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校本化建设
2018-05-19那朝霞
【摘要】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师德师风的建设需要具体化和校本化,本人从规避对教师要求的“圣人化”倾向;树立合理的师德观;制定符合高职院校校情的师德规范;围绕校训以及学校的教风要求,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师德考核与评价的多元化, 建立健全师德考评机制四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操作性较强的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德师风 校本培训 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13-01
师德师风在每一个学校都有不同的表现,每个学校都有可能面对不同的师德问题,所以,师德建设需要在学校层面上体现出特色和特点,也就是要进行校本化的师德建设,让师德建设在最基礎的教育层面上实现其价值。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 仍处于起步期、转型期, 师德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更是处于探索阶段。要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就必须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 着眼于学校和谐发展;就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
首先,要规避对教师要求的“圣人化”倾向,树立合理的师德观。卢梭说:“有些职业是这样高尚,以致一个人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也是这样的职业。”卢梭的这句话表明,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相对于一般职业而言更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不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性,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也都不应该摒弃师德的崇高性,但是我们却不能将教师“圣人化”,抛弃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因此树立合理的师德观,承认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诉求,才能够为师德的建设拓展新的路径。
其次,制定符合高职院校校情的师德规范。我国虽然已存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师德规范,比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这些规范普遍没有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师德规范专业化建设的距离还很遥远。这表现在:第一,用共同的职业道德指代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特征结合不强。比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罗列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适合于任何职业的道德规范;再比如“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同样适用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只要改换成“依法执政”和“廉洁从政”即可。第二,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征结合不强。仍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罗列的“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尊重家长”虽然这些师德要求没有错,但都是空洞的经验性表述,容易口号化,削弱了师德规范的理论深度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孔子更是对师德思想做过精辟的阐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即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些都道出了师德的关键因素,尽管经历了千年,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我们可以参照这样的一些思想精华,制定符合职业高校的师德规范,使得师德规范更加的精细化、更加人性化,更体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性。
再次,围绕校训以及学校的教风要求,强化校本培训。要开展经常性的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 坚持分类指导和培训的原则, 不断创新学习载体, 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特别是要注重将学校“立德、笃学、修能、致用”的校训;“铭责、修身、爱生、善导”的教风;“人文素养润德,职业标准砺能”的办学理念等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渗透到师德建设中去, 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好书育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加强师德考核与评价的多元化, 健全师德考评机制。师德考核与评价的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说师德评价不能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单一主体的评价,而要转变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群体、教师本人以及学生等多元的评价主体。方法多元是说在考评结果的处理上, 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同时,也要坚持经常性的监督与评估, 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在师德建设中,拓宽监督渠道, 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把监督网络与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相结合, 以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
师德的建设是为了教师的高尚,教师的高尚是为了学生成为健全的现代人,进而推动社会的高尚,如此看来,人类未来美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在教师和社会的互动之中实现,所以,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在道德上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简介:
那朝霞(1982.11.23-),土族,动漫软件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助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