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与情境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5-19邹援艺
邹援艺
【摘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学习和实践教育先进理念。在课堂上,以问题与情境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 情境 培养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34-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启迪思维也就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研究始于问题,思想是课堂的生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
一、研究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朱熹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问题设计不在多,贵在巧,贵在有效。美国心理学家哈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夯实高效课堂。
(一)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下面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练习中的“摆卡片”教学片段:
师:卡片图: 这是一个几位小数?(生:一位小数)。
老師把当中的数字遮住了,每一个方框就代表一个数字。如图
生:这是一个两位小数。
师:如果进行加法计算,这两张卡片应该怎样对齐?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学说一说。
如下图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摆呢?
生:我是按小数点对齐的方法摆的,这样相同的数位就对齐了。(板书: 小数点对齐)(与相同数位就对齐建立联系)
(出示第三张整数卡片:如右图)
师:这是一个……(生:整数),如果没有小数点怎么办?你会摆吗?
生:(指名一学生上台展示)
生1:把两张卡片的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生2: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添0后也可以实现对齐。(揭开卡片,出示具体数字45.3; 7.26; 268)
师:我们看一看每个方框里具体的数字是什么。你会算这两个题目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堂指导,请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是××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一课练习中的教学片段:
PPT课件出示:小明上小学前,每年都会到外婆家连续住两个月,陪陪外婆 。你猜一猜小明可能哪两个月去?住多少天?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从中你可知什么信息和问题?
生:我知道了“两个月”,问题是可能是哪两个月,住几天?
师:(同桌交流)谁来猜一猜是哪两天,住几天?
生:我猜可能是7月和8月这两个月,两个大月31+31=62(天)。
生:我猜可能是1月和2月这两个月,如果平年:31+28=59(天)。
生:我猜可能是1月和2月这两个月,如果闰年:31+29=60(天)。
生:如果是5月和6月这两个月,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31+30=61(天)。
……
通过问题导学,同桌讨论、交流汇报,检验学生掌握年月日的知识程度和运用的能力,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的宽度、高度和深度。开阔学生的知识视界,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酝酿”好整堂课的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学片段:
师:这有一个螺丝,如果我们要量出它的长度,你认为用哪把尺子量?为什么?小组先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个别汇报。)
生1:用第二把尺子,因为第二把尺子有1小格1小格的。
生2:我选用第二把尺子,因为它才够长
师:你的意思是第二把尺子才能把螺丝量完整是吗?
师:为什么不选第一把尺子呢?
生:因为第一把尺子只有厘米,不能把螺丝量完。
生3:我选用第二把尺子,因为它有毫米,可以量得更准确一些。
师:毫米?你认为第二把尺子有毫米刻度,可以量得更准确些是吗?你能上来指指在屏幕上的哪些是毫米刻度吗?
生上台指着屏幕上的第二把尺子上的一小格:这一小格一小格的就是毫米。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
教师用引人入胜的开头,抛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步一步慢慢地引领学生进行有效课堂交流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处于充满新奇感、热情高涨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智慧学习。以问题与情境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