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知识与减负

2018-05-21黄威

中小学德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智慧发展教育

黄威

摘 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而非仅仅传授知识。个人知识是转识成智的关键。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若仅仅着眼于客观知识领域的量的限定则难以做到增效、增趣和真正减负。相对于客观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个人知识虽然意义重大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若能从个人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着手,借助已有的有利条件并通过所有相关主体的长期努力,减负难题有望得到真正改善乃至彻底解决。

个人知识;客观知识;减负;中小学生

G41

A

2095-1183(2018)04-00-03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文献编码文章编号

在我国,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且十分复杂,只减负不增趣容易导致反复甚至反弹。本文从个人知识的视角对中小学生减负增趣问题作一思考和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客观知识的价值及其不足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理性精神得到空前的宣扬与强化,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就是科学主义盛行。“从总体上说,现代教育的取向是科学主义的,因为教育所注重的都只是明确的、显性的、普遍性的知识。”[1]明确的、显性的、普遍性的知识可以近似地界定为客观知识,是个人知识外化、物化和社会化的知识形态。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绝对有限,为了实现种群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个人知识必须经过外化、物化和社會化转变为客观知识。否则,人类便无法与其他高级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可见,客观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教育以传授客观知识为主。再加上客观知识具有创新性、中介性、可编码性、可传递性、无损耗性、可共享性和可加工性等基本性质,[2]其传授就更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了。

然而,教育,哪怕是向来重视“双基”的基础教育,传授好客观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吗?果真如此,教育或者至少是学校教育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毕竟,纯粹对已有知识的存储和程序化应用,人脑早已不是电脑的对手。2017年5月阿尔法狗与世界顶级棋手柯洁的人机大战的结果,众所周知,无需赘言。不久前离世的英国科学家霍金,据说就十分担心人类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控制甚至奴役。霍金的担忧值得教育界深思: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何在?如前所述,教育实践必然从普通的、显性的、明确的知识入手,但养成每个学生的智慧可能才是教育不可替代的根基所在:“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3],“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4]。由此可见,传承客观知识是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应该是养成受教育者的智慧。

二、个人知识的价值及其处境

客观知识作为知识的外在的、物化的、社会化的存在具有至为关键的价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书籍、电子文档、影像等各种形式得以传承的知识。然而客观知识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或者说,客观知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需要依靠统合了客观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智慧予以补救。

“个人知识具有情境性、参与性、意会性、缄默性、建构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实际上与智慧是两个很相近的概念。”[5]但个人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智慧,个人知识既可以静态地理解为哈耶克式的离散分布性的存在于每个个体的知识,也可以动态的理解为对客观知识的个人化过程。无论静态还是动态,个人知识都是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关键的“临门一脚”,教育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就在于个人知识是否形成。

虽然个人知识的教育意义如此关键,现实中的处境却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长期过重且屡减不轻就是其外在表现之一。陈宝生部长将学生的学业负担定义为“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6],实际上,无论超纲与否,较长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学均以客观知识为绝对主导。过于注重客观知识而忽略个人知识,必然导致对学生主动性、求知欲和个人兴趣有意或无意的压抑。美术、音乐、体育等所谓副科常被语数英等所谓主科凌驾乃至侵占,恐怕在不少人的校园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对主科的逆反、厌恶之情。在客观知识占绝对主导,个人知识被压抑、忽略的背景下,“雪化了之后是什么”的答案只能是“水”,而不能是“春天”“泪珠”等等个性化的答案,减负也将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怪圈——要么学业负担与升学率一起被减;要么学业负担减轻使得闲暇时间增多却无法好好利用,反而增加家长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因为个人兴趣并没有因减负而相应激发和提升;要么轰轰烈烈喊减负,扎扎实实搞题海,加剧教育管理与实践之间的割裂。

从中小学教育实践来看,个人知识处境尴尬甚至堪忧可能源于三方面因素。首先,科学主义盛行必然导致对客观知识的过度重视,从而挤占个人知识的生存空间。其次,基于长期宗族社会的重集体轻个人和注重实效的文化传统与近代以来形成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意识交互叠加,导致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从而造成客观知识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前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让个人知识几乎毫无用武之地。最后,客观知识易操作、易量化且易考核,而个人知识恰恰相反,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更高,因难以量化而不便于随时随地、低成本、大样本地考核。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例,客观知识绝对主导的课堂往往是“独白式”的满堂灌,而以个人知识为基础的课堂则应是“对话式”的产婆术。

三、个人知识对减负的意义及其发展条件

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历史等各个方面,仅从知识的角度,就涉及到客观知识、个人知识、增效和增趣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绝不能孤立、割裂地看待。个人知识对于减负意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显现出来。

首先,个人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有利于打破客观知识近乎垄断的地位,从而有望如釜底抽薪般彻底解决减负问题。身处信息时代,单纯地限定信息量特别是客观知识传授量,并不能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不会自学、没有主见和缺乏智慧可能会让学生始终疲于应付,甚至出于对未来竞争的焦虑而由家长甚至自己给自己增负加餐。相反,学会自学、有了主见和充满智慧的学生则能应付自如,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减负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减负的目的之一无疑是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个人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意味着教育目的即智慧的达成,对个人而言即实现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率。社会由个人联结而成,如若每个人都是智慧的个体,则社会必然智慧而发达,而造就智慧个体的教育也必然是最高效的教育。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个人感兴趣的知识,没有人会认为是负担。然而兴趣是个性化的,可以引导和培养,却无法安排和强制。个人知识的独特性、个体性与兴趣的特征天然契合,生成和发展个人知识,即使不减负也能增趣,若减负则有望发挥出整合效应,相互促进。相反,即使减负也未必增趣,一旦学生处于“闲暇生活单一、闲暇意识淡薄”[7]等个人知识长期缺位的状态,减负腾出来的时间有可能会白白浪费掉。

意识到个人知识的价值及其对于减负的意义只是发展个人知识的心理准备,真正在教育实践中凸显个人知识还需要相应的条件和长期的努力。以下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发展个人知识的条件,以期进一步明确当前发展个人知识和减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发展个人知识与减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与物质基础。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有利于增效和增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图像、动画等的敏感度远超文字和抽象符号。

第二,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颇具主观色彩的表述,建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多年后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彰显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性的尊重。具体到教育领域则再度吹响了以保护学生、尊重教师为出发点的减负号角,若能以此为契机,重视个人知识的发展与减负工作的推进则有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教育界的觉醒和发展也是个人知识发展及减负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关键内因。从教育理论层面来看,教育学早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对于教育目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等问题已有清醒的认识,“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交融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8]。从教育实践层面,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逐年提升,且教育部近期又将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些举措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个人知识发展及减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有望逐步得到滿足。

第四,今天,中国社会正走向个人觉醒的新时期,“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述也许就是一种对个人觉醒的发现和回应。以往多次减负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减负最主要的对象即学生,对教师的诉求和无奈也缺少及时有效的回应,对家长的愿望乃至焦虑考虑不够,结果难免虎头蛇尾,甚至被束之高阁、阳奉阴违。减负中的个人即每个学生、教师、家长等的不断觉醒必然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发展,而个人知识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个人觉醒的进程。

参考文献:

[1][5]扈中平,蔡春,吴全华,文雪.教育人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5,207.

[2]王子舟,张洲英.客观知识的基本性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9-12.

[3][英]贝斯特.教育的荒地[A]//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30:172.

[4][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

[6]中国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答记者问[EB/0L].[2018-03-16]. http://www.china.com.cn/zhibo/content_50707656.htm.

[7]李梦倩.闲暇教育视阈下中小学减负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8):27-30.

[8]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03(3):14-1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智慧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