大学学籍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51-52.
[6]田汉族.超越刚性与柔性: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创新探索——读崔德明先生新著《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26):109-110.
[7]孙光旭,时立新.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构建与弹性管理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 (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