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思维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释与优化

2018-05-21肖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优化

肖柯

摘要:精准思维是新常态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对开展各项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引入并借鉴精准思维的工作理念,二者在目标、对象和路径等方面有内在契合性。在精准思维所倡导的实操意识、宗旨意识、到位意识、问题意识引领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载体、机制、内容、理念上的重释与优化,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定位、导向、实施中的难题,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精准化与科学化迈进。

关键词:精准思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释;优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030-05

精准思维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精准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1]“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要“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2]近年来,以精准扶贫、精准改革为实践成果的精准思维在社会治理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校中的重要阵地,应顺应形势需要,用精准思维引领开展工作,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现实问题。

一、精准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契合性

精准思维植根于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优良党风,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务实思维方式,是具体和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精准思维分为“精”和“准”两个范畴:在开展认知过程中进行细致清晰的分析,避免认识陷入笼统化和概括化;落实各项措施时能够认真准确,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落实,摒弃马虎和应付心态。[3]精准思维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将整体主义世界观和原子主义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将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升到原则性要求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实践中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完善丰富了概念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倡导精准思维,以严和实的态度和作风开展工作,科学高效的化解各项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在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根基和保障,与党的高等教育方针息息相关。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更深邃的内涵,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础上衍生出了法治观念培育、公民素质养成、廉洁诚信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覆盖了大学校园教育、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4]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准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多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从实践视角来看,精准思维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思维聚焦现有资源和能力,精准的解决现实中阻碍发展的难题,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和管理格局,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公民福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培养塑造为主的教育活动,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育人能力以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人为本是二者的共同落脚点和终极目标。从高校视角分析,精准思维对现有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导向的工作模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各参与方各尽其职,构建良好的教育秩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落实和深入人心,促使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情境下形成与主流文化相符的思想和言行,从而完成社会化并承担社会责任。从社会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凝聚、文化传承、稳定保障等社会性功能,固精准思维的贯彻实施,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青年一代综合素质,并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进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精准思维的内涵和外延。

二、精准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1.体系不精准:缺乏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体系化和系统化作为自身首要特征。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教育主体、对象和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多维有机整体,思想引导、知识传授、经验共享在高校边界内协同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应相互补位,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权责科学、统筹兼顾、运转有序的工作体系,凝聚出一致的努力方向和合力。对照精准导向要求,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体系性不强、整体感未形成等问题,教育系统和高校内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明确,往往忽略乃至忽視某一环节工作的开展,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机制和协同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仍然局限于学工系统内的小循环,大学治理层面和顶层设计角度的良性循环尚处于初级阶段。

2.定位不精准:欠缺分层设计

青年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定位体现出双重性和层次化特征。精准的认知大学生的教育角色,一方面应明确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存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应树立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并未广泛树立起对大学生群体持续关注的主动性,缺乏针对不同年级、群体、爱好、习惯的大学生群体的高质量调查研究,更多的是笼统的概括和泛泛运作,从而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定位也呈现出模糊化和边缘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主体因素上都亟待进行精准定位,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5]

3.导向不精准:忽视能力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成长中的个体,应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线,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导向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大学生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多侧重于知识学习和传授方式,这种工作方式虽然会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区域所关涉的思想认知、道德水平、为人处世态度等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培养,这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原导向不符,更与当代青年大学生内在需求相悖。

4.实施不精准:脱离现实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规律。思想政治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教育内容需要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教育对象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实施需要做到贴近社会、贴近高校、贴近学生,从而真正解决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目前来看,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同程度的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缺乏直观联系和实际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也面临发展性困境,缺乏深入理论探討和学科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开拓力度和发展空间不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规范,从而难以精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说服力和育人效果。

三、精准思维导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工作载体:以“实操意识”打造精准体系

实操意识强调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可行性出发,不照抄照搬,为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打好提前量。[6]理念是工作良性运行的先导,以精准思维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打造大思政工作体系,必须依托工作实际,充分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资源,创新性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

(1)寓实操于实践教学实践是实操意识的首要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为本,还应通过社会实践来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在校内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还体现在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好基础理论课基础上,还应从三个层面实现实践教学格局的精准构建,第一层面是教学层面的实践实操,应加大实践教学支持力度,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将课堂理论应用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拓展课堂的广度和宽度;第二层面是校内层面的实践实操,校内各部门联手协作,通过举办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形成校内特色实践机制;第三层面是社会层面的实践实操,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假期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切身感受社会实际,提升适应能力,加快社会化成长步伐。

(2)寓实操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看不见的手”,它植根并发生于大学校园,同时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校园文化所主导而产生的校风和学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校园文化面临着社会多种思潮和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现实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精准设计。在物质文化层面,合理规划校园,形成特色景观,突出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基础;在制度文化层面,完善高校章程建设,形成配套的成熟制度体系,促使大学生养成并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在精神文化层面,组织大学生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活动和主体教育活动,凝练良好的校风 学风,使大学生自觉严于律己,提升觉悟。

(3)寓实操于全员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不是孤立和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应动员高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确立他们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操地位,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格局。在高校内部,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学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教师全情投入的工作机制,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7]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亲情感召作用和家长的榜样引导作用,搭建家校互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各种资源的合理搭配和有效组合,建立起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操性,并向长效和可持续性迈进。

2.工作机制:以“宗旨意识”立足精准定位

宗旨意识是精准思维的落脚点,其要义是深入调查研究并掌握实际情况和规律,使精准化的工作机制惠及每一工作对象。在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化、个性差异化、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组织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宗旨意识,发挥组织职能,形成良性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落实到每一名大学生提供组织保障。

(1)规范以服务引领为宗旨的党组织工作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校各级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意识,应从规范党组织建设抓起。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设计,以党员学习和政策宣讲为渠道,用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的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合理设置党支部,扩大覆盖范围,按照“三会一课”的要求,面向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性主题教育,做好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传帮带和结对帮扶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党员为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信任感。

(2)优化以团结带动为宗旨的群团组织工作机制以共青团和社团组织为代表的群团组织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青年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组织机构。高校群团组织直接面向青年大学生,在教育、凝聚、引导大学生方面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是联系服务大学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应发挥群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充分利用群团组织的号召力,坚持党建与团建、群建工作的紧密集合,指导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还应发挥群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完善的联系服务网络和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筑稳根基。

(3)依托以管理教育为宗旨的班级工作机制班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学生组织,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内部大学生以同学关系存在,多重互动和共同空间使他们彼此之间形成相对亲密的个人关系,班级由此成为了高校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凝聚力最强的学生组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开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8]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建立制度体系,做到规范管理,关注并关心每一名同学的成长;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需求相契合,从而形成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和归属感。同时还应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之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优化
基于NETMAX的基站网络优化
优化问题设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30)
活用数学公式 优化数学课堂
基于OptiStruct的麦弗逊悬架下控制臂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