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弦歌不辍 炫舞飞扬 渲染艺术底色
——中关村二小艺术教育实践探索

2018-05-21刘晓云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团艺术学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近年来,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足以证明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决心。

在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将推进学校美育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板块。近年来,部分学校跟随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要求,逐步将课内、课外和校园文化作为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开展特色艺术教育,力求“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而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新的路径。

本文通过探讨中关村二小艺术教育的实践模式,总结其在社团建设、课程开设、学校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以期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探索出一条适应小学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特殊化与典型化的道路。希望本文能够充分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课外——特色社团培养学生艺术学习兴趣

1.自主选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升学、为了成绩,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门技艺,而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唤醒他们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团结协作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这应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本”,也应当是建设艺术社团的“初心”。

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中关村二小开展艺术社团活动首先遵循了三大原则,即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培育创新意识。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我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各类艺术的热爱,同时也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在学校艺术社团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为每个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己并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学习任务,量身定做各项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艺术社团的设计就像一座金字塔,既要给位于“塔尖”那些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专业的训练,又要给没有特殊需求但又有爱好的学生搭建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为了丰富学校的各类社团建设,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提供菜单式的选课服务,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会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主。这有利于学生在彰显个性、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料。

2.创建社团,增强艺术教育底蕴

(1)艺术社团彰显学校特色内涵

建立具有艺术特色教育的学校,首先应当遵循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建立学科优势。换言之,要做到真正的教育特色,是需要在漫长的时光中不断积累的,形成自身稳定的风格和形式,并得以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升华,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以中关村二小为例,这里有两支历史悠久和技术成熟的艺术社团——金帆交响乐团和金帆舞蹈团,为学有所长、热爱艺术的同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缩影。在成功组建两支金帆艺术团后,其他艺术社团(详见表1)也如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和兴趣爱好,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因此,学校在发展艺术教育中不断夯实、彰显了自身的特色内涵。

表1 中关村二小艺术社团概览

学校在创建艺术社团的过程中,应不断汲取优秀的组团经验,坚持“高标准、普及化”的发展目标,引领社团持续发展。在各个社团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提供平台,做到学生“一个不落”,避免社团成为选拔精英,只服务于少部分学生的工具。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才可能进一步启迪他们。这里的尊重,可以表现在人格养成的方面,也可以表现在生活习惯、艺术天赋的方方面面。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增长学生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心理、个性和特长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艺术的天地里尽展才华、放飞梦想,在艺术的殿堂中健康成长、学有所长。

(2)兴趣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由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艺术社团的建立虽然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了艺术教育,但是这些社团的训练时间都定在课余时间,有些学校仍然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因此,基于此情况,学校还可以选择为这样的学生设置兴趣组,通过对学生爱好需求的调查,设置相应的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从每个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的艺术爱好,让所有的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艺术教育。目前,学校兴趣组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如下表:

表2 中关村二小兴趣组

以上列举的兴趣组,仍然利用网上“抢课”、自主选择、课程超市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应有的艺术教育的权力。琳琅满目的艺术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培养自己做主的能力,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真正为学生学习艺术给予帮助。

3.搭建平台,展现学生艺术素养

艺术社团活动影响和带动着优秀的、热爱艺术的学生。学校应当不断开创性地为所有的学生搭建更宽、更广的课外活动平台,让他们的梦想得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全方位挖掘学生的天赋素质,从而使其获得最好的成绩。所以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排练、一次次演出,树立自信、开发智力,使他们在艺术教育的浸润下,一天天长大、成熟;在优美旋律的熏陶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学有所长、健康发展的好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参与比赛、演出、公益活动等其实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艺术社团的宗旨在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学有所长,快乐地生活。所以,学校不能把获得荣誉和成绩作为艺术教育的全部意义,而是应当让每个从艺术社团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够把团结、协作、与集体荣辱与共的精神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激发每个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激情,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课内——国家课程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

艺术教师在关注学校的课外兴趣班、艺术社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内的课堂教学,依托国家的基础课程,积极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学校创建艺术教育办学特色”的整体部署,将学生的培养聚焦到课堂上。因为课堂既是学校文化落地的地方,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生根的地方。

1.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核心素养”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它为学校的课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与主体化的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等等。

小学生具有对事物好奇、好学、好问的特点,善于观察也善于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及心理,用其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四年级的欣赏课《那不勒斯舞曲》中,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旋律音程的听辨。学生先集体练习,接着是分组听辨,这个练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算新知识,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但其中一位同学屡次抢答,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这时教师并没有强加制止,而是在适当规范纪律的前提下对他提出表扬:“你的耳朵真灵,每组音都听得这么准确。”①

教师就是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树立起敢想、敢说、敢于表现的自信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成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愿望逐渐强烈,这是由人的心理、生理成长与发展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只有研究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

2.保护学生求知欲望,正确引领教学活动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兴趣被激发的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因为兴奋、激动,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插话、抢答,甚至干扰到课堂的纪律。有些教师也许会对这种行为感到不满并严加斥责,殊不知在无形当中,已经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力。那么,课堂究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呢?课堂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园呢?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都告诉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天真,不能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让学生“燃”起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好机会,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赞赏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并积极引导他们进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之中。③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拥有极大的潜能,不能忽视,更不能否定。因此,教师应该走出“守旧的自我”,打破“教师主导课堂”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

3.创设开放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体系架构中,音乐教育应当放到艺术与审美领域中来做整体设计,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权,以及个性发展需求,“让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让爱跑的孩子跑得更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政府、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学生可以没有学习乐器的天赋,但学校音乐教育要辐射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喜爱一种器乐。”一线教师在音乐课程上需要大胆地进行变革,其目的是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艺术教育平台,并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让每个学生不花一分钱就能学会一两件乐器。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来设定校本课程,如下表所示:

表3 校本课程

器乐学习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参与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收获一门技艺和特长。但在设计此类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掌握课堂当中传授的知识。具体如下:

从生理的角度看,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动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小型打击乐器对于他们而言更易接受;从认知上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节奏的认知比通过听觉来表现音高、音准、节奏要更容易;从心理上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为主。小学一年级建议以哑鼓的学习为主,重在兴趣和初步培养节奏感。小学二年级可以开始穿插使用非洲鼓,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一些易于上手、便于吹奏的小型乐器,比如排箫。之所以选择排箫,首先是因为该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强,学生学起来较简单;其次是通过对排箫的学习,能够激发、提高小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其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

在小学阶段,五六年级是高年级了,学生了解 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还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课标中也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要在课堂上学习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每学年能够演奏二至三首乐曲。作为开始有自我主见的学生,学校可以把学习什么的选择权力交到他们的手中,由他们自主选择所学习的乐器。以中关村二小为例,五六年级的学生自主选择了尤克里里,这是一种四根弦的弹拨乐器,归属于吉他家族,外形比吉他稍小,易于携带,方便学生抱在怀里进行演奏。学习它的优势是弹起来很简单,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弹唱。伴奏乐器的学习为他们进行歌曲演唱增添了色彩,也将会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乐趣,同时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让五六年级的学生自由选择乐器的方式,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意愿受到了尊重,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性,并使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艺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阶段性的学习,学校可以巧设主题艺术节,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分年级进行集体展演。这种方式既是对艺术课程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也为全体学生从课堂走到舞台提供了一次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站到舞台上,体验着艺术的魅力,享受从特色艺术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乐趣。

课程的改革会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两件乐器”的希望,同时感受到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因此,坚定地把艺术课程改革之路走下去,帮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层面的发展,在艺术教育中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应当是每位艺术教师的使命与职责。

本文通过对学校艺术教育课内外改革路径的深入研究,挖掘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及全国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略尽微薄之力。期望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长期坚定地走校本特色之路,艺术教育品牌之路,彰显学校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内涵,让学生都能够成长为拥有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儒雅的气质、感恩的情怀的优秀少年,最终呈现出艺术之花争先绽放的教育愿景。

注 释

①②③ 刘晓云《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旋律》,《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社团艺术学校
缤纷社团
纸的艺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学社团简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