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所不知道的马克思

2018-05-23郑心仪

环球人物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

郑心仪

17岁的一天,马克思交上了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几天后,论文到了马克思的历史老师、学校校长维滕巴赫手中。他仔细读完文童,在空白处批阅道:“非常好。”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近200年后,人们依然熟知甚至能背诵的那段话,便出自此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干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7岁的马克思神采飞扬地为自己写下了未来的路。崇拜者从这个起点开始讴歌他的高尚,异见者从这个起点开始腹诽他在唱高调。“高尚也好,高调也罢,重要的是,他后来确实是如此践行的。他就是把职业当成了事业,就是把高调唱成了高尚。”《马克思靠谱》一书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君向《环球人物》记者感慨道。

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200年前的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古城特里尔的一个律师家庭。如果用今天不少年轻人的观念来衡量,马克思简直是那个“我们奋斗半辈子想要成为的年轻人”——他的父亲亨利希是犹太人,在高级诉讼法庭担任法律顾问。后世学者通过他们家缴纳特别税的金额推断,马克思一家属于特里尔前5%的高收入人群,位于金字塔的尖端,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

马克思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前面有一兄、一姐,但在他出生后不久,哥哥夭折了,他成了长子。后来他又有了2个弟弟和4个妹妹。在姐妹们的同忆中,马克思顽皮起来会“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山坡上“驱赶下来”,会用脏手拿着生面团做成的“蛋糕”喂给她们吃。但聪明的马克思,总会在恶作剧之后讲述动人的故事,让姐妹们不至于真的生气。

马克思接受的家庭教育,体现了现在典型的中产阶级理念:给孩子爱与自由。他的父母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我爱你胜过一切。”“有了你,我已心满意足。”马克思从家庭中收获丰盈的爱,得以无忧无虑地生长。他的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家中的庭院、楼上的书房里,年幼的马克思曾被父亲抱在怀里,听他念诵法国作家伏尔泰和拉辛的作品。等到12岁,马克思就被送进特里尔的中学,成了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

特里尔这座城市很特别,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被划归给法国,并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浸润在言论自由、民事权利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的宽松氛围中,而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地方没有的。在马克思出生前3年,特里爾回归普鲁士,但仍是德国自由主义最为活跃的地区。

在中学,马克思感受到了从18世纪启蒙运动延续下来的自由主义精神。自由,成了埋入他心中的第一颗种子。他在校期间,校长维滕巴赫参加了一场大游行,引来了警察搜查学校,结果发现了讽刺普鲁士政府的文学作品。后来,马克思的数学老师被指责信仰无神论,希伯来语老师则被训斥不该唱革命歌曲。只有副校长反对自由,但马克思的态度是——在离开学校时。他向所有老师辞别,唯独没有理睬副校长。

在完成那篇论文后不久,1835年10月的一天,马克思凌晨4点就起了床。这一天,他将前往波恩读大学。全家人一起出发,到汽船码头为他送行。这是他首次离家远行,结果成了终生的远行。

“遇见了”黑格尔

在成为如今人们所熟悉的那个马克思之前,他也曾是叛逆的青年。初到波恩,马克思就被盛行的浪漫主义感染了,差点成为一个诗人——虽然子承父业就读法律系,却把时间花在诗歌创作上。后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高昂激越、如“汪洋大海里跳跃着的波涛”一般的文字风格。不知是否来自于此。但在当时,这个爱好只能增添父亲的烦恼,“如果看到你成了平庸的诗人,我会伤心的”。

马克思让父亲烦恼的可不只是这些,在波恩大学的第一学期,他加入了特里尔同乡会,并很快成为5名领导者之一。这个同乡会的主要活动就是喝酒。许多个夜晚,马克思与会员们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酒吵闹。寄回家的账单表明,马克思格外放纵自己——他在一年里花掉了700塔勒(当时的一种银币)。“什么概念呢?当时的富家公子一年也不过花掉500塔勒。按照购买力来算,700塔勒相当于现在的14万元人民币。这一切促使他父亲安排他转学去柏林大学,而这成为马克思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钟君说。

柏林大学的面积是波恩大学的3倍,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氛围。有柏林大学的学生在信中写道:“在这里根本用不着考虑饮宴、决斗、集体娱乐之类的问题。任何其他大学都不像这里这样普遍用功,这样对超出一般学生之上的事物感到有兴趣,这样向往学问,这样安静。和这里的环境比起来,其他的大学简直就是酒馆。”马克思很快被柏林大学的学风所影响,开始“野马收心”,不仅认真读起法学功课,还爱上了哲学。伊曼努尔·康德成了他的第一位导师。

在马克思出生之前,康德就去世了。不过即便在世,两人应该也难以发生交集。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一辈子都过着单调的生活,至死未踏出过出生地柯尼斯堡。虽然在一座城市停留了一生,但他的精神世界没有边界:“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或许正是这样浪漫的精神世界吸引了马克思。来到柏林大学的第一年,马克思就雄心勃勃地试图创造一种抽象法哲学体系,“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他洋洋洒洒写了300多页的书稿,却越写越苦闷,发现在抽象体系和具体问题之间有一条巨大鸿沟。钟君解释道:“康德的思想系统自成一派,其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被合称为‘三大批判。但马克思渐渐发现,康德太务虚了,总像在做数学题目,用一个原理来证明另外一个原理,可是抽象的原理和具体的事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没有答案。”

因为通宵达旦的学习和苦闷的精神求索,马克思病倒了。医生建议他换换环境,于是他去了柏林附近的村庄休养。绿树清波、鸟鸣犬吠,都无法缓解马克思的烦恼,结果是黑格尔救了他。

黑格尔曾是柏林大学的校长,不过在马克思入校之前,就已病逝于任上。马克思很早就读过老校长的一些文童片段,却“不喜欢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养病期间,他不仅“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终于“诱入敌人的怀抱”。

在写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如此形容这次思想上的蜕变:“就像狂人一样在‘冲洗灵魂,冲淡茶水的肮脏的施普雷河水旁的花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房东一块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在钟君看来,黑格尔之所以吸引马克思,主要靠两大武器: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和貌似强大的概念辩证法。“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事物不是静止的,是变动的。”最终,马克思觉得“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

那些人人艳羡的、他生而拥有的东西,自此退场了。

“一下子就成了费尔巴哈派”

1838年5月,20岁的马克思收到了父亲亨利希去世的消息。在去世前不久,亨利希还写信表达了对马克思“杂乱无童,漫无头绪地踟躇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的担忧,迫切地希望他不要“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他不能理解儿子天才大脑里的思考.但仍以深沉的父爱为儿子提供经济上的雄厚支持,让马克思免于生计烦扰。马克思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一直贴身带着父亲的一张照片,但他从来不把照片拿给陌生人看,“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

亨利希的去世导致马克思家的收入锐减,在毕业后尽快找到一份工作成了马克思的当务之急。1842年10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24岁的马克思有了第一份稳定的工作——《莱茵报》主编。更准确地说。他第一次走出了舒适的中产阶级,第一次离开悬浮于半空的象牙塔,看见了贫困的底层民众。

当时,莱茵省议会正在讨论一项名叫《林木盗窃法》的新法案,目的是惩罚那些到森林捡枯枝来生火做饭的人。在土地私有者看来,未经允许捡拾森林里的枯枝就是盗窃。“黑格尔提出过一个‘绝对理念,即绝对化和神化人的理性。这其实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在黑格尔眼中,国家和法律就是这种绝对理念的化身,普鲁士政府就是这样一个‘理想国家,永远坚持公平和正义,永远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严酷的现实,让马克思从‘天国回到了‘人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年轻气盛的马克思挺身而出,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了保证对森林条例违反者的控制,省议会不仅打断了法的手脚,还刺穿了它的心脏”。陈培永感慨道:“正是在积极参与辩论的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了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之间的冲突,并清醒地认识到,普鲁士绝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想国家。这动摇了他对黑格尔的信仰。”

《莱茵报》在马克思手中变得极具活力与攻击力。该报的一位撰稿人曾这样描写道:“普鲁士和德意志拥有的一切年轻的、有新鲜自由思想或者革命思想的天才都到这里避难来了。他们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进行斗争,庄重、嘲弄、博学、通俗,今天用散文,明天用诗歌,为着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书报检查官和警察与他们的争斗是徒劳的……”1842年的最后几个月,《莱茵报》扬名全国,发行量比原来多了一倍多。这很快得罪了利益集团,马克思不得不辞去《莱茵报》主编一职。

失业的马克思转头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与燕妮结婚,接着准备去巴黎和同伴一起创办刊物《德法年鉴》。他給幽居乡间的费尔巴哈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为《德法年鉴》创刊号写一篇文章。为什么是费尔巴哈呢?因为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感到失望时,恰好收到朋友寄来的一篇费尔巴哈的文章《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这让他“一下子就成了费尔巴哈派”。

费尔巴哈曾是黑格尔的学生,可以说和马克思是师兄弟关系。只不过这位师兄早就背离了老师的观点,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他认为,不是存在来自精神,而是精神来自存在。他的思想成果使得黑格尔哲学的基础被完全颠倒过来。

可费尔巴哈没有接受小师弟的邀请。他长期住在幽静的乡村,是个精神上的离群独处者。热情的马克思独自向前。“他从费尔巴哈那里学会了唯物论。但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并没有迷信权威,反而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精华,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了唯物辩证法。”钟君说。

1845年,以《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为标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基本形成,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据此得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