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索源,对症下药

2018-05-19王国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立意选材实效性

王国祥

【摘要】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总会感受到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在实施教学前,首先应关注学生写作困难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教學。本文将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分析其问题的根源,以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效,来阐述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重在“立意”与“选材”两个方面,以此作为突破口解决普遍教师写作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写作教学 立意 选材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67-02

提起作文,许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怕”,为了那600字总是焦头烂额;而老师们也总是想尽一切法宝,对写作教学不断改良,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然而,要解决写作教学这样的尴尬局面,关键是要找到根源。透过观察日常学生写作时的现象,方能发掘存在问题的本质,继而对症下药,突破困境。

指导学生写作有多个要点,但最为重要的要数“立意”和“选材”两个方面。所谓“立意”即确立文意、确立中心;“选材”即选择文章的素材。学生写作“老大难”的问题,往往也与这两者有关。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这两者在写作当中的关系,并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学生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写作困难的局面。也只有重视“立意”和“选材”的指导,其他的写作问题方能迎刃而解。

一、寻根索源,剖析学生的写作现状

(1)下笔艰难,无事可写。

部分写作困难学生每当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总会沉思不到半分钟即表现出“这个题目不好写”“这个题目没素材可写”的反应。甚至有学生坦言:在平日布置回家写的作文,想两三个小时都未能动笔。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内心缺乏素材,因而写不出作文。

笔者认为,学生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对写作前的立意。学生并非没有素材可写。相反,学生其实有大量写作素材可选择。试想一下,学生每天除去睡觉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过日子,具备感受生活的条件。形象一点说,每位学生心中都藏有一个“素材库”,只是这些素材没有被激活,而激活这些素材的关键就在于立意。中心是写作的“指挥棒”,是文章的根本,同时也是筛选材料的依据。我们的学生平日在写作时,未对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中心往往不明确,继而就造成选材无从下手。也就出现了语文老师经常看到的那一幕:学生们一看到作文题立马就说:“这个题目没东西可写。”

(2)胡乱下笔,详略不当(偏题离题)。

写作困难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在测验、考试时写作文时,开始时也是难以下笔。但迫于时间有限,不得不盲目下笔,边写边想。这样的后果,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文章详略不当,严重一点的后果必定是作文偏题、离题,甚至未完成作文。

其实,在考场中,学生本来就持有“素材贫乏”的惯性心态,害怕自己写不长内容,总想着先凑够600字,越写越多,铺垫的部分一大堆。等到“绕”到一定程度,写作思路开始慢慢变得清晰,即将进入主题时已经发现自己的文章的字数已接近500字。600字这条“心理防线”的驱使下,让他们不自觉地收笔,因而文章的中心内容却只有两三行,100字都不到,导致我们所说的详略不当。

学生写作甚至偏题、离题,甚至未能完成作文,归根到底是他们未能明确自己文章要表达什么,缺乏对文章进行立意的过程。笔者曾经给这些学生面批作文,首先会问他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类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其实我也不知道!”可见,这些学生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此外,学生边写边构思,容易导致写作的可控性降低,最终导致偏离题意或“编不下去”的局面,是缺乏写作的立意意识的表现。

(3)脱离现实,缺乏情感。

前段时间,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举办了一项主题为“我家的传家宝”征文比赛,收集到的作品当中竟然有上千份是写“外婆留下的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占据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这样千人的“巧合”,正是学生们在作文命题面前假大空思维的露底。学生的假大空思维,反映出两种现实:第一,学生在作文中喜欢背模板、套素材,这些“冷冰冰”的模板和素材,既不是来自真实生活,也并非出其纯真的想象,而是千篇一律“安全的模仿”,虽然选材看似适合中心题意,但缺乏文章最重要的灵魂——真情实感。第二,学生喜欢凭感觉去编造素材,哪怕是对这个事情是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这样的文章,不单只缺乏情感,更是欠缺细节,错漏百出。

其实,学生写作文习惯“写假话”根源许多,其中一点是源于小学写作文时说的真话被老师的“打压”。比如一个学生在作文当中曾写过:“我不喜欢学英语!”这一句富有真情实感的句子,却被老师看成是负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修改。久而久之,学生就厌倦写作,每逢写作就会习惯性地“写假话”。而“背模板”也是因为学生长期缺乏对素材的积累,加上考试“安全感”的驱使,认为这样能解决写作下笔难、作文拿高分的保证。长久下去必定扼杀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

二、对症下药,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

针对以上学生在写作中所呈现的问题及成因,总的来说离不开“立意”与“选材”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缺乏“立意意识”和“选材意识”,且对于“立意”和“选材”的关系并不明确。有鉴于此,笔者尝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一些训练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立意”和“选材”的意识和能力。

(1)日积月累,巧劲转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立意”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感悟能力。然而,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学生加上其并非生活的“有心人”,给他们一个作文题目,恐怕未必能有感觉,甚至对于词语的本意并不理解,影响作文的质量。

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把作文题目转化成一道阅读题。在阅读理解题当中,通常最后一道题都属于一些“半开放性”题目,一般会问“你是如何理解……”“对于文中的……你有何看法”之类的问题。我就尝试把作文的题目(通常是词语或短语),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理解、收获,甚至是一切想说的话,可短可长。比如,曾经出过一个作文题目“追逐梦想”,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写,而是把这个题目换成一道“阅读题”:请就“梦想”谈谈你的经历或感受,两到三句话即可。当学生听到这是一道“阅读题”并非“作文题”,学生的积极性则大大增加,原本只是要求写两三句话,很多学生竟然能写出一两百字,甚至更多。有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写道:

猜你喜欢

立意选材实效性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