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滁工业园邻里中心对当代城郊大型住区建设启示

2018-05-23郭佳茵孙荣誉王晓梦王崇宇李泽涛

山西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住区邻里餐饮

郭佳茵 孙荣誉 王晓梦 王崇宇 李泽涛

(1.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概述

纵观我国城市住区的发展,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仍需社会公共设施去完善解决。随之,为马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可能性,使大部分城市住区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大型社区的公共服务缺乏、功能配置的不完善、社区交往弱化、社区封闭性以及社区环境的混乱是当前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2 邻里中心的发展

我国邻里中心的发展是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在南京、北京、珠海等城市进行试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做到了对土地的集约、环境优美、创造宜居性,给居民提供舒适、和睦的邻里空间,并建立起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同时,能够更好的提高住区的密度、多功能的混合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塑造了丰富的空间布局。

西方邻里中心的发展是从欧文的工人住宅区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到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到后来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城市理论以及美国城市理论家简·雅各布斯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生与死》对城市邻里中心的发展都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科拉伦斯·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对后来新加坡发展起来的邻里中心产生了很大影响。新加坡的邻里中心对公共服务功能进行了组织,并与商业服务设施、医疗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集中布置,方便日常的公共生活。但是大型的医疗服务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对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用率较低,只要能够满足居民使用的服务半径即可,根据住区的具体情况布置其位置,可在住区内,也可结合景观绿化布置在住区的边缘。

3 苏滁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分析

3.1 服务规模及服务半径特征

3.1.1服务规模

邻里中心是一种综合性市场,它集各种服务功能于一身,倡导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邻里中心规模大小不一,有关调研结果见表1。

通过对表1内容的对比可以得出:邻里中心规模越小,服务功能及服务区域越受局限,因而住民使用感受越低;邻里中心规模越大,功能越完善,配置越丰富,住民使用感受越好。因此,若要保证住民能够享受到充足的服务,则相应的邻里中心也应有足够的规模。

表1 苏滁邻里中心不同规模类型 m2

3.1.2服务半径

参考新加坡邻里中心规划,3万人左右人口规模、500 m半径空间的新型邻里中心规模,有了更为适宜的人口尺度及空间尺度。在人口与空间双尺度下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形成两级邻里中心(见图1)。

3.2 功能及业态特征

3.2.1综合性

纵观调研的邻里中心,都将休闲、购物、服务、餐饮、教育等功能综合于一身,其中,商业及生活服务两大功能仍然是邻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类功能在所有功能中占比在60%~70%左右。而像贵都邻里中心则服务功能更加凸显,占比在50%以上(见图2)。

3.2.2特色固有性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在对邻里中心的开发过程中,都会在战略高度上把控其业态。为更好发挥苏滁邻里中心的服务功能,每一处都有固定项目来展现其特色(见图3)。

3.3 邻里交往特征

苏滁工业园邻里中心的业态类型较多,为居民提供了各种交往活动。按扬·盖尔《交往空间》理论可归纳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见表2)。不同的活动产生不同的交往,因此不同类型的活动是居民在邻里中心实现交往的最好前提。根据工业园邻里中心的主要功能大致可分为:购物、服务、餐饮、休闲以及教育五种外出活动类型。

表2 交往活动与环境质量相关性

1)购物交往特征。

购物是属于居民外出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的必要活动,目的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行为较少。因此,邻里中心中购物功能不是交往活动的主要功能。但是不是每一种活动类型单一存在的,是可以相互转化与并存的。如购物活动有的时候会转化为餐饮、休闲、服务等社会性活动。这对邻里中心的空间环境要求更高。

2)休闲、服务交往特征。

在苏滁邻里中心服务功能的设置平均占比为25%左右,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这是根据社区中人群的需要来进行设置的,如贵都邻里中心服务功能占比超过了50%。休闲与服务功能是居民主要外出活动的交往行为,也是停留时间较长,接触更频繁的活动行为,给居民互相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餐饮交往特征。

苏滁工业园区中社区居民对餐饮的需求量不大,餐饮主要形式为快餐,主要是为附近上班的上班族服务,在邻里中心中餐饮功能所占的比重不大。可见,餐饮功能形成的交往性较弱,不是居民主要的交往活动。

4)教育交往特征。

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对苏滁工业园邻里中心调研时发现,邻里中心的教育功能空间是最受居民关注与青睐的,在里面有孩子、父母、老人的身影,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活动。

4 苏滁工业园邻里中心对当代郊区大型住区建设的启示

邻里中心虽然已经在我国社区中有所应用,但发展依旧较慢,而苏滁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则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当今我国郊区的大型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充分满足住民要求,而邻里中心的应用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将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4.1 选址的郊区性原则

由社区的郊区性和大型性决定其在社区内需要建设综合的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邻里中心,综合邻里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为社区营造集中繁华的具有吸引力的社区中心,同时避免了功能的重复与浪费、减弱社区文化。通常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区域,有利于整体开发与规划,大多为工业园、产业园的形式存在。

4.2 服务规模及半径的适宜性原则

不同邻里中心的服务规模与半径往往不同,它受所处地域现状以及人们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在苏州工业园区,不同邻里中心之间距离一般为1 km;但为了体现住区的精品性与高端性,距离通常增加1 km~2 km左右。因此,邻里中心应遵循服务规模与半径的适宜性原则,去适应不同的地区。500 m~800 m服务半径的邻里中心方便快捷,适合普通住区;在此基础上且不超过1 500 m服务半径的邻里中心私密性好,利于服务设施的设置,适合高端住区或居住密度较低、交通便利的住区。

4.3 功能业态的丰富性、特色性与因地制宜性原则

当代郊区大型住区邻里中心在功能设定中应考虑功能业态的丰富性、特色性与因地制宜性原则。

1)丰富性原则:银行、超市、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菜市场、社区门诊是邻里中心必备的功能。每项功能要服务性强,设备充足。

2)特色性原则: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设置可充分体现社区特色,办公单位的集中也能让居民体验到更快捷的服务。

3)因地制宜性原则: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不同居民的生活习性也不相同,因此邻里中心在设置时也应及时进行补充调整。

4.4 交往空间的人性化原则

社区邻里中心内部交往空间要做到人性化设计以增加居民的向往与停留时间,促进社区文化的交融。如提高服务功能的空间的质量,加强教育功能空间使用率。同时在餐饮、购物功能空间上也要打造舒适的环境,在公共空间多设置一些休闲平台、休闲座椅,特别是半私密的公共交往空间,供居民休息和方便交流。邻里中心是社区的活力之心,代表社区的活力、品质与文化。

5 结语

本文对苏滁工业园区的9处邻里中心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及归纳总结,同时对不同邻里中心特征的异同进行分析,对我国城市郊区大型住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我国城市郊区大型住区邻里中心的规划与设计在规划选址、服务规模与半径、功能业态、交往空间设定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 泉,张震宇.邻里中心模式下住区公共设施规划研究[Z].2014.

[2] 史健洁,朱晓芳,马 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镇江市润州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3]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新建地区公共配套设施标准规划指引(征询意见稿)[M].南京:南京市规划局,2004.

[4] 吴 南.基于生态导向下的社区中心布局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转型与重构——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741-8746.

[5]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住区邻里餐饮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可怕的餐饮外卖
制止餐饮浪费,从你我做起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在餐饮外企挥洒精彩人生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送外卖送出的“餐饮淘宝”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