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速写像和一连串故事
2018-05-22李兰颂
家父李又然 1941 年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著译、教研和党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执教于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 。我编辑和注释的家父著译三部九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 》,是以家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作凡例。正要向出版社交稿时,恰逢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期刊迎庆出版发行第 400 期,发起寻找“美文高手”“悦读书画家”两组 400 人并各写 400 字活动。家父与我多次借《光明日报》及《博览群书》的谈书论画之缘,于是有了作此文的冲动。
于《光明日报》历次发稿
编注《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 》之初,我很轻松地找到了家父李又然写的《做你所愿意的——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文艺报》1953 年 5 月 30 日第 10 号总第 87 期)、《拉伯雷的作品》(《文艺报》1953 年 9 月 15 日第 17 号总第 94 期) 两篇稿。由于报纸比期刊难找,我主观地认为家父写的另外一篇也许与这两篇雷同,不找也罢。幸亏坚持找下去。这张《光明日报》样报,的确给我超大惊喜——不仅使我真真切切地看见家父李又然新一篇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顺利地编入其文集,更让我懂得不求甚解的编辑禁忌和一查到底的编辑自信。
至于我在《光明日报》上发文章,确与“光明”有关——是1999年 10 月 1 日,我写《国庆日,在世界屋脊》一文,介绍了曾带领北京同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组成的眼科志愿医疗队,在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作白内障人工晶体复明手术的难忘经历。
在那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
国内外许多文史学家向我要家父李又然 1949 年10 月 1 日之前的个人照片以刊用,我都无奈地吿知 :民国时寸照只一张,为 1928 年赴欧旅次西贡与同行者合影截图。
然而,为家父李又然画像的人不止一个。我就是其中之一。1983 年 7 月 31 日,就在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我为家父画了一幅速写像 ;他搞文字一生,为拙作题父示——竟成为绝笔 :“画得好,兰颂。没有学过画,就画得这样好,很不容易。真好,很不容易。/ 爸示。同仁医院/1938 年 7 月 31 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家父用搓蹭颤抖的笔迹题写着父示,落款竟写成了“1938 年”。
我画的速写和家父的题字,得哈尔滨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孟飞评论,他看李又然速写像时写道 :“北京同仁医院令尊病床上的速写寥寥几笔很传神 :五官轮廓简洁精准,枯瘦的肩、一笔带过的输液杆、饭盆的勺和把上的三个铆钉,以及被单的质感,都恰到好处。这幅速写题材和画法都具有永久收藏价值。”
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
我觉得,家父将“1983 年”写成了“1938 年”并非偶然,他在病榻上、睡梦中、晨曦里,一定在冥冥中自然而然地想起延安,1938 年3 月 10日,他到達延安,先后任中国世界语者协会延安分会执委兼宣传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执委,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编译等。家父多次单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二人多有长谈和书信往来。1941 年 8 月 8 日,他向毛主席反映文艺界情况,积极促成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并在开幕式上发言。
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全文首次刊载于《新文学史料》季刊(1982年第 2 期·总第 15 期) 。很快,就被《人民文学》月刊(1982 年第 7期·总第 274 期)转载,编后附记写道 :
作者为老作家、老同志。写得一手好散文。读完这篇回忆录就可以得到证实,作品意蕴深沉、情感诚挚、风格优美。它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2 年第 2 期。为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予转载。
指示将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由《人民文学》及时转载的就是《博览群书》发刊词的撰写者胡乔木。
《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的由来
我以在中国作家协会春节团拜会上抓彩获得韩美林画作、由铁凝颁发《女人体》一事,联想当年家父李又然因在宿舍挂了张世界名画而被中国作家协会治罪,于是以此素材成稿,并由《博览群书》以《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为题,配以我画家父的这幅速写像,在 2008 年第 9 期刊发。此文先是新华社《现代快报》一整版转载,再就是责任编辑谭宗远传话给我,说《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袁鹰表示读此文章十分解渴。
读者人数永远多于作者和编者人数,400 期的《博览群书》一路走来,没有一期是为窄众而不是为大众阅读的 ;我以此编注三部九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 》,信奉没有文献就没有历史,开篇立卷只在于厚入薄出。
(作者简介 :李兰颂,新闻专业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