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爱助力学生成长

2018-05-21宗文君

读天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成长教育学生

摘要: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教育本身是大爱,如果说这份大爱像海,师爱就是汇聚大海的细流。师爱是一种责任,朴素厚重又琐碎细小,渗透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如露水入土,炊烟升空,平淡中不乏浓烈。师爱是一把金钥匙,能够开启学生的心门,助他们通往美好的明天。在充满师爱的校园里,学生的成长也会欣欣向荣。因此,教师应正确地表达师爱,使学生不断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关键词:学生;成长;教育

一、 反思过去,走出误区

回顾曾经的教育教学经历,我的师爱表达之路走过两个极端——泛爱和严爱。刚踏上工作岗位,我憧憬着和学生们的光明未来,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也从不严厉批评指责。长期下去,班风学风明显下降,这种无原则的泛爱让我在教育教学中失去了威信。随后,我调整了策略,由宽变严,不再似平日嬉闹宽容,而是刻意保持与学生的距离,对一点点小错误也抓住不放,生怕有学生再犯。这样的态度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甚至由之前对我的喜爱转为害怕,因我的严厉压制而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我认真反思自己的两种师爱方式,不能说我对学生没有爱,但是却是缺乏智慧的师爱,是没有引起学生共鸣的、不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师爱。翻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品读先生的教育故事,再次感悟先生的教育名言,我体会到“爱满天下”是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爱心,不因其外貌、家庭、学业、性格等因素而有偏颇,不是无条件的泛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并不是说不可以对学生严格,而是提醒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出现的状况千奇百怪,教师不能总是以一个姿态应对,而是要视具体情况展开应对,富有教育智慧的师爱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二、 紧扣时代,讲究策略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不走进课堂就一无所知的孩子,即使是一年级的新生,在当今时代,教师也决不可小觑其知识储备。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民主民权思想多多少少渗透到了学生的心里。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逐步表现出了叛逆情绪,在学生们对自身权益有所认识和保护的情况下展开对他们进行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真正的尊重,不是表现出来的尊重,而是真心尊重他们的想法,自觉放弃教师的权威身份和人生导师的地位,以“对话者”、“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触发自主能动性解决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學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尊重后,他们对教师批评教育的聆听才会真正入耳入心,此时适当地拿出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人生引导,效果比直接劈头盖脸地一顿教育要好得多。师爱没有距离,讲究尊重;师爱不是放任,看重时机;师爱塑造学生,也塑造教师。

三、 勤学多思,丰富表达

师爱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话语,面对一个个有着鲜明独立性格的学生,师爱的表现也应是有针对性的。师爱有时无声无痕,不需要语言也可传达,注意力分散时一个提示的眼神;取得佳绩时的一次击掌;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友善宽容……都是师爱的表现。陶行知先生在如何展现师爱上做出了良好示范,他最为人称道的要数“四块糖”的故事,先生以“爱”为出发点,发现了犯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奖励的方式促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别出心裁的师爱表达方式,值得所有教师学习。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常常不等他们解释就批评指责、刻意教育,给师爱披上了“冤枉学生”的外衣,学生丝毫没有解释的机会,自然就不再信任教师,“四块糖”的故事发生在陶先生做校长的时期,校长都可以如此耐心地处理一个学生的问题,作为学生任课老师、甚至班主任的我们,更要耐下心来听学生解释、发掘错误背后的人性闪光点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做错了,让学生的自省力控制自己不再犯类似错误。

四、 融入活动,细水长流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是什么有着深入浅出的论述,他曾这样说:“叫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叫人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不叫人变,叫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育或许不能创造天才,但教育绝不能扼杀人才。学生走进校园,接受教师的教育,就是要求得改变,求得好的改变,获得人生前进的动力。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一切教育均以课程的开展、活动的进行等具有实践性的学生参与为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成长的领地,收获人生启迪。当然,其中不乏教师们表达师爱,用师爱影响学生的契机。学生在活动中犯了错误,恰是他们成长的机遇。教育就是发现错误,利用错误,改正错误。此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面对过错,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正视矛盾与错误,而不是一味责怪,压抑学生的天性,不容许错误的出现。教师的理解是对学生最好的关爱,正如泰戈尔所说:“爱是理解的别名。”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我们应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能被学生接受,真正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每一次教育都可能唤醒学生心中的善,这颗“善”的种子需要教师细水长流式地照料,前提是照料中有尊重、理解、宽容、信任、鼓励……这些都是师爱。

从古至今,对教师职业的描述可谓丰富繁多,如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冰心的“爱是教育的基石,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近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用毕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职业进行了精妙阐述,他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更要宣扬教育的人文精神,以师爱温暖学生心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2011.

作者简介:

宗文君,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王场新村小学校。

猜你喜欢

成长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