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8-05-19孟衡玲杨若鹏卢丙越雷恩苏一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形势教学改革

孟衡玲 杨若鹏 卢丙越 雷恩 苏一兰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及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与生产脱节,技术方法陈旧,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在此形势下,针对“种子学”这门课程作者谈了一些看法,地方二本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大学生为目标,应着眼实际,改革应把握尺度,不能过多效仿一流大学的改革模式,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发展定位目标的改革制度,增加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种子学课程 新形势

【基金项目】红河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种子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JJG15102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04-01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种子又是进行农业生产的第一手生产资料[1],即为“农以种为先”。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蓝图,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未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使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缺乏。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致使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2]。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等问题,国家对部分地方高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方针战略,这就要求我们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種子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核心课程,尤其是在国家实施“种子工程”以后,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农作物和蔬菜种子的生理、寿命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就是国家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种子学这门课程的特点,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生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进一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1.种子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长期存在

种子学理论知识丰富,要求课时量大,同时又有实验条件的限制,使种子学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本门课程一共54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甚至于是更少,只有32学时(还包括8个实验)[3],理论课时不够,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课堂的学习内容。

1.2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已习惯了以教师主讲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教育学家先后提出多种课堂改革模式,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模式改革[4],改革效果不甚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时间安排较紧(一学期选25学分,每周30节课),课后还要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几乎没有时间来完成老师安排的课外学习内容。

1.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对于种子学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更多的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些实践内容可以在校内完成,有些却不能满足条件无法进行,如种子的清选、精选、包衣、检验、贮藏、制种等实验无法开展,即使能开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课时来完成,与课程时数也是矛盾的。所以,对于这样无法开展的课程只能在理论课上讲授,而这部分内容又正好是与生产环节密切相关的,这样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生产脱节。

2.改进措施

2.1加强实践教学,增加教学时数

在实验课程中,可增加实验的未知性,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知识的兴趣,如种子休眠的破除方法,种子的引发技术等实验,可由学生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材料,教师起指引的作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能更好的去理解理论课堂中所学知识,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内涵。

2.2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很多教学单位长期以来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实践教学需要需要购买大量的仪器设备、资源耗材等[5],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就压缩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内容,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如在种子学课程中,种子的清选、精选、加工、贮藏、制种等环节在校内完成可能较为困难,可利用假期与当地设备先进的种子加工企业合作。

2.3 部分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都较为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循规蹈矩,按照教参的章节进行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照本宣科的印象,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如果把一些重要的或较为前沿的知识以专题形式介绍,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更为突出。如我们在讲种子的休眠及种子破除的内容时,可以以专题形式进行。然后结合地方经济,如云南的药用植物滇重楼、滇黄精等种子的休眠较深,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给学生布置任务,查阅文献,在下次课上分享。

2.4 把握好“以学生为中心”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尺度

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知识结构,结合学校的培养定位目标,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改革办法。我们不能照搬一流学校的教学模式,在一流高校里,课前预习大多同学已形成了习惯,到了课堂上,老师可以直接提问或直接进入探讨环节。但如果在我们的地方二本学校里,这样的方式可能根本就实现不了,即使课前老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认真的去做了。也有一些观点提出,采用成绩考核办法督促学生学习[5],但实际上这样的办法也是收效甚微。所以,我们要明确定位,我们不是培养研究生、博士生,而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启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课堂,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州飞.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J].中国种业,2013,2:1-3.

[2]颜启传.种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6.

[3]王燕,瞿波,余四斌.加强种子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种业,2013,6:10-12.

[4]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69.

[5]刘子凡,文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J].种子,2016,35(3):132-134.

作者简介:

孟衡玲(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

苏一兰(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

猜你喜欢

新形势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