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2018-05-21王丽华
王丽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循着诗句进入诗人的心灵,理解作品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情感,把握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体悟舍得的真正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品质,学习其
正确舍与得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进入阶段
1.导语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舍与得的过程。而人的境界高低取决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其一,去感受陶渊明弃官归家后的感想和思索,感悟他的舍与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开创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还有散文、辞赋多篇。
3.听朗诵,请1至2名同学朗读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二)分析鉴赏
(过渡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老师首先想问这首诗哪一个字是“诗眼”呢?对就是“归”字。下面我们就从作者的“归”中,分析作者的“舍”与“得”。好,首先我们看一下“舍”的部分。主要集中在1至4句中,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当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会选择舍弃?那陶渊明属于哪一种舍弃呢?
分析“舍”的部分。
1.作者究竟舍弃了什么?
明确:尘网、樊笼 (引导,蛹变成美丽的蝴蝶时舍了什么?茧。那作者呢?用诗中的原词来回答。还有呢?在下面的诗句中。久在?)
作者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真的在网中,笼子里吗?其实这是作者的比喻。真正舍弃的是官场。
2.为什么作者要舍弃呢?
让我们通过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初步了解一下作者舍弃的原因。
幻灯片交代时代背景:东晋一代,在选官制度上,是沿用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名义上是将人按才能、德行分为九品,实际上是不讲德才高低,只看士人祖籍。腐朽落后的官僚制度堵塞了一切才华之士进取的机会,使他们的政治抱负毫无实现的可能。
板书:门阀森严
追问:我们说除了门阀森严的原因外,其实还有一些原因,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本诗,分析一下。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性本爱丘山”表明他的本性是爱慕田园和自然的。所以这句诗道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官场的厌恶;二是对田园的喜爱。我们可以概括为“性格使然”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还有没有了呢?还有一个,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板书:性格使然
明确: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守拙”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它反對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而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一心想舍弃官场。
板书:儒家影响
3.作者是如何描绘自己“舍”前的形象的?作者说自己像什么一样?
明确: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以“羁鸟”、“池鱼”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
引导:羁鸟、池鱼的相同特点是什么?受束缚,没有自由。
追问:运用这样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对回归田园的渴望。
总结:既然作者如此的厌恶官场,他“舍”弃了吗?
4.他是否舍的决绝呢?
明确:作者说自己是“误入尘网中”但是真的是“误”入吗?误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慎,但是如果结合陶渊明生平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渊明曾几次辞官又几次出仕?为什么呢?
板书:犹豫后决绝
追问:通过分析“舍”,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率真、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过渡: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好,那陶渊明“舍”之后又得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得”的部分。
分析“得”的部分
如此的舍弃,作者得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齐读5——10句)
这几句话是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他舍弃官场之后的生活图景,现在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可以发挥想象,也可以使用一些修辞)并思考作者得到了什么呢?
明确:恬淡的环境。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得到了什么?
明确:虚室的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中呢?
明确:自由和舒畅。
总结:陶渊明用简单的6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祥和、安静、美丽的图画。这与官场的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幅画面我们能够感知到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什么呢?可见作者得到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三)情感提升
过渡句:陶渊明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同时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舍”与“得”。虽然陶渊明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舍与得的故事却每天都在上演。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更加深入的理解“舍”与“得”。
1.人民公仆(多媒体展示图片)
2008年中国遭受冻雨灾害时,贵州开阳县永温乡纪委书记李彬同志26天持续奋战在抗凝救灾工作第一线,除夕夜因操劳过度诱发脑溢血病倒,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
2.张丽莉(这是为了保护学生而双腿截肢的张丽莉)
追问:他们都舍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四)说一说
看了上面的图片和资料,你有哪些感触呢?说说你如何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实践“舍”与“得”?
(五)教师赠言
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懂得舍与得的真正内涵,能够做好每一个取舍,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六)布置作业
课下收集关于陶渊明的更多诗作,加以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