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下的破与立
2018-05-22王丽娟
王丽娟
被市场视为史上最全、最严的资管新规终于落地。
4月27日,央行等“一行两会一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做足了预期管理的情况下,此次正式文件的发布并没有给金融市场带来过多的影响,反而显得有些波澜不惊。
正如市场早前关注到的时间节点问题,正式文件将整改期限放松至2020年底。以近两年半的过渡期来给足缓冲,将集中兑付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文件做了多处调整但整体思路未變,监管力度未松。消除多层嵌套、打破刚性兑付、统一杠杆水平等内容,仍是监管主向。
这个涉及银行、信托、基金、证券、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多类金融机构的资管新规一经落地,不仅牵涉到上述金融机构的业务调整,也影响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等多个金融领域的交易现状。
一场系统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身处其中的机构,有的可能伤筋动骨,也有的蓄势待发;有想要弯道超车的,也有另辟蹊径的;有主动管理的,也有被动改变的。
“近几年,资管业的监管态度由鼓励创新变为审慎监管,机构对去通道、降杠杆的严监管趋势早有预判,提早改变还有抢占新赛道的机会,大家不会死捱到最终期限的。”某国有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破而后立,资管新规或将重塑金融业格局,资管业正在迎来涅槃重生。
银行压力大
资管新规带来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首当其冲。围绕着净值化、去通道、期限匹配等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质与量的双重压力。
以打破刚性兑付为目的,银行理财产品从保本保收益的业务模式向净值化转型,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要求。
资管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了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同时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兼顾市场诉求,允许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
普益标准的分析师认为,净值化转型将对银行的客群营销、系统支持、投资管理等产生较大影响。部分资产管理能力较差的机构将被迫退出银行理财市场,转向纯代销业务。
同时,投资者层面的净值型产品教育和引导是行业一大难题,未来银行理财的产品线将仍以稳健为主,表现稳健且收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将受到欢迎。
尽管政策层面引导行业统一打破刚性兑付,但率先打破刚性兑付的银行仍将遭受巨大的声誉损失,并有可能传导至传统业务。
净值化管理的导向将使银行理财产品产生质的变化,虽然长期来看利好银行业发展,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投资能力,一些银行很可能会承受声誉风险。
在这方面,中小型银行的压力更大。代销或者投顾可能是未来中小银行理财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清理表外业务、期限匹配的监管要求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将有明显的下跌。受资管新规影响最大的同业理财,2017年底存续余额为3.25万亿元,较年初降幅为51.13%,显示资管新规的效力提前体现,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为了对接银行现有理财产品的转型,并达到监管所要求的“强化法人风险隔离”,商业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或将是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已有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明确表示探索设立资管子公司。前期亦有包括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在此方面尝试。可以预见,资管子公司的获批通道未来将很快打开。
公募较乐观
尽管资管新规以趋严监管为主基调,公募产品中的分级基金和保本基金可能基本告别历史舞台,但由于对公募产品涉及范围有限,业内普遍认为公募行业可能是面临最小调整的领域,发展前景相对乐观。
今年正好是公募基金发展20周年。相对来说,公募基金在《证券投资基金法》架构下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资管新规更显著的作用是对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及优化。
公募基金的关键在于摊余成本法与净值化管理。资管新规明确了除封闭式产品外,开放式产品应采取公允价值估值。截至2018年3月31日,采用摊余成本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73458亿元、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规模6379亿元,二者合计79837亿元。接近8万亿元的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公募基金是否要净值化管理,目前还未明确。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认为,这两类基金如果也实行净值化改造,则对公募基金行业影响较大。除此之外,资管新规对公募基金几乎没有影响,甚至因为公募基金固有的制度优势,新规还会带来长期利好。
公募基金最大的优势在于,起点较低,收益和风险在国家成熟的监管体系下,匹配程度已比较成熟。当市场的跑道变得合规,公募基金作为金融资产的“模范生”,会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和支持。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此前,银行理财产品依靠银行的销售渠道以及收益率有保障的产品特点,吸引了许多稳健型投资者。如今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改革,公募基金是最有可能承接这部分投资者的机构。
由于货币基金更接近普通投资者对风险低、收益稳健的投资需求,同时在高流动性、类保本的安全性和免税的优势基础上还有一定的“无风险收益率”,很有可能再次迎来发展高峰期。
信托全面转型?
此次资管新规全面贯彻“去通道”政策之下,信托业将再临阵痛。
作为资管业态的一支重要力量,信托业近几年接连遭遇严监管。从2016年开始,信托业就已进入发行量下降、收益率降低、净利润下滑的寒冬期。
近年来,许多信托公司以通道业务为主,业务额占比可高达50%以上。未来,靠通道业务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
截至2017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元,增幅达29.81%,其中一部分中小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速显著。但是仔细分析来看,虽然中小信托的规模增速明显,但其中主要增加的是被动管理型信托业务,即通道业务。
因此,这些信托公司的规模或面临冲高回落,整个信托业将面临收入增长放缓、报酬率下滑的挑战,且难度将甚于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由于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收缩,信托的资金来源以及通道业务将受到较大限制,再加上消除嵌套、控制杠杆和期限错配的监管政策影响,信托的资管规模势必大幅收缩。
多位信托业内人士预计,中短期上,今年二季度信托业的规模和增速会有非常明显的反转回落,甚至不排除出现断崖式的下滑,一批信托公司将面临生存考验,2018年将成为全面转型期。
其中,财富管理业务被视作信托转型最具前景的领域,以适应日益增多的超高净值客户对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全球配置资产的需求。
而作为财富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家族信托日益火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1家信托公司进入家族信托领域,使其成为信托公司当前最热衷的转型重点。
券商早有预案
资管新规落地,券商似乎比其他金融机构都更为适应合规化經营。早在2016年,券商资管业务就被套上了“紧箍”,开始了去通道的进程。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6.88万亿元,相比2017年一季度末的18.77万亿元减少1.89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计划产品规模为14.39万亿元,相比2017年一季度末的16.06万亿元下滑1.67万亿元。去年定向资管缩水规模占券商资管规模整体缩水规模的八成左右,其中减少的主要是通道业务。
这一现象,显然源于监管层早前就有的叫停券商通道业务之势。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就使得券商从事通道业务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业务附加值持续走低。此后监管部门陆续出台新规更是全面限制券商通道业务,使其规模难以新增。预计未来随着存量业务的陆续到期,通道业务规模还将进一步收缩。
券商资管业务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通道业务,基本在新规出台之后被“卡死”;二是主动管理业务,当前也面临银行委外资金被限制的问题,即委外资金将再难有较大增量,到期后也难以续期,因此不得不转型做权益类产品。
海通资管相关人士认为,新规为资管产品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投资经理必须要注重发现优质价值的资产机会,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生态,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资产配置价值。
尤其对于大型券商,更需要在建立主动管理能力上集聚优势。
中信证券资管业务部总监魏星认为,券商资管依托于证券公司大平台,有投研优势、系统优势、人才优势,投资业绩并不逊色于其他资管机构,将来发展空间更大。从国际上看,领先的综合性券商都拥有很好的资产管理平台。这也是国内券商资管业务可参照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