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22沈珊珊
沈珊珊
[摘 要]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性工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体系,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工具。
[關键词]思维导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29-02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一般每周为1~2个课时。目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活动探究式”“合作学习式”等教学方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任务的完成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分析和整理。学习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混乱信息在一定环境和形态下有意识的建构。如果没有主动地接受、分析、处理信息,以及有序、有策略地处理信息,那么所学的知识就很容易遗忘,再加上信息技术每周课时较少,学习效果就更加不理想了。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性工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体系。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一、在课程介绍中,帮助把握课程整体内容
在对课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前,教师一般会先对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内容做一个总体介绍,如果只是借助书本目录进行讲解,显得有些枯燥无趣,学生也难以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模块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获得对本学期知识全面、系统、总体上的认知,在大脑中建立知识的初步框架,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不会觉得知识零散,可以从整体上把握。
例如,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中,考虑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普遍有一定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个“头脑风暴”的活动,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看到“计算机网络”这个词会联想到哪些词,并记录在纸上。接着,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分门别类地记录下这些词,并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思维导图(基本框架,见图1),且做了简单的修正、补充和说明。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们对该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明确了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同时对自己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上存在的不足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二、在新授课中,促进记忆和理解
信息技术课深受学生喜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可以利用电脑进行操作练习,但是实践操作只是信息技术课的一部分内容,要学好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不可少。不少学生一接触理论知识,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理论知识匮乏,学了就忘。而思维导图应用色彩和图形使归纳的知识框架富有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思维导图来记录课堂内容,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有机纳入新知识,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知识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使分散的知识更加清晰,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作用。
研究表明,图像记忆与传统的声音刺激记忆相比较,效率要提高3~10倍。将发散性思维可视化,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其记忆,让信息技术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在制作作品时,帮助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趋向于通过主题学习来达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用Word制作电子杂志,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用SharePoint制作网站,在真正讲授如何制作这些作品前,会要求学生到网络上去搜集一些相关的素材。在确定好主题后,学生往往在网上搜集各种相关素材,大篇幅地复制文字,大范围地保存各种图片,整个素材文件夹显得杂乱无章,导致尽管搜集了很多图片、文字,但在真正制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缺少所需素材的现象。而且在一周后的课堂中,学生又要对之前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回顾。制作作品时,出现想到哪做到哪的现象,完成的作品质量也不高,基本都是图片和文字的堆积。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利用Word制作电子杂志时,笔者要求学生制作以“杭州欢迎你”为主题的电子杂志。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到网络上查找资料来了解杭州的各种特色,比如小吃、名人、景点等。接着,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杭州,也即电子杂志分哪几个栏目,并利用思维导图将作品的整体规划画出来,包括主题、栏目、每个栏目的内容及分别需要哪些素材(如图2)。然后再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素材的搜集。在素材的搜集过程中,因为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目标很明确,条理也很清楚,效率明显提高了。以前学生往往将素材随意堆放在“图片”文件夹或“文字资料”文件夹中,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对素材的搜集整理明显变得有序了,在制作作品时,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
四、在评价交流时,促进科学评价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在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强、操作性强,因而评价方式也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纸质考试,更多的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但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评价方式的认识并不到位,他们认为只要作品做得美观,就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时,也无法给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基本停留在美观度上,只是凭直觉说好看或者不好看,或者指出作品中的哪些地方用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的评价虽然能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大致反馈,也能对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但太过表面,又不系统,无法令人信服。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评价的内容和维度,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多元地去评价同学最终的作品和学习过程等,从而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对利用Word制作的电子杂志进行评价时,笔者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技术性、艺术性、思想性和创造性这四个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评价。技术性方面,主要关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艺术性方面,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科目,操作技术固然很重要,有强大技术支撑的作品固然很难得,但一份好的信息技术作品并不仅仅是各种操作技术的叠加,还要讲究整体的美观感。思想性方面,一份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要具有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一份缺少内在意蕴和生命的作品,即使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那也仅仅是展示技术而已,技术是可以学的,但思想却是独特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创新性方面,主要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新思维。
五、在复习课中,有效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系统
初中信息技术每一册的教学内容都不同,在软件学习方面,有七上的Word、Excel,七下的Photoshop、Power?鄄Point,八上的SharePoint,八下的Flash,以及九年级的Visual Basic;在基础知识方面,有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还有网络知识……面对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软件、纷繁复杂的基础知识,学生往往出现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知识无法迁移等问题。思维导图能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
如在软件的学习上,各个软件虽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看起来似乎不相关,但其实却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属Microsoft Office的Word、Excel、PowerPoint,在输入文字、编辑文字、插入图片或艺术字等方面的操作方式大同小异。可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些软件中相似的操作步骤呈现出来,体现软件之间的联系。又如,在复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根据文件扩展名判断文件类型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笔者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初中三年所学的软件名称、软件的功能、对应的文件扩展名和相应文件类型结合起来,绘制出思维导图,从而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效地帮助他们梳理知识,建构起知识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课程,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发展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为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分析、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当然,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以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丹杨.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林航.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14(7).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