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墟上的图书馆

2018-05-22李春向思宇

四川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北川图书馆

李春 向思宇

在5·12汶川地震中毁于一旦的北川图书馆,于一片废墟中先后建立帐篷图书室、板房区图书室,在新北川建设工地建立永昌图书室,随后向23个乡镇,311个行政村延伸,先后受到中央领导视察,以及荷兰、台湾、文化部、国家信息中心、省市分中心等领导的关注,再到终于建成一座融现代气息与羌民族特色、内部装修具有“大英图书馆”风格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

2013年,这座从地震废墟上崛起的图书馆,从国家三级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区县级)。

2016年获得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的称号,是四川省内唯一获得殊荣的基层图书馆(区县级)。

一 夺人眼球的图书馆

来北川N次了,却是第一次见到她,第一次见到就被她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她不止是漂亮、靓丽,漂亮、靓丽这样的词语之于她不只是小气,关键是根本就不到位。这样说吧,她既大气恢弘,又兼具羌民族建筑特色与大英图书馆风格,换言之,她是中国的,又具有西洋风格,她的全名叫: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

我说来北川N次了,这个N次是指5.12地震遗址曲山镇老县城,地震后建在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的新北川却是第一次来。第一次来就被新北川的气势给震慑住了。

“再造一个新北川”——大气魄!大手笔!确实是新北川:笔直宽敞的道路,聚集多家银行的金融街,夺人眼球的羌族文化旅游景点,桥下淙淙流淌着的清澈的安昌河……最璀璨的亮点,则要数眼前这座北川图书馆,以及与此相毗邻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

我将目标锁定于这座结构宏伟、气势恢弘的北川图书馆,原因有二 :一是源于对图书馆的情有独钟;二是因为这座重建的图书馆实属不易:在大地震中已成废墟的图书馆,由于一个心怀理想的坚强女人,四处奔走,八方求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方才如涅槃的凤凰般得以再生。

“每天,我都会提前来到图书馆,站在门口,面对着图书馆看上好一会儿,然后才推开大门,走进图书馆开始一天的工作。”

说这话的人叫李春,原北川图书馆馆长,一位在地震中埋在废墟下长达75小时,被救援者救出,医治后留下明显残疾的中年女人。

我是来北川采访震后少儿成长认识李春的。

仲夏的清晨,空气清新,在这个早晨醒来的我,感觉却很不好,昨晚,原本抱有极大希望的受访对象,尽管从另一个角度(按遗传学观点将5.12大地震后再生育家庭进行的分类启发了我的作品结构)让我有所獲,但他好心地“劝诫”——你的选题很敏感,在北川采访很难——却给我原本就忧虑的心情平添了几分忧郁,不,是绝望。我打算吃罢早饭,去新北川县城看看羌族文化旅游景点,以及建筑宏伟的图书馆和相毗邻的羌族民俗博物馆,然后,打道回府。再前往汶川和青川采访。

我去附近的小吃店吃了荞麦面,沿着来路回到旅店,懒心无肠地收拾着行李,将笔记本放包里时,录音笔从包里掉了出来。捏着精巧的录音笔,我突然生出几分不甘:这录音笔除了昨晚采访早就认识的北川老龄办公室主任贾德春外,在北川还没有派上第二次用场呢!于是我给北川作协主席拨去电话,给他说了我的采访选题,对方在电话里说句“知道了”便挂了电话。完了,这下彻底没戏了。正这样想时,丢在一边的手机“嘟”地响了一声,一条短信发到了手机上:李春,北川作协秘书长,手机:181…。

就照手机号拨过去,通了,没人接;响声一直持续到中断,还是没人接。便摇头悻悻然地将手机搁进包里,正要出门,手机响了!对方是一女的!女的会好说话些。瞧瞧,我都说哪去了?人家是作协秘书长,又不是受访对象!管他呢,关键是对方愿意帮忙联系,这就够了。对方在电话里说“马上帮我联系采访对象”,简直就是“柳岸花明”!我当即给贾德春拨去电话,告诉他终于有作协的人帮忙联系采访事,贾德春在电话里高兴地对我说,你等着我马上骑电瓶车过来载你去图书馆。

在图书馆门口见到李春后,她说馆里就有一个灾后再生育家庭母亲,已经同对方说好。“先参观一下我们的图书馆,然后再安排采访人员。”

“我们—的—图书馆。”没错,面前这个年龄五十上下,矮个,腿脚走路明显有些不对劲的中年女人就是这样说的。

走近图书馆,不,走进面前这座寄寓着李春的理想,浸泡着她太多心血的图书馆,我方才完全听懂她说的“我们的图书馆”的全部含义。

二 简陋狭小的空间

我在北川图书馆阅览室的座位上坐下了。头顶上方,阅览室的屋顶,辽阔如苍穹,高大如教堂;一排排略呈弧形的整齐的座位,让人想到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席,却比大剧院的观众席更具文化内涵,自然也就更具精神的定力。可不是么,一场戏剧,即便是一场公认的经典戏剧,其观看时间远不如一个图书馆座位上的阅读时光,而其获得的精神养分更是难与其匹敌:一场戏剧只提供一部作品的精神养分,而一个席位却能提供无数经典的精神营养。

先别说坐在这样的阅览室里静心阅读,仅仅是体验一下,便足可让喜爱阅读的人心儿为之敞亮,精神为之振奋!

多好的图书馆,多么舒适的阅读环境哦。

“哪里还谈得上舒适哦,简直就是逼窄狭小。”声音怎么如此熟悉?噢,那是在另一座城市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听时任馆长跟我讲述图书馆多年来的尴尬。

我在这儿坐下了。

占据了22个座位中的一个。

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自己体积的庞大,可这会儿,我突然感到自己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太多太大——我这个内江市市中区居民的30万分之一已经占据了平均13181.8人才能拥有的一个位置!一个内江市图书馆阅览室的座位。

我的心失落了,铅一般地下沉……

以上一段文字是我多年前去故乡图书馆采访,坐在阅览室的座位上,环顾眼前寒碜的图书馆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许多年过去后,这“铅一般地下沉”总算得以消除,新的内江图书馆终于建成了。

而今天而眼下,当李春,这个从废墟里爬出来,医治后手脚留下明显残疾的中年女人,给我讲述起她当年从曲山幼儿园调到老北川图书馆,展现在她眼前的破败情景:简陋狭小的空间,破烂不堪的桌椅门窗,泛黄陈旧的图书,屈指可数的几位读者;暗淡的光线下,办公桌上的几个饮料瓶罐做成的布满灰尘的笔筒,让人想起当年跟着父母吃大食堂总也吃不饱,脸色蜡黄身材枝扠的孩子……

“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图书馆?”从幼儿园调来图书馆的李春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打小就喜欢看书的李春,放学后经常躲在教室一角,看书到夜色朦胧。工作以后,从有限的工资里挤出买书的钱,家里的书柜摆满了五花八门的书籍。也是老天长眼,人到四十,一纸调令,将她调到了图书馆—世界上拥有书籍最多的地方,这简直就是遂了从小就在心头埋下的“去图书馆里读书”的美好愿望哦!然而,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语“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眼前很“骨感”的图书馆让李春大失所望。那一刻,她甚至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说来惭愧,尽管在县城生活了二十多年,尽管平时喜欢看书,最爱逛新华书店,尽管家和曾经工作的地方与图书馆只是一墙之隔,但她从来没有光顾过图书馆,想象的环境与眼前的现实竟然如此隔膜,如此不搭调!

她忍不住问馆长:“图书馆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境地?”

馆长告诉她,图书馆没有相应的购书经费,馆内藏书大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旧书,直到2003年才有了每年5000元的专项购书经费。三年过去了,也不见有所增加。每年的专项购书经费只够订阅50种期刊和12种报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娱乐搓麻将已经成为当今人休闲的主要生活方式,少有人光顾图书馆的现象便成为不正常的正常了。你瞧瞧楼下座无虚席的麻将馆,再看看冷冷清清的图书馆,作为一馆之长,我比你们更难受哦!

转换镜头——

梅家山体育馆。馆的中心聚集着一群群的红男绿女,一对对爱恋般地依偎着,随着如梦似水的流行音乐在翩翩起舞。

内江市图书馆。阅览室里,沙丁罐头鱼似的挤了22个座位。一个个不入时的书痴们在书林中徜徉。这儿没有靡靡之音,有的只是凄清、冷落。

一边是健美裤迪斯科加百利包易拉罐百事可乐;一边是公园一隅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以上镜头拍摄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改革初,普通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盛行的交谊舞,如今换成了平民百姓成集团军似的上阵搓麻将,热闹的国人同胞,低级的文化娱乐生活!

好在,后来在图书馆里,李春遇到了一些爱看书的读者,是他们对图书馆的那份执着的眷念,改变了她对身处的简陋狭窄的图书馆的看法。

杨叔时常来图书馆查找一些古诗词資料,久而久之,她便成了他的义务帮手。杨叔热爱古诗词,时常创作一些格律诗,图书馆有一套完整的二十五卷《古代汉语词典》,对创作格律诗很有帮助。

郭叔是乡村退休老师,退休后选择在图书馆楼上租房住,为的是方便到图书馆看书。

还有,茅坝新区的陈老师、李大爷、杨阿姨、县医院等一大批退休老人,无论春夏秋冬,天晴下雨,他们每天都要在图书馆里静静地呆上半天,边看书边做笔记。

原来,这简陋狭窄的图书馆依然还有魅力,依然还有那么一批人需要精神食粮,需要一片文化的栖息地!

这以后,李春每天提前一小时赶到馆里上班,拖地抹桌椅、打扫楼梯、公厕,在橱窗里换上新报纸、整理上架书籍、分类整理阅读刊物……

2006年6月,李春参加了绵阳市图书情报培训,期间安排参观西科大图书馆。没参观之前,她觉得绵阳图书馆蛮不错了。但走进西科大图书馆,便彻底傻了眼:已经不错的绵阳图书馆,与眼前拥有海量藏书的大学图书馆相比,差别就像小溪与大河。而先进的设施配备、现代化的管理流程,高科技的编目软件,舒适怡人的阅读环境……同样让来自县图书馆的她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就是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绵阳图书馆尚且如此,北川馆就更不用说了。西科大图书馆的“富有”让来自“贫穷”的北川图书馆的李春羡慕得要死,也嫉妒得要命。

培训归来的路上,她开始在心头勾画起北川图书馆的蓝图,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协助馆长办个像模像样的图书馆。

2007年1月,馆长调任行政单位,来图书馆工作不到一年的李春接任馆长。由图书管员直接升任馆长,角色转换得过于突兀,她担心挑不起这付担子。退休职工倪德君(在5.12中遇难)鼓励她:“李春,我看好你!北川图书馆需要你的这份热情和实干精神。”倪德君为此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合理化建议,消除她的顾虑。

从改变图书馆环境入手,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干净、整洁的阅读空间,到举办送文化下乡、开办青少年读书月、免费开放图书馆。与此同时,同县科技局建立乡村图书室,给偏远小学办起了“书香文化”室。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不到一年时间,已经被众人遗忘了的图书馆又重新热络—20世纪90年代新馆落成时,来图书馆看书、借阅的读者成群结队;图书馆举办的寒暑假书画培训班、演讲比赛等活动,参与群众络绎不绝—走进图书馆的人数也日渐增多……

人气的明显回升,愈加衬托出馆里硬件设施配备明显落伍的寒碜现实。就在这时,得知省馆共享工程要开展“易播宝”试点,我便与之联系,打报告、交申请,终于争取到了北川10个乡镇成为绵阳市第一个“易播宝”试点基地的机会。后来,又三番五次找县领导协调在新城区的场地,争取经费购买设备,与政府民生工程进行有机接轨,一步步地建立起了电子阅览室。

一时间,《绵阳晚报》《华西都市报》争相予以了报道。

时任北川县委书记宋明在《北川内参》中指出:要学习北川图书馆以感动上天的精神来推动北川文化的发展。

2008年4月,为扩大地方文献和电子资源库,馆里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收回了一、二楼出租房,并重新布局规划和改造老城区图书馆。就在北川图书馆扯起风帆,准备启航,朝着拓展图书馆发展的航道驶去的当儿……

就在这时,李春的手机响了,她拿起来看了一眼,说:“接个电话。”然后,起身走到一边去。

我跟着站起来,去了厕所。

从厕所回来,接电话的李春却不见了。我依旧坐那儿等,可左等右等都不见来,嗨,这接一个电话就不见人的李春去了哪儿呢?

三 废墟下的憧憬

李春回去了,回到了2008年初夏时节的北川,不,不是县城,是县城的废墟下。

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北川县文化馆举办禹风诗社成立纪念日年会的66名会员全部被垮塌的废墟所掩埋。

一分钟前,县文化馆会议室里,66个禹风诗社的会员正在举行诗会。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年龄最小的二十来岁,年龄有差异,性别也不同,但他们对诗歌的那份挚爱却是相同的。眼前,一个红脸的小伙子朗诵得意兴正浓;年龄最大的正准备上场……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地震了!巨大的强烈的里氏8.0级的5.12汶川大地震!

当县文化馆参加禹风诗社成立纪念日年会的66名会员遭遇劫难时,在北川县图书馆,正在打印店忙活改造图书馆做招标方案的馆长李春,与打印店的女老板李华和一名装订文件的女孩一起,遭受了禹风诗社会员一样的厄运: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伸出的罪恶之手给强行掳走了……

李春清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被深埋在垮塌的废墟下……空间狭小的废墟中,身子蜷缩得像母亲肚子里的婴儿,背上像是背负着千斤重物,呼吸十分困难。耳畔是不断袭来的余震声、山体和房屋的垮塌声,除此,没有别的声音。

在这种完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她的嘴里却在喃喃自语:城区咋样了?我们的图书馆咋样了?亲人们咋样了?

“唉……唉……”一阵微弱的呻吟声传来,她的心头掠过一阵惊喜:李华还活着?“李华、李华、李华……”她连呼三声,没有任何回音。

过了一会儿,一个虚弱的声音传来,“李华姐,可能……可能已经断气了。”

“不会吧?我们刚才还在一起呢,也许是晕过去了。”

“她就在我旁边,我摸到她的身体时已经冰凉僵硬了。”

她的心沉了一下,然后小心地问道:“那……那……你是谁?”

“我叫侯兰,是李华姐的徒弟,就是刚才帮你装订文件的那个女孩。”

“你受伤没有?能不能动?看得见外面吗?”听说是李华的徒弟,她马上像面对着熟识的朋友。

“我没有受伤,只是身体被水泥板压住了,没法动,眼前隐隐约约有那么一丝丝光亮。两只手没有问题,可以自由活动。”侯兰的思维很清晰。

“那就好,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得想办法出去,我们先一起自救吧。我曾经看过一篇矿难报道,那里面讲了很多在矿难中生存的知识。现在,得想办法让我们呆着的地方空气流通起来,先用手刨开头部周边的杂物,让自己能透气。”

在无边的黑暗中,她们摸着身边残砖碎瓦向远处扔去。忽然,她从侯兰所扔砖头下落的声音中,判断出砖头恰好下落在自己头上,于是连忙停下来,一边仔细地辨听声音,一边指点侯兰朝反方向扔砖头,她也卖力地朝身后扔砖块。“砰!砰!砰!”,一块块的瓦砾被扔了出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股轻悠悠的凉风从缝隙里渗了进来,废墟下的空气开始流通,令人窒息的状况稍微有了一些好转。

“我好累.....好想睡觉!”侯兰说。

“在废墟里面要保持清醒的状态,我们休息一会儿,一起说说话吧!”她对侯兰说道,“侯兰,你今年多大了?听你的口音好像不是北川人?”

“我十八岁了,是三台人。”

“你是咋个来北川的?”

“大姨在粮食局一楼开快餐店,我想离她近一点,就来了北川。”

“快餐店的老板是你大姨?她的生意很火爆呢,饭菜便宜好吃不说,对人也很豁达开朗,她的店子天天满座。你怎么不在那儿干呢?”

“我学的是电脑专业,大学要毕业了。在李华姐这儿一边实习打工,一边等待招考,来了还不到一个月呢。”

“这是我们的命啊,该遭遇这场灾难。我本来在新城区文化惠民中心上班,今天偏偏跑到老城区来办事,结果被埋在这里,真倒霉!也不知道我的家人怎么样了?”停了一会,李春又说:“侯兰,我的儿子比你大,今年22岁,属虎,1986年生的。今年大专毕业。我的儿子很淘气,挺让人担心的,为了他,我要好好活下去。”

“我也不听父母的话,他们要我在绵阳实习,我偏要跑到北川来。我好后悔哦,好想爸爸妈妈哦,呜呜……”侯兰边说边抽泣起来。

“孩子,别怕,有我陪着呢,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干妈,你就是我的干女儿了,好吗?”

“真的吗?你要做我的干妈?”

“是呀,女儿,老天算眷顾我們了,我们还能活着,还能在废墟里结成母女。别哭,我们都要坚强,来,拉拉干妈的手。”

李春伸出右手,在黑暗中摸索到侯兰的手。终于,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那一刻,尽管她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容颜,但她们却能从对方的体温中,深深地感受到相互依偎的幸福和温暖。

在废墟里,她们不断听到有人来,来人听到呼救声,告诉她们马上去拿工具。地面上的施救者,就这样反反复复来,又反反复复地去,她们的情绪便随着不断来又不断去的人生出希望与失望。

“干妈,怎么救我们的人还不来呀,是不是他们不来了。”

“不会的,他们拿工具去了,一定还会来的。来,我们一起拉拉手。”

“余震把我抛远了,我们的手牵不到一块儿了。干妈,你说干爸她会不会接受我呢”

“傻孩子,你的干爸知道我有了这么一个漂亮的干女儿,那该是多么的高兴啊。女儿,你喜欢电脑,等我们出去后,我们想办法投资开一个打印店,由你来经营。”

“干妈,那我就不愁找工作了。”

“放心吧,有干妈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李春自信地说。之后,眯缝起眼睛,进入了一种憧憬:“我出去以后,要向社会各界呼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重新建好我们的图书馆,要建得漂漂亮亮的,到时候女儿还可以到图书馆去工作。”

…………

“干妈,醒醒,快醒醒……”干女儿急促的呼喊声把李春从昏睡中叫醒,

李春努力地睁开眼睛:眼前一片漆黑,这才记起自己还埋在废墟里。她试着扭动了一下身体,重如千斤的身子却无法动弹。她慢慢地活动了一下右手,使足吃奶的力气,挪动了一下已经完全麻木的脚,结果呢,纹丝不动!左手什么感觉也没有。无奈,只能用右手摸了摸额头,还好,指头还在,还垫在额头上。就顺着手指继续往左臂上摸,这一摸却让她大吃一惊:妈耶,找不到整个手臂了!她惊得出了一身冷汗。

“完了!我的左臂不见了。我的左臂不见了!”她急切地叫道。

“干妈,你说什么呀?不会的,你可要坚强哦!”

“女儿呀,干妈的手臂不见了,可能,可能……残废了。”李春一改多日来的坚强,“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一瞬间,她的情绪低落到了冰点!绝望、孤独,坚硬且厚重的阴霾将她重重包裹起来,那一刻,她觉得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干妈,干妈,我的腿好像没有反应了?”女儿的惊呼,把李春从极度压抑的昏沉中拽了回来。

“女儿,别吓唬自己,腿挤压久了,自然血脉不通,轻轻动一下吧!”

身旁女儿的痛苦,让李春立马从自己可能残废的悲观绝望的情绪中一下子镇定下来,转而安慰起同样身处绝境中的年轻人。

“干妈,我的腿有问题了,比刚才重了许多,干妈,我的腿真的没法动了。我的腿残废了,我的腿残废了,我该怎样办呀?呜呜……爸爸,妈妈呀,要是我的腿被截肢了,女儿该怎么面对呀?真要那样,我得想办法躲起来,永远不和你们见面了。”

“女儿,别着急,现在国家科技很发达,我们都不会有事的。”

……

又过去了很久,再度清醒过来的李春,感觉到了四周死寂般的沉静,静得来没有任何声响。女儿……女儿,不,废墟下认下的女儿,好像被救走了,只剩下孤身一人的自己。“不,不能等死!得想办法出去,只有出去,才有活下来的可能。”她喃喃自语,“再耗下去就没有活命喽。”

“救救我!救救我……我是县图书馆的李春。”她嘶哑求救的声音再次透过废墟的缝隙传上地面,向四处漫延、扩散。

“听听,是谁在喊救命!”过了会儿,传来了说话声。

“我,我……在这里,救救我吧!”地面上的说话声,如同从上面抛下来拯救她的一根绳索。

四 救护车上的担架

李春得救了。

被埋在地震废墟下长达75小时的李春,在经过与死神的一番殊死较量,怀着对生的强烈渴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爬出去,在又一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在丈夫段本武、文化旅游局长林川、一名志愿者和救援消防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被成功地救了出来。

躺在担架上被急速抬往救助点的李春,从蒙在脸上的迷彩服的缝隙间漏出的斑斑光亮中,能依稀看见被地震包裹起来呼吸困难的灰蒙蒙的世界,能清晰地听见剧烈的雷达声,能想象到头顶上方曾经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的朵朵白云……噢,活着好,还是活着好。死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了,当然更是什么都想不到了。

在临时救助帐篷里,医护人员剪开了她的裤腿,包扎好她受伤的腿,之后,挂上了输液瓶。

丈夫段本武、交警杨世海与医护人员一道,护送着她上了救护车,一路向绵阳中心医院飞奔而去……

丈夫和医护人员,叮嘱躺在救护车担架上的她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可她哪里还睡得着?从地震废墟被救出后赶往医院的途中,一路余震不断,救护车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行驶,那忽儿上忽兒下如抛物线的行驶状态,活脱脱就是一艏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行驶的船只。原本就有晕车毛病的她,让这频繁起伏的震荡给震得如翻江倒海般难受。刚从死神手里逃离出来的她,生怕自己从担架上摔下来,摔下车去,摔回地上……救护车在公路上慢慢行驶,每一次次剧烈的震荡,都把好的臀部弄得钻心地痛。她咬紧牙关忍着,实在忍不住了,便发出“哎哟、哎哟”地叫喊声。

身旁的段本武凑近她耳边安慰道:“别怕,忍着点,北川境内因地震山体大面积滑坡,到处都是大石头,很多地方的地面已经塌陷,到了安县就好了。”

北川距安县只有几十公里,一路上难受、紧张和疼痛的感觉却一直没有消停,这让她感觉时间走得太慢太慢,慢得来像是停止了运转。过了近一个小时,估计到了安县地界,救护车开始平稳下来。随着车子的平稳,她的心也平稳下来,逐渐恢复了平静。“老天爷,咱李春终于逃出了鬼门关,终于活出来了!”想到这一层,她突然有些亢奋,开始喋喋不休地向大家讲述着她们几个在地震中的自救过程。讲着讲着,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于是赶紧问身边的丈夫段本武:“现在是什么时间?你见到爸爸、大哥、小春、涛姐、刘涛没有?他们都在哪里?”

段本武告诉她:“今天是15号下午,你在废墟里整整呆了三天三夜。”

“啥,三天三夜?我不吃不喝,还活了下来?”她怀疑自己听错了。

段本武把手机拿到她面前,细声地说:“还不相信,你看嘛, 现在已经是15日下午了,马上就要5点钟了。”

哇,她简直不敢想象自己已经在废墟里呆了那么长的时间!

“李春,醒醒,醒醒……绵阳中心医院到了。”

朦胧中的她被家人叫醒,使劲摆摆脑袋,强迫自己睁开了双眼。

阳光从车窗外透了进来,强烈的光线刺激着她睁不开双眼。她下意识地把右手放在额头上挡住了光线。平常就喧闹的绵阳中心医院此时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嚣和嘈杂:哪里来的这么多人哦,黑压压的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像蚂蚁军团,将医院围了个里密密扎扎水泄不通。

妹妹、儿子、侄儿李明早已等候在医院了,还有很多自愿者,他们一起把她从车上抬下来,放在病人推车上。

救护车马上掉头回北川运送另一批伤员去了。

原来一直在绝望中痛苦不堪的儿子,见到她从死亡的边缘活了回来,一把抱住她“妈呀妈的”大声哭了起来。她也跟着儿子一起哭。

小妹赶紧拉开儿子,叫他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别让你妈过分激动。然后,用手中的矿泉水打湿纸巾,帮她檫洗被泪水弄花了的脸。

侄儿李明见她情绪平稳了下来,谎称说是回家去拿东西,开车走了。

后来才知道,其实当时家里人根本没有爸爸和大哥的消息,大家瞒着她,是因为她刚被人从废墟里救出,身体极其虚弱。看她心存疑惑,一边的丈夫装成满脸的诚信跟她说家里人真的还安全,听丈夫这么一说,她心头便完全松懈了下来,上眼皮和下眼皮立马打起架来,很快,便粘合在一起沉沉地睡过去了。

她酣酣睡去时,嫂子却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人哭得死去活来。而谎称回家拿东西的侄儿李明开着车,到处打听她爸和她大哥的消息,大哥是李明的父亲,她爸是李明的爷爷。

五 绵阳中心医院

地震发生后几天,绵阳各大医院床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满,始建于1939年的绵阳中心医院,创下了建院69年以来患者就诊人数之最。

入院挂号窗口前排成了长龙,长龙般的挂号队伍里也有李春,当然不是李春本人,而是李春的家人。

长龙般的队伍像蚂蚁一样一点点地朝前移动,终于移近了窗口,挂上号后,再挤出人群,去住院部找值班医生,让给安排住院病房。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排在长龙般队伍里的李春的家人,离挂号窗口还有很长一截距离。

太阳落坡了。

天色暗了下来。

李春的家人前面还有上百号人,看来今天要住进医院已经无望了。周围的人见躺在担架上的她脸色越来越苍白,好些人不断劝他们赶快找人想办法,尽快住进医院。这些人的劝导让原本就着急的李春丈夫更显焦急,焦急得像要迅疾逃离死亡,却苦于没有法子的热锅上的蚂蚁!

同样焦急的小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嗨!干吗不去找该院五官科的护士长?护士长杨玲是小妹婆母继父的女儿。

找到杨玲后,入院手续很快办好了。

黄昏时分,李春被推进了地震伤员的专用病房。

护士拿来了病员服,丈夫搀扶着她起来换衣服,让他意外的是:原本就不算重的妻子,被埋在废墟下饿了三天竟然让他抱不起来?原来90斤左右的身子由于左边失去了知觉,显得特别沉重。一旁的儿子、小妹、侄女见状,赶紧上前帮忙,为她脱下臭得难闻的衣裤,换上干净的病员服。小妹一趟又一趟端来热水帮她擦洗身子。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后,挂上了液体。然后用碘伏细心地处理磨破的伤口,并再三叮嘱家人:白天两个钟头按摩一次,晚上睡觉之前再按摩一次。否则,没有知觉的手脚肌肉会发生萎缩。

晚上,李明、涛姐和刘叔几个来医院。李春见涛姐的面容十分憔悴,便随口问了句爸爸和大哥的情况。涛姐说,听说他们到了绵阳,暂时没有联系上。说完,捂住脸马上走开了。事后才知道,李春的父亲和大哥已经在地震中遇难了。

她躺在病床上,感觉病床在摇晃——余震又来了!于是床每摇晃一次,她的心就“咯噔”一下。

5月12日14:28时到现在,八十多个小时了,她几乎没有过真正地入睡,困在废墟里时她怕自己一闭上眼就再也醒不来了,住进绵阳中心医院后,本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好好补补几天来欠下的睡眠,可她仍然睡不着!究其原因,是心里依旧还处于极度紧张恐慌状态,一闭上眼睛就觉得被埋进了废墟:狭小逼窄的空间仅供蜷缩,长时间蜷缩的背脊骨濒于断裂;整个身子动弹不得;头顶上方重重地压着痴心妄想也移动不了分毫的大石塊……这种状况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她威慑着她,进而导致始终不敢贸然闭上眼睛!

家人见她休息不好,担心这样下去吃不消,要想痊愈就更难了。为了缓解她的情绪,他们开始轮番上阵为她按摩。按摩还真是有效,只要家人捏住她的手脚,随着手指在经络上轻轻地柔柔地来回游动,她的紧张情绪便会得到缓解,不一会儿眼皮就合上了。渐渐地,香甜的鼾声便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只是,一旦家人放下她的手脚,她便立马惊醒过来,傻傻地望着他们,睡意一下子便跑没了。

夜已经很深了。

病房走廊上不时响起往来穿梭的声音。同病房里的病人安静了下来。丈夫在她身边疲倦地睡着了。儿子也在马甲躺椅上安稳地睡去。可她依旧没有半点睡意,快要断了的腰杆,撕裂般地疼痛,锥心似的难受!唯有大睁着眼睛熬到天亮,盼新的一天快点到来,或许疼痛可以减轻,或许她能够坐立起来。

翌日。早上八点。

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来查房,听口音好像是外地医生。昨天接她入院的医生在旁边介绍道:“这个伤病员是北川人,在废墟里埋了75个小时,昨天傍晚入的院,她的左边神经损伤严重,导致左手和左脚没有一点知觉。她身上还有多处小伤,左边和右边的臀部有两块大的擦伤。”

听完值班医生介绍,带队的医生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把医用小锤,从她的脚尖到脚掌,再从小腿到大腿,不停地敲打,每敲打一个处就问“疼不疼?”

她总是摇头:“不疼。”

医生再用铁锤,从她的左手指尖上开始,到小臂,再到大臂,一点一点地移动,直到敲打到左手的肩膀,她还是说“不疼”。

医生把小锤放进包里,对大家说:“病人由于左手和左脚压迫时间过长,神经机能受到严重损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先给病员头部和胸部做检查吧,看有没有其他内伤。”然后,用眼光找寻一遍:“病员家属呢?”

李春的丈夫连忙走了过去。

医生扶了扶眼镜,跟他说道:“由于病人几天没有吃东西,胃肠道会发生痉挛,得慢慢给病人进食。要随时帮她翻身,以防病人背部上长褥疮。翻身的时候尽量向右边翻,她的左手和左脚没有知觉,不能再压迫左边了。她的手脚不能动弹,是因为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血脉不通畅,要两小时按摩一次,以免肌肉造成萎缩,发生其他病变。还要多给病人喝水,保持小便顺畅。”

“好的,我们当家属的一定会配合医生好好接受治疗。”丈夫说。

她几天没有吃饭了,一进食就不停地呕吐,丈夫和儿子非常着急,“他们喂给我少量的米汤,可米汤一进到嘴里,就感觉特别恶心,就‘哇哇作呕,那个难受劲呀,要过好久才能缓得过来”。

丈夫给她翻身,她配合他一起使劲,可她的身体一点儿不听使唤,她用尽全身力量,丈夫拨弄了半天,她的身子依然一动不动。儿子赶紧过来帮忙,她才向右边侧了一下身子。最困难的是在床上小便,尽管她的体重不足90斤,但由于左边没有知觉,整个身体变得死沉沉的重,每次在床上小便,得要四个人一起合力:左右两边各站一个人抬脚,中间一个人将她抱起来,另外一个人放尿盆。每次帮助她解完小便,大家总是累得满头是汗。

5月17日,护工来病房,推她去CT和X光检查室作检查。狭窄的过道上住满了地震伤员,还有一些陪伴的家属。

他们的推车夹在人缝中走走停停,推车的护工边走边吆喝:“请让一让,有重病员需要检查。”出了住院楼,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群。一路上,随处可见躺在担架上、坐在轮椅上、背在背上、抱在手里和搀扶着的伤病员。

医院的CT室门前排着长长的队列,像蜗牛一样一点点地朝前移动。强烈的太阳光照着大地,明晃晃的,让她睁不开双眼。周围的人群你来我往,像在逛集市,喧闹声嘈杂声熬成了一锅粥。有孩子在吵吵闹闹,有人在大声喊叫着找人,还有的在打听家人的情况……

六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着朝天宫、夫子庙、秦淮画舫、中山陵、莫愁湖等令人神往的旅游景点,尽管没有机会一一寻访,但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却给第一次进南京的李春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当她从绵阳中心医院,转到成都华西医院,再从华西转到始建于1935年,有80余年办学历史,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展现在她眼前的是鲜花、笑脸,她从中感受到的是温馨和体贴,更有如春风化雨般的慰藉、醍醐灌顶般的启迪……

离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回到四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都在想,如果没有中大医院医护人员们的精心医治(生理和心理),她或许走不出地震的阴影,战胜不了死亡的二次胁迫……

2008年5月25日。

她的病情开始恶化:成天咳嗽不止,喉咙火烧火撩地难受;高烧不断,体温逐渐上升。

消炎液体、退烧药、退烧针、额头贴、屁股塞管全部都用上了,没有一点作用!

高烧仍在继续。

医院一次次地下了病危通知。

后来听说,一向坚强的李春的丈夫背后多次偷偷哭泣,并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将她病情恶化的情况告诉了所有的亲友。

那天晚上,高烧39.5℃,护士拿来两只冰袋,叮嘱丈夫给她紧贴在颈项两侧。过了一会儿,她感觉全身的肌肉突然松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凉瞬间袭遍全身,随之而来的是生命走到尽头,诀别人世的时刻降临了!她悲哀无限地拉着丈夫的手,流着泪水同他依依惜别:“我可能活不下去了,你要告诉儿子,他妈已经尽力了。将来你组建了新家庭,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儿子啊……”说完,疲倦地闭上了双眼。

她不知道那一夜丈夫究竟是怎么过来的。

第二天,一缕阳光从窗户里洒进病房,照在病床上。她睁开双眼,看见丈夫坐在床上。她第一句话说的是:“这是真的吗?我还活着?这是不是在做梦?”

从死亡边缘上挺过来的她,尽管体温仍旧在38℃左右,但头脑清醒,想着昨晚与丈夫的诀别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在废墟下暗无天日的三天三夜的都熬过来了,怎么那会儿就没有一点信心了呢?!此外,在转院医治的一段时间,地震的阴影、病痛的折磨让她痛不欲生,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让她感觉苟活着的身子离一具行尸走肉已经不远,内心深处有一种要逃避现实、去往天国的念头。那些天里,她不想跟人说话,不愿接亲人电话,对医护人员的询问答非所问,对身边人心不在焉,整个把自己给封存了起来,木讷地接受治疗、机械地接受家人的按摩……

好在这些消沉的负面情绪都过去了。必须得过去!否则,她就对不起所有参与救助、医治她的医护人员,对不起她的亲人,对不起所有关注、关心和关怀她的好人,也对不起自己在废墟下长达75小时的坚持!

之后,在中大医院的两个多月,她经历了10次大小手术,每一次都是在死亡的边缘上行走,每一次也都是一次生命的再生。

手术前,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长郭斌(原北京西城区图书馆馆长),每天给她发来无数条情感充沛的短信,鼓励她以必胜的信念接受治疗。

手术期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平,专程坐火车赶到中大医院,了解她的伤情,同医生一起讨论治疗方案……

主治医师李永刚,在李春40℃高烧不退的危急关头,发现了大家都忽视了的病情:左臀部和右大腿真菌严重感染,肌肉深度腐烂。这一刻,他当机立断,以其精湛的医术,于5月28日、31日,6月4日、13日,接连为李春做了4次大手术,6次清创小手术。手术前李大夫会操作浓浓的江苏口音、轻声软语地安慰她:“李春呀,别紧张,我一定会搞好你的伤口。”为了预防她的伤口再度感染,李大夫采用了贴膜全面封闭伤口,用负压设备引流伤口内的溃烂残留物。有一次,李大夫有急事去了安徽,听说她密闭的伤口贴膜破裂,接电话后立马赶了回来,亲自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娇小玲珑、做事干练的周玲珍护士长,每天早晨7点多走进病房,与脚下轻盈的步子结伴而来的是,盛开在她脸上花儿一般的笑容。她悉心询问病情,仔细观察恢复状况,还“越俎代苞”地给病人换床单、翻身、打點滴。考虑到李春半个月内连续做了四次大手术,体质特别虚弱,周玲专门给她开“小灶”:周玲详细跟她的丈夫讲解护理常识,为她换上干净的衣服和床单。见她整天扛着病痛不出声,对她说你不能把痛苦憋在心头,要学着哭闹发泄,通过发泄的渠道,将痛苦排放出去,唱歌则是最健康的发泄渠道。

在周玲的开导下,不怎么喜欢唱歌的李春开始哼唱起了歌曲。于是,中大医院很多医护人员便知道了四川灾区有个爱唱歌的快乐女人。

体弱多病的护士王迎旦,发现她身上有褥疮苗头,每天蹲在床边用氧气管对着患处脉冲,一冲就是一个小时。蹲得久了,往起站时,常常头晕目眩!

一天天,一周周,王迎旦用氧气管为她患处进行脉冲,不分上班和休假,一直坚持到她好了为止。

年轻的针灸师王桂英,利用工余时间,采用不同方法为她免费针灸。此外,还悉心指导小姑子按摩手脚的方法,鼓励她只要坚持手脚功能训练,日后一定能会恢复健康,像正常人那样行走。

像正常人那样行走——这是李春内心渴慕却不敢奢望的心愿,是这位年轻的针灸师第一次给了她信心!

住院期间,中山大学的陈焕文馆长,代表图书馆家属员工,将3万元慰问金和鼓励李春走出困境的一大摞散发着油墨香的信件,交给她的丈夫,再三叮嘱他要继续照顾好她,争取早日痊愈。

四川省图书馆陈戈、陈雪瞧、李忠昊……

中国图书学会汤秘书长……

还有,许许多多的图书馆同仁,经常打电话来询问她的伤势,积极想办法帮她筹集护理费。

志愿者张琼、姚峰……像亲人一样为她擦身、按摩。

医疗器械推销业务员金鸣,说服了他谋职的公司,免费为她提供负压引流,对她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手术后的李春吃不下饭,护士小朱把李春的病情告诉了母亲。早年下岗的姜素华长李春几岁,李春叫她姜姐。姜姐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到菜市买新鲜蔬菜,变着花样给李春做营养早餐:西红柿肝片汤、肉圆子汤、鲫鱼汤、小米粥……每天给她送到床前,一送就是一个多月,无论天晴下雨,每次都像时钟一样准时,直到她离开南京中大醫院。

离开南京那天,瓢泼似的大雨下个不停。姜姐穿着雨衣赶来医院,手里提着一大包水果和点心。看着她被雨水浇湿的衣服直往下滴水,躺在担架上的李春,眼眶里流出的眼泪也像天空中的雨水,直往下滴答……

她边抹泪水边声音哽咽:“姜姐,我回到四川一定好好锻炼,等我恢复好了,一定要走回来看您!”

七 人到中年学走路

8月1日,李春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转回四川省人民康复医院。医院是康复医院,可她的伤疼却远远没有康复。刚进康复医院,她在床上坐五分钟就累得不行,就在她为此深感苦恼时,来自广州佛山的志愿者康复医生尹杰,专门为她制定了“三起”(身子能坐起来、手能动起来、脚能站起来)康复训练方案。

由于长时间卧床,她的身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手脚已经不能动弹,更别说自由弯曲了。“三起”方案就是通过针对性训练,把僵直的手指弄弯曲,让僵硬的关节柔软起来,手脚能够动起来。

每次训练,她都疼得要命;再痛,也得咬紧牙关坚持,坚持,才能完成训练,才能对得起每天上下午抽出一个小时,辅助她进行训练的尹杰大夫,才有可能实现日后像正常人那样行走。

从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到坐上轮椅,从学会站立到摇摇晃晃地行走,每走一步她都得咬紧牙关,每当感到难以忍受的时候,她总会反复告诫自己:“大家都在为我努力,我没有理由更没有权力放弃!”

……

一个多月后,她又从康复医院转到绵阳中医院,接受湖北武汉和山东等志愿者医生的康复训练。

两个多月后,她的手终于能够抬起来了;脚,能迈开步子了。可臀部的伤口却始终无法愈合,不断有渗液向外溢出。CT检查结论:炎型股囊、骨裂,伤口里有一块小碎片,必须尽快实施手术,中医院建议她转院治疗。

图书学界同仁们为她联系了重庆三军医大和省华西医院。重庆三军医大、省华西医院,两家医院的医术、医疗条件当然好,但费用相对高,同时存在离家远,看护不方便的问题。而绵阳中心医院费用相对低,离家近、方便看护,却存在能否彻底解决伤口愈合的问题。比较来比较去,最后选择了绵阳中心医院。

12月2日,她在绵阳中心医院做了清创手术。2009年元旦节后,又做了皮瓣转移手术,值得庆幸的是,两次手术都很成功。

就在李春的家人为她的手术成功庆贺时,意外发生了,腊月二十八,丈夫高兴地接她回家过年,儿子背她上楼时,没有知觉的左脚,不知怎么在地上触碰了一下,脚掌上立马冒起一个大血泡。平常人脚掌上起个血泡,可能算不了啥,可放在她身上却惹下不小的麻烦:在治疗臀部伤口的同时,还要治疗腿上的血泡。这一来又是整整两个多月!

终于,在绵阳中心医院过完2009年春节不久,李春出院了。

出院了,身体还很虚弱,但比虚弱的身体更艰难的是,腰部以下没有知觉的左腿!当她拖着它走路的时候,就像当年母亲拽着刚学会走路的她朝前赶路。区别在于,这人生的第二次学走路,竟然是在经历了大地震后的45岁!幼时学走路,是从幼小到成长,如今学走路是为了开始新的生活,年龄时段不同,但面对的人生则是相同的。

人生就是活着,活着就得坚持。

拖着伤残腿走路的第一天,她再次记起南京中医大针灸师王桂英叮嘱的话语“只要坚持手脚功能训练,日后一定能像正常人那样行走”。

那些日子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离开家人的视线,独立地走上一段路程。

为了能尽快丢开轮椅,除了完成尹杰大夫的训练计划,她还每天下午坐着轮椅去附近一家私人诊所做针灸、打火罐。从诊所出来,在家人的陪伴下,推着轮椅在平坦的路上走一小段。然后,推着轮椅慢慢地上坡;再然后,拉长行程路线。

家人见她走得太慢太难,老是想帮她。她呢,总是轻轻地坚决地拂开他们伸过来的手,坚持着一个人的艰难行走。

其实,她不是一个人在走,前面有一个人在引导着她招唤着她,这个人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籍华人教授,一个患有乳腺癌晚期,却带着引流管满世界讲学的坚强乐观的女人,她叫曾蕾。

曾蕾教授得知李春的情况后,在邮箱里给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的好春妹,你要尽快从残疾人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当成一个健康的人,尝试着去完成身边的每一件事。你一旦有事做了或者获得了成功,所有的痛苦你就会彻彻底底地遗忘掉,而你所享受到的快乐则会比健康的人多得多!”

推着轮椅走路,让她想起那些在妈妈的监护下,推着婴儿车学走路的幼儿,嘴角边便掠过一丝苦笑……没有了轮椅的依靠,只得先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试探,感觉适应后,再朝前迈步,一步、两步,七八步。嗯,好像不对,左脚没有知觉,力度有些失衡,身子摇摇摆摆,晃晃悠悠。走几步,停一会儿;再走,几十步、上百步……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走……

成功孕育着进步。一周下来,从开始走十圈(围着她家那幢楼房走一圈约200米)要1:40时,到只需50分钟就能完成。再后来,走的圈数逐渐增多,花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哇噻,她的独立行走已获得初步成功,下一步便可以走得更远,走出昨天,走向明天了

八 努力回到从前

过了“五一”节,李春回图书馆上班了。不,不是图书馆,而是合署办公的整个北川文化系统,好几个单位,一大帮人群,老女老少聚集一堂,一片喧嚣,一派忙碌,颇有几分当年大跃进大干快上的气氛。可惜,大干快上是人家的,与她这个看似腿脚完整的人无干—她帮不上忙插不上手,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见她走路都成问题,领导没有,也不忍心给她分派什么活路。

不错,她是来上班了,可来上班的这个人,已经不再是先前那个行走自如的人,而是另一具不听使唤,总是与心头的想法别着劲的残疾人—被医疗机构鉴定为二级残废,四级工伤—身子!没错,她已初步离开了轮椅,但左手左脚神经就是不听使唤。按说,她尽可以待在家休養,赖着等退休,可回望一路走来的路上,那些帮助过她支持过她的好心人,她就愧疚得慌!而消除这愧疚的唯一办法就是重新走上岗位,为图书馆的重建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想法倒是蛮好,可要实现这想法却不知从哪儿做起。她傻傻地坐那儿,看着身边的人忙得欢实,任由自卑和惭愧的情绪在体内漫延!漫延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一种浓浓的被遗弃感。完了,自己是被眼前这群忙碌的人给遗忘了,不,是被重新焕发出一派生机的北川给遗弃了!

下午下班,在椅子上傻坐了一天的她,尾随着下班的人群去公交站赶车回家。

局机关里的同事,纷纷从她身边过去。

“李姐,下班了。”一个认识她的人说。

“你们走吧。”她回应着同仁和熟人,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疾步而去。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的身影,她愈加沮丧起来:腿脚看似完整的她,再怎么使劲也撵不上趟!“完了,我成了废人了。”她在心头喊叫。

回到家里,那天的晚饭,她只扒拉了几口。丈夫问她出了啥事,她说一两句说不清楚,他说那就多讲几句。要不,晚上回来再听你说。说着话,他起身出门去了。

晚上丈夫回来,没有再提饭桌上的事,她也没有再跟他说。

夜晚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却入不了睡,想到自己眼下什么都干不成,照这样下去,废墟下憧憬的“重建图书馆”必将成为泡影,便忍不住想哭,终于憋不住轻声哭泣起来。

听见哭声的丈夫醒了过来,伸手拧亮床头上的台灯。

在丈夫悉心询问下,她道出了心头的苦闷:残疾人李春→李春残疾人;残疾人=废人。这,难道就是她今后全部的生活内容?

待她宣泄完毕,丈夫说他完全理解她的心情,换了他也会这样。只是,牢骚归牢骚,现实归现实,你的现实是:与正常健康的人比,你算不幸,但与失去了生命的遇难者比,你却比他们幸运百倍!当初你被埋进废墟,为了能活着出来,你在下面坚持了75个小时。手术后为了早日恢复健康,你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锻炼自己,赢得了医护人员和病员们的敬佩、尊重!他看着她: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你肯定能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我相信你支持你,春春。

丈夫的一席话让她感动异常。

她决定从第二天起,把自己置身于健康人的行列。其实,在丈夫跟她说这番话之前,她佩服的曾蕾教授就开导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当成一个健康的人”。

想象成健康人是容易的,能跟健康人一样却很难。由于她的左脚没有多少知觉,一迈开步子便瘫软起来,每次一抬脚走路,左腿都得甩上一大圆圈,同时左手还要不自觉地舞动起来,才能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如此难看的走路姿势,谁见了都觉得稀奇古怪,都想多盯上几眼。而舞动的左手臂和甩圆圈的左脚,它们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烧灼般的疼痛感,令她痛苦不堪。

她想通过上班的劳累来麻痹自己。

就在她为上了班却使不上劲纠结时,接到国际图联主席克劳迪亚·卢克斯博士邀请去意大利参加木兰国际图联大会,中图图书学会催促她尽快办理出国签证。她拿了邀请书,去有关部门办理出国签证。县委和县政府在安昌临时搭建的板房管工委办公,离她上班地点约500米,途中斜穿十字路口后,走一截路便到了。短短几百米,又那么平坦,可对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残疾人来说,则不那么容易。那一刻,眼前的车水马龙确实让她胆战心惊。一番斗争后,她一咬牙,拖着伤残腿,一步一回头地朝马路对面走。“过了,要过了,马上就过了。”她一边朝前走一边在心头给自己鼓劲。当她总算过了马路,站到马路边,回头看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心头还是生出几分后怕。

走进管工委办公室时,她已经累得一脸通红,大汗淋漓。

“李姐,怎么是你?”蓦地,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抬头一看,是已经一年没见过面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兰辉。

兰辉搀扶着她坐下来,从旁边的纸箱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拧开瓶盖,递到她手里,嘘寒问暖地说:“李姐,你坚持锻炼很好,只是下回出来,最好还是要有家人陪同。”听说要找县领导签字办出国手续,兰辉当即吩咐县长秘书给办。办妥后,又派司机送她回单位。

地震后的第二个夏天,雨水特别多,多雨的季节。又赶上新县城修建,到处坑坑洼洼,四处泥泞水凼。即便拣着路走,不小心也也会踩进泥塘,使出吃奶的劲,“吭哧吭哧”拔出脚来,鞋子却从脚上掉了下去。多数时候,陷进泥里没了眼睛鼻子的鞋根本就没法动,她只得蹲下身子,用手将陷在泥里的鞋子拔出来,穿上脚,然后继续地朝前走……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左手左脚痛得尤其难受,却咬紧牙关不吭声,担心丈夫知道了会阻拦。晚饭后,看会儿新闻,去卫生间冲个澡,便进了卧室。丈夫在身后问什么时候改作息时间了。回说早睡早起有利于恢复健康呀。那你就早睡吧,丈夫说。

睡是睡不着的,躺在床上放松一下疲惫不堪的身子,揉揉血脉不畅通的左脚,缓解一下疼痛总是好的。

第二天大早,她便爬了起来。吃完早餐,打算先走,丈夫讓等等,说是一起走有个照应。即便先一步出门,走不了多远,后面的丈夫很快就赶了上来。追上来的丈夫调侃说,咱俩是不是有点像龟兔比赛。她自嘲地说还是只跛脚龟呢!想要不掉大家太远,跛了脚的龟就更得先爬行呀。“说得也是。”丈夫忽闪着眼睛看她。

在她与同仁的共同奔忙下,几天后,一个集内阅、外借、网络、放映为一体的永昌镇图书室与大家见面了。

永昌镇板房图书室建好后,来板房图书室最多的是建筑工地的工人。有工人说,来板房图书室看书,既得到了休息还增长了见识,一举两得,很划算啊。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在参观永昌板房图书室后由衷地称赞:“四川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灾区的文化建设,值得好好地学习推广。”

永昌镇板房图书室建成后,李春作为1FLA特邀代表,前往意大利米兰,参加了为期5天的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暨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开幕式。在欧洲异国他乡,受到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专家的尊重,“北川不倒”的坚韧不拔的抗震精神也通过她传向了世界各地。

九 涅槃重生的文化殿堂

2009年冬月,来自山东德州市的对口援建者,进入北川,在图书馆新址驻扎下来。

这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在室外作业,尤其是建筑工地,气温就更低,凛冽的北风吹在脸上,尤如刀子刮过般生疼。气候寒冷,援建者的心头却揣着一盆火,被火炙烤着的他们,24小时不分昼夜地轮班施工,为的就是尽快将新馆建成。

大年初一早晨,在建的北川县城还笼罩在昨夜浓浓的爆竹声里,北川人还在浓厚的年味中酣睡,只在大年三十休息了一天的辛勤的山东援建者们,便投入了紧张的建设施工。

紧张繁忙中,不知不觉,路边的行道树枝发出了新芽,安昌河水开始回暖,很快,大地便脱去了臃肿的冬装,换上轻盈骄艳的春装。只是大自然还没来得及向人们呈现出春光的明媚,百花的艳丽,万物生长的繁荣,便被一派繁荣的建设工地,往来穿梭的忙碌人流,敞着大嗓门吼叫的机器,以及喧闹嘈杂的人声给压制住了。很快,不为人注意的春天过去了,新北川红火的夏天降临了。

不过,红火的不只是夏天,也不只是建设工地的人们,还有一些不请自来的红火得成天“嗡嗡营营”的蚊虫。要说也怪不着它们,因为这儿原本就是它们的家园:一大片稻田,丰泽的水洼,兴旺的蚊虫家族……蛮横拆迁也罢,毁了它们的家园也算,这是适者生存的法则,

可惜蚊虫不理会这样的生存法则,于是舍命抗争,灯蛾扑火般地粘附在人身上叮咬——被人一掌拍中小命便一命呜呼!

一命呜呼也要叮咬,叮咬得让人骚痒难受!就抠,就挠,又抠又挠还不行,就用刀片刮擦痒处,稍一用力便刮伤皮肤,弄了个鲜血直流,为防止感染,抓一小撮盐洒在伤口上,再继续干活。其豪爽洒脱之风颇为类似当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可不是么,眼前山东汉子们处理蚊虫叮咬后的法子,让李春联想起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一部《水浒传》不只让中国人,也让热爱中国文化的世界人民记住了梁山好汉。如今梁山好汉虽然离我们远去八百多年了,但梁山好汉的后人还在,救人于困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汉精神还在。

心疼之余,她关心地询问面前的山东好汉:“你们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更好更快地完成援建任务,然后回家好好睡个觉!”他们的回答差点让她落下泪来!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对口援建北川的山东省,继援建灾区恢复性重建后,再次来到了北川,为修建图书馆尽情地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好汉中有见识的人说,他们不只是在修建一座图书馆,更是在修建一座文化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好让灾区人民在面对新生活的同时,享有精神的慰籍。

翌年秋天,饱含着山东援建者们心血和汗水的新馆建成,移交日选在了共和国成立61周年前夕。

新馆落成那天,望着眼前格局弘大、构建气派,融现代气息与羌族建筑特色、内部装修气派的图书馆,她的眼前模糊了一片!哦哦,废墟下的憧憬终于变成了现实!

她四处奔走,八方呼吁的辛劳终于没有白费。

如果说建一座漂亮的图书馆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那么,随着旧图书馆在地震中被毁,在新北川县城重建图书馆的愿望,则随着新县城的破土动工愈加强烈。

那天,站在拆迁后一片荒芜的馆址边上,李春的心头一时百感交集!残疾馆长、唯一一名(另两名馆员借调到文化旅游局)馆员,便是劫后余生的图书馆的全班人马——这样的现状让她很无助很心酸。

没错,重建图书馆的计划是定了,可什么时候动工,哪年哪月建成却是个未知数。如果不能尽快建成,不止是她这个图书馆长虚有其名,重要的是,灾区的重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便短缺了重要的一项。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新馆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可行性报告的出台,项目意见书的审批,建设用地的预审意见,项目环境的影响登记,工程立项的审批,建筑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落实,新馆的修建终于排上了日程表。

盼新馆动工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协助援建方办理各种证件,一边向荷兰克里斯王子基金会争取捐建资金,同时考虑日后新馆建成、开放后所要面临的情况,并着手理顺眼前千头万绪的工作。

2009年8月下旬,她在参加国际图联的大会上,见到了帮助自己战胜心里疾病的美籍华人曾蕾教授。在曾蕾教授帮助下,她顺利签订了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捐建地方特藏室文献建设经费12万欧元。最后到位10.5万欧元。

公共图书馆联合会长郭斌帮助联系的香港祖国出版社,为北川图书馆捐赠了一辆流动图书车。

与主管领导磨嘴皮,争取到了270万元中央灾后重建资金。

不久,新馆动工了。

10月29日,新馆建成;然后,移交。

馆里人手不够,她向上打报告招人。报告批复后,招聘了9名临聘员工。新员工初来乍到,缺乏工作经验,馆长和老馆员就手把手地教。

那些日子里,她的脑海中装得最多的就是“图书馆”三个字。

每周一上班开半小时例会。会议内容:办培训、购设备、起草文件、人员安排、布置阅览室、编目加工图书、筹建少儿阅览室、布局网线建电子阅览室……

全馆11名成员,既是图书馆员工,又是搬运工、清洁工;上下齐心,不分彼此。没人叫苦,没人喊累,更没人计较得失,每一个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北川图书馆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一定要让新的图书馆在我们手中建起来。

终于,地震中毁于一旦,占地3393平方米的图书馆涅槃重生了!

一座让灾区人出入的文化殿堂,一处精神的栖息地。

然而,要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建设标准,北川图书馆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于是,李春这个被人们讥诮为“讨口子馆长”的人,再度开始了“乞讨”——

与省共享工程联系,争取到了68万元的电子设备。

给国家图书馆、北京东城区、大中型图书馆学会、武汉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一一发函,争取来了10余万册捐赠图书,加上先前新购买的60500册新书,凑齐16万多册,开始了建设图书馆外借室。

与财政局沟通,图书馆免费开放资金20万元如期到位。

2011年5月12日,因大地震关闭了三年的北川图书馆,在地震三周年祭日这天,作为四川灾后文化重建崛起的典范,由省委宣传部正式挂牌面向全社会开放。

陈焕文馆长莅临北川图书馆参加了剪彩仪式,与此同时,建立起了中山大学暑期服务基地。

……

新馆开馆一年来,他们将馆藏的16万册图书全部录入数据库,实现了用电脑管理和借阅图书的现代化服务流程。

这边刚结束,还来不及歇息,她又一头扎进了第五次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细化评估目标;查缺补漏;收集整理各种资料)。那些日子,每天一早出门,晚上10点以后归家,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双休日待在家里加班更是成了常态。

长时间的劳作,让她忘记了手脚的疼痛,不,是麻木到感觉不到疼痛了。下班回到家里,松懈下来,方才感觉到钻心般的疼痛!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受寒冷侵襲的残疾腿,那种疼,整个就是一种冰凉沁入骨髓里的疼!那感觉,冰凉到近乎失去知觉的腿不像是自己的,倒像是焊接上去的假腿!抚摸着这腿,泪水便像融化后的雪水,顺着腮帮向下嘀嗒、嘀嗒……

北川康复中心知道我的情况后,几次动员她接受一年的免费康复治疗,她却因新馆开馆事务繁多走不开放弃了。

中建院李院长为她的坚守所感动,主动向新馆捐赠了四十多万元的书架等设备。

她在为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感动时,却为自己在家里半点家务活都搭不上手深感愧疚,这让一向支持的丈夫颇有些不爽。他说你这是何必呢,都是活二道的人了,犯得着吗?

她笑笑,犯不犯得着先不说,只是她的精力都在忙图书馆上头了,“家务活都丢给了你,对不起哦”。话说到后头,声音便有些哽咽。

丈夫听了,也不再说什么,伸出手在她肩头上捏了一把,叮嘱道“还是省着点用劲吧。”

“嗯。”她咬着嘴唇点头。

隔日,叮嘱她“省着用劲”的丈夫,拿着毛笔和宣纸来了图书馆。他说残疾老婆为了图书馆都在玩命,他也来尽点微薄之力。很快,图书馆的门牌、座椅、墙上等处便留下了段本武、一个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墨宝”。他还从县书法协会等渠道,弄来100多幅书画,建立起了羌山廊,为图书馆平添了一种书画味。

新馆实行全天候开放,每天开放时间八小时以上,一周开放时间突破60个小时,创下了县级图书馆服务时间最长的先例。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文化公共资源的需求,馆里组织开展了“你看书,我买单”;春节有奖谜语;图书漂流;送书下乡;流动车服务;图书宣传周;4·23世界读书日;图片展览;新书推广等多项服务活动。与此同时,与县电视台联合开辟“青少年读物”宣传频道;与县文联联合出版本土刊物《北川文艺》。

此外,建立农家书屋311个,社区图书室32个,实现了与安昌分馆通借通还、远程管理的服务流程,与监狱、残疾人康复中心、安昌戒毒所、武警中队、学校等特殊群体建立了流动服务站。

2012年图书外借室对外免费开放。

2013年,在上一年实现用现代化的手段借阅图书的服务流程基础上,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下一个新起点:筹划盲文阅览室,整理收集地方文献……

同年11月,北川图书馆从国家三级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区县级)。

2014年建立起了安昌分馆,10月份对外实施免费开放。

2015年争取西南民大的支持,建立起了国学图书专架;争取西科大支持,建立起了羌族文献数据库;争取上级改造图书馆经费60万元……这一笔笔援助,都是她一瘸一拐奔走来的结果。

2016年北川图书馆成为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一座从地震废墟上崛起的图书馆。灾区人的文化殿堂,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典范。

猜你喜欢

北川图书馆
黑鹳落处是北川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去图书馆
天使的爱情
87000个新北川人“最大最好”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