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借光式”过街通道
2018-05-23李思锐马睿聪石成玉
李思锐,王 昊,马睿聪,石成玉,李 弘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逐年递增,城市交通负担也随之逐渐增大。为了实现人车分流,提高城市道路的负载能力,更好地保障行人的过街安全,行人的过街设施日益增多,其中最为主要的2种过街方式就是天桥和地下通道。然而,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存在立体交通设施供应不足、立体过街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现有的过街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借光式”过街通道的概念,在地下通道的基础上,通过通道表面小面积局部透光,将自然光照射到地下通道内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2 城市过街设施现状
2.1 人行天桥现状分析
人行天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保障了行人的过街安全,但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大大增加了行人过街的路程,尤其是上、下天桥需要通过较长距离的楼梯,需要消耗较多的体力,导致现在大多数行人都认为直接从桥下横穿马路更加方便。就这一点来看,人行天桥反而使行人过街变得更加复杂。另外,人行天桥在设计时忽略了某些特使人群的需求,影响了过街设施的人性化。对于一些携带厚重行李的人以及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人而言,利用人行天桥穿过马路是很困难的,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横穿马路。除此之外,考虑到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自行车保有量和使用频率都非常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更愿意骑自行车出行而非步行。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携带自行车或者电动自行车通过天桥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而且人行天桥的楼梯普遍设计得比较陡,即使修建坡道,也无法骑车直接通过。另外,对于肢体残疾的人而言,坐着轮椅通过天桥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人行天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来往车辆的高度,影响了城市的交通运输。
2.2 地下通道现状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如果得到合理利用与开发,就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实现人车分流,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但是地下通道的环境通常较为黑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需要依靠电灯等帮助行人过街,且地下通道通常是潮湿的,让行人们常常与令人不愉快的环境、疾病等印象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地下通道内的卫生脏乱差,甚至有些地下通道成为了行乞者的专用场所。
3 “借光式”过街通道的设计与功能
3.1 过街设施创新设计
图1为“借光式”过街通道的整体效果图,图2为内部细节图。从图1和图2中不难看出,该通道采用下挖式工艺,地下通道与地面深度不大,施工较为简单,同时,该通道表面小面积局部透光,将原本车辆通过的路面改变成透明的玻璃,因此,通道内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均可“借光”。同时,在玻璃表面可以涂抹一层透明沥青,从而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
图1 “借光式”过街通道的整体效果图
图2 内部细节图
3.2 功能分析与探讨
3.2.1 实现交通功能
本文提出的过街通道无需行人频繁上下楼梯,与行人正常过街的距离基本一致,同时,也可以设置上下斜坡来保证残疾人士的顺利通过,在不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情况下,可以让行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实现人与车的分流,这样既可以提高机动车的行进速度,又可以保障行人们的安全。
3.2.2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借光”,行人无需通过电灯等也可以安全过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能的消耗,行人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通过地下通道,无需任何能源的供给。在人人呼吁节能减排的今天,“借光式”过街通道的实现变得尤为重要。
3.2.3 美化城市景观
在过街通道内的行人可以欣赏到车底的另一番风景,同时,能给行人提供一定的趣味性,提高行人的舒适度,也可以让阳光照进城市“盲区”,让地下的通道变得光明。
3.2.4 提升潜在商业价值
过街通道虽然不是直接的商业的营业性空间,但它对于提升商业潜在的价值起着一定的作用。一方面,过街通道可以与商业广告良好的结合,对商业内容的宣传有着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过街通道可以与地下超市相结合,增加购物者消费的可能性。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交通的未来充满着希望。本文通过对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分析对比,进行取长补短提出“借光式”过街通道的新型过街设施。通过“借光”和车底的别样风景提高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同时,可以美化城市,提升潜在的商业价值,最重要的是节能减排,减少电能的消耗,可以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海军,吕韶东.城市人行过街天桥设计[J].福建建筑,2014(01):35-36,59.
[2]齐慧娟,李贵春.过街天桥使用率比较及原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3):118-119.
[3]一布.透明的沥青[J].中国远洋航务,2007(10):52-53.
[4]耿毅.让阳光照亮城市“盲区”[N].湖北日报,2010-08-11(006).
[5]王元春,吕廷天,林锐欣.人行过街设施的创新设计探讨[J].价值工程,2018,37(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