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选穴与用药规律

2018-05-22王思君赵树明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治厌食症腧穴

王思君,马 鋆,赵树明,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小儿厌食症[1]是指小儿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甚则惧食的病症,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小儿疾病的40%以上,好发于1~6岁的儿童,发病率约为 12%~34%[1],对儿童的健康 、营养状态及智力发展有较大影响[2-4]。如果厌食久治不愈可导致贫血、佝偻病、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5-6]。其诊断标准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制定的《小儿厌食症疗效标准》[7]。小儿厌食的病因虽多,但其病机关键是脾胃失和,一般分为饮食、喂养不当、它病伤脾、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等方面。中医外治疗法即穴位贴敷疗法由于其操作性强、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小且疗效显著等特点,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的疗效[8]。穴位贴敷疗法是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9]。其融合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属中医外治方法,无不良反应和危险性,是一种较为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10]。此疗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内病外治的原则。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治疗小儿厌食疗效显著。但是穴位贴敷的影响因素也是比较多的,如生理因素、穴位的选择、透皮及疗程、周期等[11],临床上应加以重视。本文通过归纳整理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及取穴规律,为临床腧穴配伍和用药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以“小儿厌食症”为主题检索词,分别与“穴位敷贴”“穴位贴敷”“穴帖”“帖敷”“敷贴”“腧穴贴敷”“膏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伏九灸”“三伏贴”“三九贴”组合,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出符合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文献35篇。

1.2 文献纳入标准 以穴位贴敷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观察或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研究方案科学合理;穴位贴敷的具体药物和穴位必须明确。

1.3 文献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以及议论性、综述性、单纯试验研究等文献;只针对小儿哮喘中某一证型的研究;没有固定处方和选穴的文献;研究的方法或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治疗者。

1.4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与统计

1.4.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的规范,内容包括作者、刊名、腧穴名称(取穴个数、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属经脉和特定穴情况等)及药物名称(药物类别、性味、药性、归经)。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12],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不同名称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3]所载予以规范。所有药物归经的确定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次则参照《中药学》[14]所载规范。

1.4.2 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分析 将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后,将相关资料输入 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腧穴用药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3 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将纳入文献采用腧穴及药物录入系统。然后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次统计、取穴用药的规律分析。

2 结果

2.1 腧穴频次分析 从腧穴选用频次看,临床常用的穴位是神阙穴,应用28次,占总穴次的37.84%,其次为中脘,占14.87%,脾俞占8.11%,足三里占6.76%,涌泉穴占4.05%等,见表1。

表1 腧穴频次统计

2.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经归纳可以看出,共涉及的经脉有7条,其中频率最高的属任脉,选用的穴位46次,占总穴次的62.16%,其中包括神阙、中脘等,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10次、足阳明胃经7次等,见表 2。

表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

2.3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将腧穴按所在部位归类,其选用腧穴的部位大多集中于胸腹部及腰背部的前后正中线上,胸腹部腧穴频次百分比为64.86%,腰背部百分比为16.22%,下肢部百分比为8.11%,见表 3。

2.4 腧穴所在类型分析 将整理后的腧穴按所属穴位类型归类,募穴应用最多,其次是五输穴,其中包括井穴1个,荥穴1个,原穴1个,合穴2个,见表 4。

2.5 用药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所用药物进行统计,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化湿药砂仁,占总频次的9.58%;其次是理气药木香,占总频次的8.38%;消食药莱菔子,占总频次的8.28%;补虚药白术,占总频次的7.78%等。见表 5。

表3 腧穴所在部位统计分析

表4 腧穴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表5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2.6 药物归经分析 将药物按所属归经分类,由于小儿厌食属脾胃病范畴,所以药物选择上以脾胃经居多,占50%左右,其次是肺经、肾经,见表 6。

表6 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2.7 药物类型分析 将药物按其类型归类整理,应用最高的还是消食药,其次是温理药、理气药,见表7。

表7 药物类型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穴位贴敷与小儿厌食 穴位贴敷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外治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在古代药熨贴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5]。其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是一种无痛苦、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的传统疗法,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的治疗原则[16-17]。对近年来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用药及选穴规律,目的是分析出最优化的组合方案,更好地指导临床。小儿厌食属祖国医学的“恶食”“伤食”“纳呆”等范畴。《诸病源候论》指出:“脾不和则不思食,胃不和则食不化,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其病因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应以健脾和胃为要旨。

3.2 取穴及选穴规律 经统计得出结论,胸腹部局部的神阙穴在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中应用频次最高。脐中神阙穴为任脉要穴,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幼幼集成》云 :“脐为百气总窍,五脏塞门,为人身之命蒂。且脐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与全身其他部位皮肤结构比较,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渗透,因而为穴位贴敷的首选穴[18]。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主治腹胀纳呆、疳积呕吐等脾胃疾病。现代研究证明,刺激中脘穴能够控制食欲,避免暴饮暴食,还能促进肠胃蠕动;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是人体补气要穴,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足三里穴主治噎膈、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被称为“保健穴”,刺激足三里穴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进食欲,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并且能提高机体的防病能力。小儿厌食病在脾胃,而胸腹部为脾胃病变局部,取穴频率最高的是胸腹部,因此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取穴规律重在局部。

3.3 选药及用药规律 小儿厌食病变部位在脾胃,病因主要有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胃阴不足、湿困中焦。所以治疗大多以温中补虚、健脾理气、消积化滞等药物组成方剂,正是遵循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主要根据本病的病证特点辨证用药。药物作用于腧穴循环与身体的各个系统,其对身体各个系统起到整体调节作用[19]。经统计发现,35篇文献中涉及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有57味,种类繁多,但频次较高的分别为砂仁、木香、莱菔子、白术、丁香。由此可见,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用药重在脾胃经。

4 小结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克服了儿童畏针和服药的困难。但穴位贴敷疗法也有阻挡其前行的弊端,由于这种治疗方法不拘泥于中药的配伍原则,所以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尽量减少由个体差异引起的疗效差异。与此同时,调节饮食也是预防治疗小儿厌食的重要措施[20-21]。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2]张力.运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11):829-829.

[3]竺青华,姚伟光,徐佩华.肥儿合剂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2):127-129.

[4]李顺英.小儿厌食症辨治概况[J].黑龙江中医药, 1989(4):50-53.

[5]温振英.小儿厌食症的中医防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87, 2(4):231-233.

[6]刘思浚,徐济达,龚燕霞,等.南通市3~12岁儿童厌食的分布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6):658-660.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8]李牧真,李华东.小儿推拿中膏摩疗法应用总结[J].山东中医杂志, 2015, 34(2):158-160.

[9]王富春.刺法灸法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

[10]岳亚军.穴位贴敷简介[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8):21-21.

[11]佘世锋,许能贵.穴位贴敷临床研究方法探讨[J].新中医,2010, 42(6):104-10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1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5]王福隆,夏滨祥.脐疗机理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1991(1):7-8.

[16]李惠玲.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4):22.

[17]周炜,王丽平,张树源.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 2006, 26(12):899-903.

[18]青晓蓉,吴明英.大黄芒硝贴敷神阙穴治疗便秘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13, 31(12):90-91.

[19]刘成竹.肾康穴位敷贴治疗16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3):48-49.

[20]孟跃.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61例[J].河南中医,2007, 27(3):78-78.

[21]盛爱棉.小儿厌食症治疗体会[J].河南中医, 2008, 28(5):76-77.

猜你喜欢

外治厌食症腧穴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医外治杂志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近况
中医外治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