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精准帮扶视野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
2018-05-23王世泰
王世泰
[摘要]教育精准帮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教育精准帮扶作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主要原则和要求,这是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的基本方略。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关键是诊断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和就业的素质。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重点是重视精准的就业指导教育。瞄准和识别大学生在基层就业中存在的实践困境,科学分析构成就业指导教育的困境,诊治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面临的问题,需要精准的基层就业服务。
[关键词]精准帮扶;基层就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016- 02
众所周知,精准帮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教育的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他强调要强调扶贫T作要根据各地情况,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进一步细化了精准扶贫。习近平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精准扶贫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旨要求。教育的精准帮扶指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度对帮扶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教育方式。教育精准帮扶的“精准”主要的意思指的是精细。“精”指的是方式的精细化,即在教育对象认定、帮扶政策制定、人财物管理与监督环节进行细致的做法,不搞“一刀切”、“一窝蜂”。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都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制度安排。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教育精准帮扶的意义在于:第一,教育精准帮扶是增强大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大学生个人特点,强调精准识别调查,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自我“造血”功能。第二,精准教育帮扶是提高教育扶贫工作实效的前提。精准识别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和实际状况,依据个人实际,进行个性化的精准就业帮扶。第三,精准教育帮扶是治理思维贫困的法宝。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个人素质不高、就业观念不新、职业技能不成熟等问题。针对不同的个体,做出人力资源准确的素质诊断,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检测和帮扶。教育精准帮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教育精准帮扶作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主要原则和要求,这是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
精准帮扶视野下,要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应当着力在三个方面进行:
一、诊断: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关键
教育的精准帮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家通过政策进行就业引导和帮扶。比如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等。但是,多数大学生并未进行准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意味的盲从,选择了报考。然而,这些基层就业的项目并不能提供给所有人比较满意的选择,甚至有些人通过考核,工作后却失去了从业的健康心态。第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指导是依据个人特征和专业能力,参加基层的工作,从而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进而不断进步,教育的精准帮扶首先要建立在科学的诊断基础上,这种诊断是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测评技术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关键是构建精准的瞄准识别机制。精准的瞄准识别机制包括“瞄准谁”、“怎样瞄准”、“谁来瞄准”、“用什么瞄准”、“瞄准效果怎么样”。只有完善优化教育精准帮扶的瞄准识别机制,破解当前高校就业帮扶中“一刀切”的问题,才能打通就业精准帮扶的“最后一公里”。教育的精准帮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是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受益者,正确认识和剖析自我,提升就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甄别:就业指导教育的困境
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就业的不同需求和障碍。依据前文所述的人员素质测评和需求分析,瞄准和识别大学生在基层就业中存在的实践困境,根据实地调查,科学分析构成就业指导教育的困境,从而突破基层就业指导教育的困境。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教育的困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相互协调性不好,导致了就业指导教育的一刀切。第二,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教育并未有机结合起来。福建省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各类措施,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提升,前提的基礎是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然而,往往很多大学生不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导致了创新创业中出现了很多失败的案例。第三,学校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的力度不够,并未能够给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平台。学校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没有太重视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计划课程的设置,并且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基层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改科研项目,这就从另外一个层面构成了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困境。
三、诊治:精准的基层就业服务
诊治上述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针对就业生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访谈,针对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做好深入的分析,重视精准的基层就业服务。精准的基层就业服务措施有:深化就业服务制度,实现精准帮扶;重视素质测评,实现精准的大学生人才素质测评;健全就业信息化建设,全程化跟踪和指导就业就业;对接基层就业单位,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针对个人需求,精准就业帮扶;精准的学生基层就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的成效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第一,将教育精准帮扶纳入到学校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中。依据市场需求,针对学生实际,就“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挟”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典型基层就业项目开展实证调研,在基层项目的意愿度、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做出诊断。学校应当开展和开设系列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将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教改项目,强化教师的就业指导技能,推动学校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机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教育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推进学校的课程结构转型升级,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创新思维的人才。课程设置中,强化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丰富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宝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多样化的基层就业课程体系。途径,更好地打造世界开放,打造可持续、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为视角,具体探索与市场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通过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开展服务产业专业特色建设,加快培养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增强基层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加大学校对于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课程建设。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所提供的发展性措施和机会、保障性措施和环境的调查尤为关注。学校加大对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给与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层就业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评估个人的职业发展不足和实际就业需求,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扰问题。学校的科研项目中,设立相关课题,联合企业,依据教育精准扶贫的原则和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双方的共同点,形成需求清单,注重课内外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就业指導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靖.论精准扶贫语境下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行政科学论坛,2016(6).
[2]陈祥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
[3]何玉芬.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实施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