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点赞常山深呼吸与慢生活
2018-05-20
李青松(中国林业文联常务副主席、著名生态文学作家)
常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学创作上也有了新发展、新突破。生态文学是美的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以大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常山的作家们要加强与知名作家的沟通交流,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唤醒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常山正在打造“国际慢城”,慢生活既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对现代焦虑症的矫正,更是一种心灵的追求,情感的抚慰和舒展,包含了生活的美学、价值和意义,要打响“何处心安慢城常山”的品牌,助力常山发展再登新台阶。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主编)
何处心安、慢城常山。来到常山,首先就有一种心安的感觉。常山给我们的感觉是青山绿水,生活安逸,有一个很优美的环境,不论在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感觉很放松、舒坦,没有紧绷、拘束感。虽然常山的发展和珠三角等某些大城市相比有些缺陷,但是生态环境上绝对具有优越性。因此从生态环境、宜居的角度上看,常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和生活气息的好地方。所以我觉得,从某一程度上说,常山更接近健康、文明和进步的发展。
生态文学实际上是人们对原乡生活的一种感受和梦想。过去,人民在相对从容的生活状态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追求就有了更多追求。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导致人们对资源的掠夺,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在接受了伤痛、灾难的情况下,才开始重新认识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学的发展又重新提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状态。生活要“慢”,但慢不是不动、不走,是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调整人的行为方式,是在天地环境下的一种态度。
生态文学试图通过人们的文学表达,来修复人和环境出现的这种矛盾,在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当中找到一种合理、公正、和谐发展的可能性。它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局面。环境文学是一种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政治、超越军事的文学,所面对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它的眼光、视点,所思考的问题更加宽阔、宏大、深入,更加的纯洁和高尚,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过去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理念,都在强调人和自然、天地的关系。生态文学概念的生成是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的恶化而出现的新的概念,它身上的责任重大。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虽然迟缓了一些,但成绩还是很大,像李青松等作家都在生态文学创作上做出一定成绩。
生态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属于显学,这种文学的创作正走在生活的前沿地位,处在时代前沿的关口。现在大家在关注生态文学时,更需要这种文学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判断。一般来说,在生态环境越不好的地方,大家对生态文学的需求更迫切。但是,常山可以从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有利条件出发,用自身的优势告诉大家,环境好了,我们生活得很安逸,生活得没有压力。从这一方面上讲,常山可以设立生态文学的创作基地,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的、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希望可以实现这个愿望。此外,在推广慢城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一些自我创新的举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常山自己的创意,使慢城建设更有个性。
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非常高兴受邀来到美丽的常山参观,从观感上说,常山有蓝天白云,有“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从嗅觉上说,可以闻到浓烈的胡柚花的香味,听到鸟叫声、溪水声。
我看到,在常山提供的材料上反复提到两个词,深呼吸和慢生活,这两个词把常山的内在气质、精神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何处心安、慢城常山,恰好解释了慢和心灵的关系,只有慢下来,心情才能平静下来,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又是一种人生价值追求,它是超越功利目的,是一种洒脱的精神生活。当前的生活是忙乱、紧张、浮躁的生活,人们的心态很难平静下来。因此倡导慢生活,是对当前时代病症的一种矫正。
在常山探讨生态文学是非常适宜的,更能静下心来探究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就我理解,生态文学不仅要描绘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要解释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想谈谈我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文学应当承担起描绘大自然之美、倡导人爱护自然的神圣职能,中国古代、国外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是以生态作为展示对象的。文学被要求承担新的使命。李青松在很短的时间内,密集地推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写常山的油茶、胡柚,更多的从个体入手,用适宜、空灵的语调给予一种画卷般的、文学特质非常鲜明的呈现,能够获得思想上、哲学上的启发,达到诗与真相结合的状态,是文学的形象性和理性的结合。从政府到群众都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是社会精神和人性化的体现。从最基本、最朴实的方面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阳光、花香,生态文学创作应该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向前发展。
常山得天独厚的环境,需要文学工作者用话语、摄影机描绘出来,把当地风俗、自然的宝藏有效地传播出来,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并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我走过很多路,也看过很多山,难忘的是常山,虽然才逗留了短短的时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到常山的第一个感受,是回到家中的感受。常山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非常巧妙地处理快与慢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个好地方,名不虚传。想了两句话来赞美常山,“静美常山山青水碧,千年古邑常绿常山。”在常山感受到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境。
三衢石林
我个人对生态文学十分关注,我认为生态文学就是以自然生态作为描写、表现对象,以人和生态的和谐共同为基本主题的,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文学创作,包含了大自然文学,也包括了林业文学、环境文学、水文学等,在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文学的清晰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近年来,生态文学有个发展趋势,就是从问题报告向文化报告和颂体报告的转变,从历史内涵、人文内涵深入挖掘生态文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常山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生态文学就是以生态为本。我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但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是不矛盾的,人是生态的一部分,生态是包容人的,是相互统一的。最高的文学是应遵循宇宙规律的,也就是天地境界的规律,呈现天地合一的理念,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要尊崇自然规律的。未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地域性方面进行拓展,从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挖掘,体现人文内涵。要在艺术性方面不断增强,体现艺术的样式、体裁的多样性,用诗词歌赋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生态文学,脍炙人口。要面向未来、世界,具备具有国际交流的可能性。生态文学的意义是要大于文学的,有很多非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着广泛的基础和参与者,有更大发展的可能性,我们要广泛发动作家积极创作,让生态文学发展得更健康、更繁荣,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李培禹(北京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
常山要打造国际慢城,要享受慢生活,交通不能慢,速度不能慢。常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将常山胡柚收入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通过微商、众筹等形式大力发展常山特产,把常山作为生态文学的试点、基地等。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我建议常山县的领导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沉下心来抓紧干,促进常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迈进。
刘秀娟(中国作家网主编):
我们对生态文学的思考更多的是受西方影响,但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就有着生态文学的萌芽,从研究上来说,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对生态文学的研究,一个是往外看,即受西方影响;一个是往上看,追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的山水传统,这两种又有不同的精神指向。
我认为,生态文学最早取得成就的重要一方面是儿童文学中的大自然文学和动物小说。生态文学和军事文学、乡土文学不一样,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作者也好、读者也好,当在阅读的时候,价值判断就已经出来了,就是对人与自然的关注。
但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题材单一,从研究上说也没有跟上创作,很难再现生态文学研究中原本清晰自然的伦理建立,更多地是沿用西方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但是,生态文学未来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方向,它是解决我们焦虑的一种方式,在风格上会有更多变化,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在研究上再推进,对作品的判断应该有更深的思考。无论是创作也好,研究也好,我们都有深远的路要走。希望常山能够为作家提供慢下来想问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