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婚,我把面子扔在地上

2018-05-22撰文续来来

厦门航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单身婚姻

撰文_续来来

“人不可能活在真空当中。”这是一个朋友常跟我说的话。

但我一直有一句脱口而出的答案想要回答:“请允许我是个‘弱者’,即便常常装出强者的样子。”

我们的生活早已被社会主流文化一块块规划好。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小块都已经写好我们该做什么。要是突然哪一块空了我们就会惊慌失措然后赶紧随便填点东西进去。你不想填,你在社会单元中链接的其他版块与环节上的人也会急不暇择地为你补空。法则都懂,生活却被生存过度包装;思考都会,行动却从不背叛顺风话;道理都明,大部分情感却都不清。

在社会单位群体中不婚主义者的选择不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人选择,即便是,也会被加上“只为自己而活的自私”前缀。好似因为独身或不婚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有减少,每个个体的孤独与寂寞也会从本质上有所减轻,还有那因为“独自”二字而承担的种种成本与风险都因此烟消云散。没有绝对公平,但在此一定有相对公平。某种意义我们接受并且默认因为不愿放弃“否决权”而应在当今社会去承担和本不应该承担的种种。

生活的琐碎且不堪,并不是只有身处婚姻生活的男女,才会有的触动,这是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戏,但是足够你去对应和思考一下婚姻之风景,它温暖又无私,也尖锐又无情。

婚姻不是爱的唯一标准答案,婚姻甚至是爱的一条抛物线走法。婚姻充其量只是人生多选项的一个选择答案,你选不选,都将是你的人生。因为严格意义上而言,人生并无标准答案。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而婚姻彰明较著无法成为以上四种困惑的绝对唯一标准答案。

真爱的最终归宿是“承诺”,但承诺并不必等同于“婚约”,婚姻只算作一纸契约,承诺的一种形式。一段拥有稳固承诺的关系,不等同于“婚姻”。渴望爱情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婚主义不代表独身,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对现代婚姻的渴望。某种程度上讲,单身其实是个伪命题。很多时候,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单身就必然孤独,单身就意味着失败。其实,孤独的真正来源并非无人陪伴,而是来自人性。内心、视界、欲望都将成为孤独的产生者,所以,真正的问题永远是:你能否勇敢而独立地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去开创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

现代婚姻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大费笔墨描绘了人类社会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意在通过家庭的起源,说明血缘关系对生产关系和财富分配的决定性作用。所以现代婚姻的成分表中应该这样写:情感,升值需求,财富支配与保障,私有财产的继承等等。而情感成分甚至远远不足50%,没能成为大股东。爱可以成为婚姻的起点,但难以成为婚姻的支点。当现代人越来越远离婚姻, 放弃婚姻,是对这种靠法律来维系的情感的巨大怀疑。只是往往群体不允许怀疑与不确定,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婚姻制度式微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它首先发生在北欧和东欧,正在波及西欧、南欧、北美,甚至影响到日本、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统计表明,与过去人类的普遍实践不同,上述各国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欧占五成,日本占四成,法国美国占三成,匈牙利是个极端个案,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这才只是2015年的数据。从我国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上看,从1979年至2016年,我国的离婚率,无论是以总人口还是以结婚人口为基础而计算,都上升了10倍以上。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上升幅度更大。

社会的富足正在为婚姻松绑。婚姻的成分表已经越来越单纯,对社会和个体的疗效也在减弱。而服用过此药的临床者也表现出了相当比例的“副作用”,离婚率与单身比例的持续上升,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现代婚姻关系与人性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紧张关系。因为社会的群体性,个体往往在根本上拒绝理性的状态,对自己的真正需求和向往不能做一个严肃的思考,脱离群众会让TA失去安全感,甚至戴上枷锁自生耻辱感。只好选择屈从于某种文化之下换“天下太平”。

说到感情,我们都是文盲。两性之间,我们往往都像个瞎子,甚至多数时候想要假装自己是。这样就可以在乱流中,以一种“不见即不知,不知即无事”的淡定路过,等到一切恢复以往的平静,和周遭一起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希望我们不必被迫去扮演过多那些我们不想演的角色。那我们就可以彼此都单纯一点、温柔一点,活得快乐又自在一点。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单身婚姻
标准答案,我要对你说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单身久了会上瘾?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41岁,我单身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