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金绣技艺起源及历代发展考
2018-05-21王丽敏
摘 要:雀金绣是一项重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兼采中西,长期被定为皇家御绣。这种技艺历代沿袭,名家辈出,在现代中国依然有艺术家毕其一生从事研究与创新。本文着重介绍雀金绣的技艺、起源并梳理其发展历程。
关键词:技艺;起源;制作工艺
一、雀金绣的技艺及发展概述
雀金绣,顾名思义,是由雀、金、绣三字组成的,这也很好地概括了雀金绣工艺的三大特征。“雀”指的是雀羽线,“金”指的是金缕线,这两种线均属于珍贵线种,而“绣”指的并不仅仅是传统“绣”工艺,而是在此之上的一种融合了多种技艺方法如 “缂”、“绘”、“画”的高级刺绣技艺。雀金绣的做工极其复杂,成品端庄大气,艺术性极高,可谓得众绣之长,而且因为技艺特殊,只能纯手工完成,因此历来便常被王公贵族、皇室宗亲所青目。而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准备期、繁荣期及持续发展期,分别对应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宋时期、明清时期。当代中国,雀金绣的发展并不乐观,其工艺过于复杂而且学习年限过长致使传承人寥寥可数,然而其成品却大为可观,现代性和传统精神紧密结合,富有创新活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准备期
雀金绣的类似创意早在战国就已萌生,战国的总体工艺技术很高,其作品常显示出腾踔的生气和繁复的风格。而最早关于雀金绣的尝试便始于这个时期。那时的贵族子弟曾做过类似的新变,用以标新立异,证明自己的地位和品位,虽然颇有成果,最终还是因为成本过高而放弃。
中国的刺绣工艺分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两种,雀金绣的加金工艺即属后者。在汉朝,随着前期疆域的扩大和政治的稳固,人们对衣着的要求开始加强。尤其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发展境外贸易,打通了丝绸之路,域外工艺得以传入。在西汉中期,富足之户开始流行穿着罽衣,这本是细密毛织物的古称,而在当时则指西域毛织品,在罽衣饰以金缕,是西域地区的服饰特色。在当时记载的远在欧洲的罗马风物名产中,刺金缕绣就赫然在列,这表示在汉代人的概念里,用金线刺绣是一种近似传说的异国工艺,极其新颖时尚,故而被引入中原后很快被接纳,成了一时风尚。除了加金技术的传入,还有一重改变是起花技术的新变,在汉代流行经线起花,因为我国是丝织大国,丝线强韧光滑,用作经线即使排的很紧也不会纠缠起来,而古代中亚、西亚的纹织物多用羊毛作原料,毛线易于纠缠和松散,用它做经线,密度要舒朗,并且必须拉紧,所以难以用经线起花,只能用纬线起花。这两种起花技巧在汉代得以交流,彼此融合,起花技术和加金工艺的结合都为后来的雀金绣技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得以不断发展,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作用不断加强的同时,域外的加金工艺也越来越被接纳和效仿,金缕线在服饰中使用也变得更为频繁,而雀金绣的雀羽线技法则由江南一带发明。降及南朝,该技法已被广泛应用,它主要是用翠鸟和孔雀的羽毛,捻毛为线,进行缂绣或刺绣。因为这两种鸟的羽毛光泽度高,华丽喜人,故而成为雀丝工艺的定式。但是随着边境民族的不断入侵,中原纷争不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对工艺的高追求。而强势的外族将域外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融合,客观上还是使中原人民接纳吸收了域外文化习惯。这种文化交流为之后雀金绣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繁荣期
隋朝时,波斯曾遣使进奉过一件做工考究,富丽堂皇的金丝织锦,极其炫人眼目。隋炀帝爱不释手,命御府监仿制,御府监参照原物,很快就制成了一件相似的锦袍,且工艺之精致远超波斯所进奉的国礼。这是因为丝是我国的特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生产丝织物的国家,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知道养蚕缫丝的技术,并且在长时期中都是唯一一个掌握此种技术的国家。丝织技术的高超和金缕线工艺的结合促进了中国金缕线制作工艺的再一次提升,这是中国加金技艺发展的一个证明。而后隋炀帝迁都洛阳,这种技艺也隨之迁入洛阳,并在此地得到繁荣发展,及至明清,洛阳都是皇家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地标之一。
唐朝是雀金绣技术的真正诞生期,而其技术发展也造极于此世,为盛唐气象平添了一股富贵之色。在唐之前,丝织、起花、加金技术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翠羽线的技术在唐朝的进步更如同对南朝技艺的复归。唐朝人善于融合西北民族、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襟接纳外域文化的可取之处,这在女性服饰上表现的十分明显。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唐朝的上流社会以及及家庭殷实之户往往喜爱穿着丝织品,并且喜欢多种技艺的融合。这就为服装的革新带来了条件。而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的洛阳东城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中心,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大机构来协同管理手工业的分工与合作,即工部、将作监和少府监。而其中的核心机构无疑是少府监,少府监设有监、少监、丞等官职,管辖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中尚署,掌管天子后妃“器玩、中宫服饰、雕文错采珍丽”之物的制造;织染署,掌管天子、群臣冠冕的制作,以及织染锦、罗、纱、縠、绸、绢、布等。正是少府监的工匠们用羽毛线、金丝线和丝绸制出了雀金绣。
在武则天时期,洛阳的发展十分可观,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空前提高,金缕线和翠羽线频繁应用于衣着配饰之上,而且因为至今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其所制作的图案不能呈现立体效果,较为呆板,因而雀金绣大行于世,最终成为与外国交际的国礼。翠羽线的使用,使得服饰呈现出玲珑活泼的美感,极富生气。唐中宗女安乐公主的两件百鸟裙就是用雀金绣制作完成的,其上遍绣百鸟,在太阳的照射下亦或是阴影中都呈现出各自的颜色,而且所绣形态,极为逼真。降及文宗,一些小康之家都普遍的使用雀金绣来打扮自己,据此可知这种技巧在唐代是何其繁荣。唐朝是雀金绣技艺发展的高度繁荣期。
在宋初统一南方的过程中,相继从征服的长江流域获取锦绣财帛十几万匹,这便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据《燕翼诒谋录》记载,宋朝的加金技术高达十八种,在河北定州制造的通经断纬的刻丝,竟然能够自然的做出各种图案。“通经断纬”是雀金绣的一种重要技艺,由此法所制图案效果精美,正反两面色彩均匀,比之一般的刺绣,背面工艺更为优良。而类似这中的工艺在宋朝蔚为大观。所以,宋朝时雀金绣的发展虽然不如唐时繁荣,也堪称一重要时期。
四、持续发展期
在明朝,雀金绣的工艺独为皇家所享。众所周知,金箔和黄金一样自古是帝王贵族的专利,制作金箔和金线的都是为皇家服务的,民间穿戴有金线的饰物,属于犯禁。比如: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九月谕户部曰:“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宜申明天下:四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庶民之家,不许衣锦绣。”明朝的制度规定只有官宦之家的贵妇人才能用金珠翠玉作为头饰。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在南京规定“不许裁为花样以及金线装饰,而富商大贾、奸民、滑胥、末技贱工及军中无赖少年往往冒犯,恣为淫巧。裁制花样,嵌以金线蓝条,篾敦朴之风,乱贵贱之等,甚者诈为公侯大臣家子侄出入市中为奸利。”明武宗朱厚照的正德年间,“令军民妇女不许用销金衣服、帐幔、宝石首饰、镯釧。”到明末,中央政府的职能变弱,商业繁荣,出现了娼优也能满头珠翠招摇撞过市的情况。据崇祯时期编著的《郓城县志》卷七《风俗》中记载了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丝帛不衣,不金线不巾,不云头不履的现象。”
清朝雀金绣和云锦得到了皇室的宠爱,现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白象图》就是典型的代表,乾隆皇帝喜爱收藏,更对手工匠人们敬爱有加,白象图结合缂金和打籽,钉金,铺雀羽,等雀金绣的高超技艺来完成,是雀金绣品里的珍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雀金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不可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更需要有匠人精神的工作者从事文化遗产的恢复工作。泱泱大国,文昌世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不能松懈,本文通过工艺线索和时代线索梳理了雀金绣的技艺发展和历代变革,较为重点地介绍了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希望能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尽一份微薄之力,也为相关学者贡献一定的文献成果。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中华书局.2014
[3]王丽敏.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雀金绣.[J].学术论坛.2015
[4]王丽敏.雀金绣的起源与发展历程.[J].商情.2015
(作者单位:洛阳雀金绣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