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新农村宜居性独立居住模式探索

2018-05-21刘晨芸张佑娇李雯雯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23001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苏北宜居民居

刘晨芸 张佑娇 李雯雯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223001)

研究基于苏北地区典型乡土环境肌理视效对原有传统乡土建筑环境详细分析,深入了解空间功能缺陷及乡土文化遗失现状。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整合,并围绕苏北农村乡土肌理表象,改变“千城一面”的城乡规划窘境。在新农村乡土民居建设过程中,对地区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将成为构建有地域特色、地域风貌新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苏北新农村乡土性空间循序互动的宜居适应性评价

欣赏评价一个建筑,不是单单看其形式、空间、技术等如何,需要综合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建筑美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1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应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需要考虑到乡土空间的独特性与适应性,传统民居空间形制与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的相融合,在继承乡土文化的同时打造宜居空间。

1.宜居环境文化性

乡土空间的文化环境体系较为庞大,包括乡土文化、风俗传承、家族继承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步,乡土空间环境不仅仅要求是其安身之地,在聚落、家庭单元组合的同时,更应思考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和传承,思考宜居环境的精神文化认知度及居住环境的满意度等。

2.宜居尺度合理性

空间的设计主体是人,因此乡土空间宜居性设计核心以人的合理性设计为关键点。乡土空间切实参与者除了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行为层面的环境评价,从人的感官和心理尺度关系出发,符合人体工程学。该内容主要包括宜居环境的人居环境空间尺度适应性、农耕行为协调性等方面。

3.宜居服务配套性

新农村宜居建设中服务配套设施作为现代住区的建设标准,应包括人居环境空间的安全体系设施、文化载体设施、服务配套设施等。同时亦要考虑各设施的安置与农耕环境的高度融合以及操作设计的简易度,方便老弱群里的使用,最大程度的发挥乡土环境与人的需求平衡关系。

二、基于地域乡土特色的典型建筑模块研究——以淮安地区为例

建筑模块研究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应该做到住宅适应人的各种需要,而不是人去适应建筑空间。因此从户型结构布局、装饰装修风格,深入思考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力图做到既能满足农村现代居住需求又保持苏北地域特色的建筑空间模块,有利于设计推广。

1.居住模式的多变

依据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对常见户型做了如下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家庭多以5口人或6口人居多,所以我们的设计将以6口人居住模式来设计具有苏北地域特色的民居。

2.空间结构的宜居

(1)民居结构布局合理化

民居应该将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美观性集一体,其次根据农村的生活方式来设计住宅。

①院落大门上,采用古代民居所遗留下来的形式,门的两边设有门墩,采用斜坡式的处理手法,使室内与室外区分,一些家用的如电动车与自行车等方便进入。门头用雕花设计,采取嵌入式的手法,放置一些吉祥的图案等。

②院内以青砖铺贴,延墙边设计花池,以满足农村一些种菜等日常需要,院内右手边设计了水池,亦可以当做枯山水的的造景处理,靠近主院落的地方,设计了鱼池,上方设计了可以坐的平台,这样,在闲暇的时候,可以把脚放进池中,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建筑的东面开了一扇侧门与院落相连接,种上一些绿化,亦可以堆放一些杂物。院内南边设计了高150mm的平台,以此来区分与院落的衔接处,规划出区域空间,可作为闲暇时的休憩场所。(如图2-1所示)

③建筑内门处采用延伸门厅的设计,这样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建筑一面墙采用了透空的处理手法,运用了借景的手法,起到了延伸视觉的作用。内门以线条作为装饰,勾勒出中式的感觉。

④建筑内部设计了上下2层,结合古代建筑功能与现代建筑功能布局,分别设计了以下这些空间,一层包括堂屋、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卧室,楼梯间,二层包括2个卧室、吧台、健身区、麻将室、2个卫生间、淋浴间、1个主卫。

(2)建筑环境分析

乡土元素的传承与现代功能方式的结合设计,是该建筑最有特点的地方。墙体的凹入性设计,使立面造型不那么单调,同时便于空调外主机的放置,檐口的遮阳形成阴影区,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不影响冬季低角度阳光;一楼的设计,可引风进入室内,形成空气对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此设计可作为联排型设计,亦可单独放置。

(3)公共共享空间设计

在乡土宜居空间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堂屋,作为家庭活动中心集就餐、娱乐、休闲、会客于一体。使多人共处同一空间而活动内容不互相打扰,是营造温馨家庭氛围的重要之处。首先明确堂屋的主要功能分区和次要功能分区:休闲娱乐是堂屋的主要功能,其设施如电视沙发应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次要功能设施以辅助,丰富空间的同时主次分明,井井有条。

堂屋的设计,放置了简单的家具,东西两面墙挂上装饰画,北面墙,在墙上做了挖洞的处理,考虑到了中式透景的手法,客厅放置简单的家具,电视背景墙向前凸出,里面打上光带,面砖铺贴留1公分横缝,整面背景墙做对称设计,把2个门洞也考虑进来,这样可以显示出背景墙的延伸感。

餐厅的设计。考虑到乡土民居后期发展的可能性,预留足够空间,最多可以容纳20人左右同时就餐,解决了家庭聚餐、农家乐餐饮服务等问题。与此同时,借助转承空间设计储藏室,满足农具、粮食等农用品的存放等。

3.苏北乡土民居的肌理新生

课题通过针对苏北典型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进行详细解构,提炼代表苏北地区乡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并加以实施,如屋顶形式经传统民居硬山顶简化而成;门头的设计沿用传统民居的特色,保留具有美好寓意的门墩;窗户的形式简化复杂的雕花装饰,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中式风格的典雅,通风与透光性优于传统民居。研究从多个角度还原乡土空间意境,且满足现代宜居需求,舒适性与美观性并重。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整合,并围绕苏北农村乡土肌理表象为重点,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规划窘境。但因研究时间较为紧迫,课题仅仅对淮安地区做了详细乡土肌理调研及提炼,并加以实体化研究,力图打造满足农耕生活的宜居空间。不仅留住农村循序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农民,还能吸引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次要参与者:游客。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也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总结

项目报告首先对苏北地区传统乡土空间构建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提炼适用于现代农村规划建设构建肌理。通过实例设计整合研究思路,并结合宜居设计理念。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体现苏北地域特色。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建筑构建形式,回归生态、寻找乡土精神,改变现在农村自主建房,无风格、无功能、无聚落特征的发展现状。并坚持“适与留”的规划原则,改造现代典型乡土性空间主环境。

乡土空间环境不仅仅要求是其安身之地,在聚落、家庭单元组合的同时,更应思考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和传承,思考宜居环境的精神文化认知度及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做为设计的核心概念。

实例探索中通过适用人群、刚性需求调研、功能规划讨论等多方面研究苏北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性空间宜居自循路径,让乡土环境宜居化扩大,试图寻找可供新农村建设循序拓展的空间规律。

注释:

1.谢海琴,蒋露瑶.苏北传统建筑美学表现[J].江苏建筑,2008,(1):12.

猜你喜欢

苏北宜居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贵州:生态宜居 留住乡愁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