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罗马军团
2018-05-22唐博
唐博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4万汉军将士兵临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下。西汉王朝与北匈奴的一场决战即将打响。
汉军的两位统帅甘延寿和陈汤突然发现,在匈奴大军中有一支“奇怪的军队”。他们全是步兵,有100多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和盾牌方阵,且在土城外设有重型木城。按照陈汤多年塞外作战的经验,匈奴人都是骑兵,擅长野战,不善守城,更没有什么盾牌。
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这批“奇怪的军队”当了俘虏。经过反复问询,陈汤惊讶不已:他们竟来自万里之外的罗马帝国。
这段奇特的经历,被收进了《汉书·陈汤传》。这支“奇怪的军队”,竟然成了中西军事交往的先行者。
失踪的六千人
汉宣帝时期,汉匈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西汉王朝正在转型向内,聚焦吏治整肃和休养生息。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古罗马,却在经历着政治巨变和战场厮杀,到处笼罩着血与火的味道。当权者克拉苏与著名将领凯撒、庞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为了扩大地盘、争夺霸权,克拉苏亲率7个军团4.5万人,渡过幼发拉底河,向东大举扩张,矛头直指位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王国(中国人称为“安息”)。
罗马军队一路攻城略地,气势如虹,却不小心中了安息人诱敌深入的圈套,吃了大亏。在叙利亚大草原上,安息人发挥骑兵优势,将罗马方阵冲得稀烂。这场史称“卡尔莱战役”的较量,对罗马人来说简直是灾难。罗马士兵死伤惨重,克拉苏也不幸阵亡。只有他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第一军团6000多人突围,才算免于全军覆灭。
三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年,罗马与安息签约媾和,约定相互遣返战俘。可是,当罗马方面提出遣返第一军团官兵的要求时,安息方面竟表示,根本没见过这批人。双方都惊呆了:这6000多人,既没回到罗马,也不在安息境内,到底跑哪儿去了?
一个军团,没有在战场上“团灭”,却在战后“团丢”,这也成了古罗马历史的悬案。
原来,这个军团突围后,一路向东,逃离安息,进入中亚盆地,就是汉朝所称的“西域”。西域的西部有两个大国——康居和大月氏。前者是游牧国家,后者是定居国家。按照罗马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绝大部分罗马人归顺了大月氏,而只有少量人归顺了康居。汉宣帝时期,康居一度受制于匈奴,又将习惯于定居的罗马人视为异类,故而将其借给了郅支单于。
向西延伸的陆路丝路
罗马军团的“归化”至少表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与西方就已有联系。
就在克拉苏的这次远征期间,罗马将士们就看到了安息军队使用丝绸制作的军旗。而克拉苏的竞争对手恺撒在埃及见到,女王克列奥帕特拉穿的就是透明的丝织衣服。有女王带头,罗马贵妇纷纷群起效仿,穿着丝绸服装俨然成了上流社会的时尚。恺撒甚至还将丝绸幕帘挂在观众席上方,用来遮光防晒。
罗马元老院曾一度禁止男性臣民穿着丝织服装,严格限制女性穿用丝绸,理由竟然是丝绸毁了罗马人的声誉。然而,时尚如同洪水猛兽,禁令形似一纸空文,根本就没落地。贵妇们依然愿意倾囊而出,把数以亿计的金钱拿来购买丝绸,满足追求奢侈的虚荣心。
这些魅力四射的丝绸,产地就在遥远的东方——汉代中国。西汉中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将汉朝人的视野和触角伸向了大漠,开辟了中原通向茫茫戈壁的通途。随着罗马帝国向东扩张,东西方的空间距离不断缩短,让陆路丝绸之路向西延伸成为可能。中国产的丝绸制品,经由这条早期的丝绸之路,跨越帕米尔高原、中亚盆地,源源不断地将这些丝绸制品从中国运到安息,乃至罗马。
进入安敦尼王朝,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需求量大增。丝绸从贵族走向寻常百姓,成为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抢手货。丝绸的大量输入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发展,罗马、那不勒斯等城市都有专销中国丝绸的市场。此时此刻,罗马的决策层最想做的,就是打通与汉朝的政治联系,推动丝绸贸易扩大规模、增加互动。
官方联络打开新局面
按照《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安敦尼王朝早就有意联络汉朝,但“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东汉的班超在经营西域的同时,也曾派使臣甘英向西出使,希望打通与罗马的联系,由于安息人极力渲染海上风大浪急,令甘英知难而退。
显然,安息作为中西贸易的中转区域,一直以丝绸作为奇货可居,不愿放弃“中间商赚差价”的巨大利益。在和平谈判无法破局的情况下,罗马率先出手,发动战争。
165年,罗马军队获胜,一度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尽管仍无法与中国直接接壤,但由于将波斯湾纳入其疆域,具备了从海路东行中国的条件。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安敦尼王朝皇帝马可·奥勒留急不可耐地派出使团,由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出发,经波斯湾入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东航行,在东汉控制的日南郡(今越南中部)登陆,而后再经陆路,抵达东汉首都洛阳。
这是一场艰辛的旅程,但开辟了一段佳话。按照《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臻帽,始乃一通焉”。尽管这些“贡品”多为非洲特产,而非来自意大利,但使团能够成行,为丝绸之路平添了官方色彩。
尽管官方联系寥寥,但以政促经的效果已现。公元401年,东罗马帝国为皇子狄奥多西举行基督教洗礼,君士坦丁堡全城居民身穿丝绸袍服,盛装围观,尽管此时的罗马帝国早已分裂削弱,民众购买力下降,但丝绸服饰的平民化、普及化进程从未中断。与此同时,来自波罗的海的琥珀、罗马东部行省的玻璃、亚麻布、珍珠、珊瑚和黄金,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展现出中西贸易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丝绸之路不仅承载着货物流通,还有人员的交往和融合。大批罗马商人沿着陆路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做买卖,甚至定居下来。北魏时期,首都洛阳的罗马人“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那支消失的罗马军团,早已在河西走廊安頓下来,与当地民族融合,其中一支还演化为羯人,涌现出石勒、沮渠蒙逊等传奇人物,成为“五胡乱华”的主角。而这支军团的命运,则演化为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强大包容性。或许,这就是罗马军团失踪之谜的魅力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