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8-05-22王爽
王爽
【摘 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本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并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最终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内控的执行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重视制度建设和资产管理、完善内控监督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是一把标尺,它对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及管理工作两方面进行规范,以实现不同管理制度之间更好地衔接,并将制约机制与制度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用来满足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经济活动风险管控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内控制度具有以下4个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始终围绕以上4个原则运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单位在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在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以确保单位正常运行、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都能够严格按照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制度形同虚设,如:有的单位“一把手”领导认为单位的业务开展及资金支取是由自己决定的,无需其他人员参与,导致权力无限放大,资金使用随意,监管形同虚设,班子成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没有责任心;另外,本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单位没有将本单位实际与上级下发的内控制度文件相结合,由于没有进一步细化而导致执行不到位。
2.人员内控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低估了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班子成员只是简单的认为单位的管理活动与内控制度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无法形成对内控管理的统一认识;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内控制度仅是对领导和财务人员工作的管理制度,对自己没有约束力,导致执行时形成不了合力,使得单位内控制度在运行上得不到合理运用,影响了内控工作管理的质量。
3.內控管理体系不完善
(1)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在预算工作编制过程中,各科室上报项目时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和外界因素,没有能够结合下一年度行政工作安排,而是照搬了以前年度的项目数据,使得项目中内容不完整、支出金额不准确,造成第二年实际开展的项目与预算项目不一致以及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较大。
(2)“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单位的大额资金支出及重要事项的研究往往由“一把手”全权决定,没有按照内控制度中“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的资金使用)审批权限要求进行集体讨论决定。
(3)经费审批流程不规范。各科室经办人员在发生费用报销时先去领导那里签字、再将发票直接给出纳报销,财务审核人员只能在事后看到发票,对发票报销项目的真实性无法事前监督。
(4)岗位设置不清晰。受制于事业单位编制的问题,事业单位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在具体工作安排上没有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规定,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政府采购业务、财务人员做固定资产系统录入工作,出纳人员登记账簿工作等。
4.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的购入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单位领导在日常管理中注重的大都是业务上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资产管理的人员多数不具备财务知识,又没有进行专职的岗位培训,无法对资产进行规范的管理。因为管理不到位,导致资产在入账时易发生类别混淆;在资产发生丢失、转移、报废、毁损时,易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在资产设备需要维修保养时,没有进行正常的维护保养,而是随意添置新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
5.内部控制执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管
事业单位只是按照制度要求成立了相应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大都只忙于各自的行政事务,无暇更多地关注看似与工作无关的监管工作,导致内控监管不到位。同时,监管人员认为监管只是财务人员应该做的事,将自己游离于监管之外,导致监管乏力。
三、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1.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需要得到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应该将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上。同时,上级财政及主管部门应加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监督,要定期对下级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各事业单位也要通过外部的力量如会计师事务所完善自己的内控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在内控建设中的力度,通过对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和真实性的审核,看单位在财经管理上是否有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及时改进,有效提高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2.提高内控人员管理素质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本单位网站、会议等各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宣传,让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本单位形成注重风险防范的良好风气,为贯彻实施内控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人员培训,不定期组织有相关科室负责人、内控人员和会计人员参加的培训教育,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学习领会,提高相关人员管理素质,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3.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1)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在预算工作编制过程中,加强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相结合、与具体工作相对应;按照上级批复的预算额度和开支范围编制预算,保持进度合理,杜绝无预算、超预算等问题的发生;项目预算编制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对新项目的预算,部门负责人需要对项目内容进行细化,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对原有项目的预算,要重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测算,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2)重要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凡涉及“三重一大”问题的工作会议、事业单位的办公会、党、政会议,必须有详实的会议记录,并将会议记录存档备查。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由使用部门拟制支出计划,报请本单位领导审阅同意后,按照审批权限提交领导办公会讨论决定。根據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如某事业单位规定,一次性支出在1万元以内的由主管财务的领导审批,1万元以上的由主管财务的领导和提交本单位领导办公会讨论决定,5万元以上的提交党、政、工讨论决定,形成决议后实施。
(3)严格经费报销审批流程。实行财务先审核把关,领导后批准的程序,规范各项经费支出流程。事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财务人员应先对收到的票据进行全面审核,对各类票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把关,对不符合规定的报销单据予以退回,对审核通过的票据给予签字确认,然后由经办人员将审核过的原始单据报请领导签字审批,最后凭审批齐全的单据向财务部门申请资金,办理结算报销手续。通过专业人员的事前把关,减少因发票不合格被退回(领导先签字的情况下)引发的不必要矛盾,确保开支真实有效。
(4)对不相容岗位进行有效分离。对关键岗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以书面形式进行规定,明确其岗位职责、岗位权力及与其他岗位的关系,制定轮岗制度并明确轮岗的周期。
4.资产管理精细化
根据上级部门颁发的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各事业单位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在固定资产购建、领用使用、内部调拨、资产核算以及资产处置等环节进行细化完善,并做好过程记录,明确各部门职责,共同管理好固定资产;财务部门坚持定期检查和日常随机检查相结合模式对各科室进行检查,对抽查到的资产与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比对,发现账物不一致的情况要及时更正;充分利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行政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数据共享,保证数据的准确和资产安全,有效提高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
5.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
事业单位可委托外部事务所对单位内控制度进行评估,加以改进内控建设体系,第三方的参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较小,其监督工作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内部相应成立内控监督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单位规模较小,不具备监督能力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代为行使内控监督责任;通过内外结合对单位实施有效监控,对于内控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频率较高的事项,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解决。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既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通过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发现的问题,对相关的制度、措施和程序进行持续调整、改进,使各项制度、措施和程序能够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活动风险管控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蓓.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4):44—45.
[2]张婷.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纳税,2017,(33):99.
[3]宋立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