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究竟好不好?
2018-05-21谭书
谭书
在国人的词汇中,“乐以忘忧”往往带有贬义,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三国时期的蜀后主刘禅了。
从“乐不思蜀”说起。
“乐不思蜀”这句成语就源自于刘禅。蜀汉亡国,刘禅被押送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唯独刘禅有喜色。司马昭再令人扮蜀乐演出,蜀官皆堕泪,后主却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问他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人们慨叹,刘备生前英雄盖世,没想到儿子如此懦弱废物!“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刘禅的“传世名言”,其没心没肺的行径成为人们的笑料。
那么,“乐以忘忧”究竟好不好呢?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从养生角度来看,孔夫子的这句名言一点没错,它阐述了健康长寿的一个关键要素—乐观。“不知老之将至”,是心态良好、心理年轻的表现,是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表现。
放下那些患得患失,一切顺其自然,天天笑口常开,这也是许多长寿老人的健康“秘诀”。以哈尔滨为例,全市人口调查发现了200个左右百岁老人,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性脾气好、乐观满足。家住南岗区文兴街的106岁陈金营老人从未发过脾气。孙子说,爷爷是个慢性子,有一次奶奶和爷爷发脾气,爷爷在一旁微笑,说我出去溜达溜达。爷爷出门后,奶奶哭笑不得,气也消了。陈金营老人不仅脾气好,心眼也好,有一次出去看路边有一只流浪小猫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里养。家住呼兰区北大街104岁的李陈氏也是脾气好,愿意和人交流,有话不压在心里。
前面提到的蜀后主刘禅,也是心眼儿好、心态不错的典型。刘备之所以让他接班,除了他是长子,还有“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的好评。看来,刘禅亦非一无是处,其个人才能不敢恭维,但他豁达从容,气量恢弘,掌政41年,充分信任孔明,确实秉承了乃父的大气。蜀汉亡后,刘禅被司马氏封为“安乐公”,在半软禁的极端状况下,又活了八年才离世。
毫无疑问,在大是大非面前,乐以忘忧是不可取的。然而,在小事儿上,可以不那么斤斤计较,乐以忘忧是可取的,因为从养生保健角度看,乐观可以使人身心和畅。
生活中乐以忘忧有哪些好处?
国内外研究都发现,生活中乐以忘忧确实对健康长寿有益处。美国匹兹堡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在8年间追踪调查了10万多名50岁以上的女性,发现总是期盼好事发生的乐观女性死亡风险比一般人低14%,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比一般人低30%。心情乐观者不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染上烟瘾。
有的人很怕生病,稍有不适就担心患了大病,赶紧找大医院就诊,小病大治,听说有人去世就“心有戚戚焉”。这样的人心眼比较小,却往往非常关注养生保健知识,对“专家”的话几乎言听计从。一说胆固醇高,就“封杀”鸡蛋以及各种下水;一说血糖高就拒绝所有的甜品,包括各种水果。有专家指出,很多百岁老人都是看淡生死,不惧疾病,从不忌口,想吃就吃,活得自在。姑且不论寿星们这样做是否科学合理,他们这种乐观的心态就有助于对抗疾病,特别是有助于对抗癌症的生长。
医学专家发现,很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患者是被疾病吓死的……顶级医学杂志《细胞》曾经刊登一项经典实验,每天傻乐的“快乐小鼠”,被人工诱导出的多种恶性肿瘤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其中,黑色素瘤的抑瘤率为43.1%,胰腺癌的抑瘤率为58.2%,肺癌的抑瘤率为36.5%。有研究证明,良性精神刺激可能改变癌细胞的代谢,同时影响免疫系统。科学家认为,动物和人类的大脑中有一条“神奇通路”:大脑皮层良性刺激—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高表达—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抑瘤。
中医理论也认为,内心情绪的困扰是各种疾病之源。《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不可过度,否则就会损伤五脏六腑之功能,影响身心健康。保持平和的好心态,既不过忧,也不过喜,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从生理学上说,乐以忘忧会使大脑增加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仅使人高兴,而且还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沙伊尔指出,气质性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总能对未来报以积极的期待,相信结果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会更好地处理挫折,承受能力也比一般人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乐天派被定义为“气质性乐观”。在“乐天派”的眼里,生活无需提前担忧,没发生的事儿就不要去胡思乱想;事情发生了,就积极应对。美国《癌症》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气质性乐观者查出肿瘤后,会对治疗效果抱着积极的期待,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
乐以忘忧是可以学习的品格。
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乐观,不是不可能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指出,乐观是一种可学习的归因方式,就是把失败或者不利情况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暂时的因素,增加对前景的乐观情绪。
他认为,变成乐天派其实也简单。第一,多跟乐天派在一起,积极的情绪能够相互感染。不少人有一点小的好事就感到幸福满足,与之相处久了,自己也会受到感染,会觉得生活很美好,身边的人很和善,慢慢地也转变了,凡事也开始往好的方向想了。第二,减少大脑里的消极想法。“人生不如意事儿十之八九”,人们从小到大要经历很多挫折,思想上逐渐绑上很多“链条”,遇事就会先想到困难和问题,预设坏的结果,所谓“君子谋败不谋胜”。整天忧心忡忡,怎么能够乐得起来呢?要彻底改变这种悲观情绪,多想好事,向好的方向努力;或者什么也不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赛利格曼以此教授抑郁症患者乐观的技巧,一年半以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比对照组减少了10%,还是很有效果的。
为了扫除消极心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研究者提出一种“反驳法”:当察觉到自己在自我责难以后,就将这种想法大声说出来,然后再大声有理有據地反驳回去,仿佛是乐观的自己在反驳悲观的自己,这样心里也许就释然了。国内也有人设计了一套类似打消消极念头的办法,也分为几个步骤。总之,改变消极情绪和心理的办法总是有的。
应该提醒的是,到了一定年纪,从养生学角度来说,需要也应该学会乐以忘忧,让自己变得乐观、豁达,与人为善。平素与人相处尽量做到不焦躁、不烦闷,不为一点小的不愉快事就耿耿于怀。淡化名利思想,对蝇头小利,一笑置之,泰然自若,才能够心态好、心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