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正义论视角下校园暴力问题研究

2018-05-21郭燕斌朱新茹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

郭燕斌 朱新茹

关键词 正义论 校园暴力 未成年人

作者简介:郭燕斌,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郑州工商学院机械与电信工程学院辅导员;朱新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65

一、理论视角分析

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建构和时代精神的发扬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道德的有效性进行强调,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中所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研究具备了问题意识,始终关注社会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人们给予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评价和期待中所体现出的社会心理。正义作为社会制度中的重要价值,就必然要提出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合理的公平正义原则。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校园暴力的问题中体现出的也是一种社会正义的缺失,例如对于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受害者有失公正。在解决重大问题上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彰显了当代的价值风尚,能够凝聚力量,在全社会达成共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校园暴力主体的特殊性,现有的一些法律对于这些学生的一些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通常情况下解决方式以批评教育为主,施暴学生没有任何的违法成本。人们往往在面对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失正义,我国在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增设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一些犯轻罪并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人民检察院对其暂不起诉,进行监督和考察,依据其表现决定是否进行起诉的制度。有利于使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纠正自己的违法行为。但是由于处罚力度相对较弱,使施暴者无法正确意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很可能会再次实施校园暴力,不仅起不到规范作用还有可能纵容这种行为的发生。对于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來说这样的处罚也有失公正。

(二)家庭结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变化。早期的社会中一个家庭子女很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料相处和谐,较少发生争斗。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到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由于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学校中有些孩子也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一旦有不顺从的声音出现,很容易催生校园暴力事件。

2.家庭环境的影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大量的未成年人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父母往往文化水平不高且时间精力有限,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差异,使得未成年人产生无助与迷茫。缺少父母的关爱使其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孩子很容易通过成为校园暴力的制造者,来得到内心需要,得到更多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龄人关注的满足,追随者的增多能够增加其被需要的心理和群体的认可。

3.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未成年人的教育方面父母起着关键的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有些父母的受教育经历有限,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不合理,常常用打骂来解决问题。未成年人会产生心理阴影,并会形成暴力能解决一切的意识。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1.现实环境。目前市面上的有些影视剧、电影和游戏动漫中都存在一些暴力元素,且没有严格的暴力等级限制。未成年人能够很轻易的接触到这些,而且由于剧中的气氛渲染,使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由最初的好奇,然后会形成盲目的崇拜心理。而且未成年人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很容易由于好奇心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许多调查也表明,约有40%的青少年实施暴力的方法是通过看报纸刊登的新闻获悉 。

2.网络环境。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语言暴力在网络上也层出不穷,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者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于语言暴力的管理也没有一个具体化的方案和制度,所以网络环境的秩序亟待进一步规范。经常出现的语言暴力可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其性格倾向于追求冒险和刺激,为校园暴力的出现埋下隐患。

(四)学校管理的缺失

校园暴力的双方都体现了学校的工作缺失。施暴者的出现表明了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而受害者的出现表明了学校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工作不到位。有些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和未来发展,对于校园暴力事件进行遮掩,视而不见,闭口不谈,使得校园暴力的出现无法杜绝。有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办学资质,一味进行扩招,拉拢生源,对于教学质量重视度不够。校园暴力出现后,并未有处罚措施,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遏制校园暴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国家构建应对校园暴力的法律预防机制

建立健全我国针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校园暴力是对宪法精神的违背,是对我国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 。目前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无法杜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法律的强制力约束,对于校园暴力我国仅能用《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但是其中对于校园暴力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导致青少年施暴者的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建全法律的基础上,加大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真正对于未成年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了解到校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

(二)政府

1.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国家反对校园暴力政策的执行工作,全面落实。相关的政策出台后,政府的各个部门在本岗位要为反校园暴力工作承担责任,全力配合,为未成年人形成一个安全网免遭校园暴力的侵害。

2.营造安全的环境。对于校园周围的环境进行清查,各种不良的娱乐场所和各种带有暴力元素的书籍、音乐和视频予以扫除,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周边环境,减少外部环境对于未成年人心灵的污染和伤害。

3.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课余时间做更多的积极健康的事情,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4.积极推动校园暴力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推动建立校园暴力的相关数据库,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学校进行录入建档,登记校园暴力参与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据此对学校进行安全等级划分,登记在案的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信息不予删除,并对于以后申请各项社会服务和享受社会福利等方面予以限制。

(三) 学校

1.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在校园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由于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法律教育往往处在一个边缘的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施暴者在进行暴力行为时意识不到自己触犯了法律,不知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受害者在遭受暴力行为时,没有及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时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以暴制暴的情况,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学校在日常的基本法律课堂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相关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种特色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学会在遇到校园暴力时要第一时间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减轻受到的伤害。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过分重视学习成绩的态度,因为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普遍学习成绩不好。教师要进行鼓励教育,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99%的学生认为公正对待每一名同学,特别是后进生,是减少校园暴力的有效措施 。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在学生犯错时以理服人,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开展学习帮助小组,在学生们中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积极融入班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进行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

3.学校要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专门机构,时刻维护校园的安全。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也是由于施暴者无所忌惮。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这无疑是管理上的一个漏洞。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将安全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权责划分,责任到人。学校安全机构应召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校园保卫队,对于校园进行全天巡逻,一旦发现情况,及时对于受害者进行保护,学生如果遇到危险也可以向保卫人員求助。

(四)家长

家长是解决校园暴力的重要一环。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在孩子接受教育期间要积极和学校老师多进行互动,切不可放手不管,切实履行其监护人的责任。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主动与孩子谈心,进行鼓励和引导式教育,不能简单用打骂来解决问题。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远离网络和生活中暴力元素,注意自身安全,遇到问题要主动和父母沟通。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有些事情要和孩子耐心地讲道理,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都无条件的满足。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和善良坚强的品质。

(五)学生自身

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与人交往,不断认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积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不能封闭自我,排斥其他同学,在交往中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突如其来的侵害时不能硬拼,冷静处理。在学校如果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不主动与同学发生摩擦冲突。

四、结语

校园暴力是社会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危害性逐渐加重。校园暴力行为对校园师生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校园暴力问题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学校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对校园暴力的处理多采用消极的方式,既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引发暴力事件的反复发生。因此需要从预防的角度进行管理,综合多方面的力量增强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处理,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注释:

张美英.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科学中国人.2003(2).25.

汪敏.校园暴力多元治理路径探索.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15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何杰.构建应对高校校园暴力的法律预防机制.才智.2016(12).

[2]张爱军.校园暴力的三维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16(1).

[3]方奕、周占杰.我国校园暴力态势及治理.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3).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未成年人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