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了解脑血管疾病吗?
2018-05-19王介明
■ 文 王介明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我们特开设“名医专栏”,通过专家的角度来普及一些生活中的医疗、健康知识,并且提供一些医疗专家资讯,为广大读者建立权威的、科学的、实用的健康科普知识交流平台。同时,也欢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来稿。
本期主持人:王介明
王介明,我国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北京脑血管病医院、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院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其共同特点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的残废或死亡,发病率占神经系统总住院病例的1/4~1/2。
眼底血管病——脑血管病的一部分
眼动脉是脑血管的第一个分支,眼底血管病实际就是脑血管病。
脑的血管由两个系统构成:
一是颈内动脉系统。担负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顶叶、颞叶及基底节等)及眼动脉的血液供应,称为脑的前循环。发生脑卒后的典型表现为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即三偏征)、失语等。
二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担负大脑半球后2/5部分(枕叶、颞叶的一部分和丘脑)及小脑、脑干的血液供应,称为脑的后循环。发生脑卒中后常见的症状为复视、构音障碍、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及眩晕、平衡障碍等。
脑的重量为全身重量的2%左右,而它所需的氧及葡萄糖却占全身总量的1/5。脑本身又不能储存能量,全靠血液循环不断供给,所以血液循环对脑的作用至关重要,完全中断脑的血液供应,一分钟会发生脑晕、晕厥,2~3分钟会发生意识障碍、青紫、抽搐,超过6分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将成为植物人。
颈内动脉在进入颅内之前发出一对眼动脉,眼动脉与视神经一起经视神经管入眼眶内。它最重要的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穿过视神经盘,再分四支,即视网膜内侧上下和外侧上下动脉营养视网膜,这些血管有相伴的静脉,正常动脉与静脉的比例为2:3。眼底镜可以清楚看到这些血管,这也是全身唯一可以看得到血管的地方。
在动脉硬化时由于动脉管变细,动脉与静脉的比例可能变为1:3,又由于动脉变硬、变细、反光强,以其形象医学上称为铜丝样或银丝样改变。变硬的动脉压迫相伴的静脉,使之变白或有血液中断的表现,称为交叉压痕。
眼动脉出血及栓塞(俗称眼底病变)与颅内其它血管的出血与梗塞病因一样,也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所致。治疗与脑出血、脑梗塞相同。不过幸运的一点就是发生在眼内,症状为视力障碍、眼痛、眼肿、流泪等。如果发生在颈内动脉的其它分支就会引起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因此眼底病变绝不可掉以轻心。
动脉硬化——脑血管病的元凶
早晨在公园里晨练、散步,大家互相寒暄,很多人都说自己患有动脉硬化。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动脉硬化呢?
人的动脉结构分为外膜、内膜及中层。血管壁的厚薄及弹性主要决定于中层所含肌肉、纤维组织的多少。心脏的血管含肌肉纤维组织较多,因此,壁厚而弹性也较好,适合做介入治疗。而脑血管缺少肌肉及纤维组织,故较薄,这也是脑血管病在应用介入或溶栓药物治疗时可能发生出血的原因。
动脉硬化有三种类型: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动脉粥样硬化。
三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比较常见,可发生在心、脑、肾、肠系膜、四肢等任何动脉部位。它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血中的脂质(胆固醇等)沉积在内膜上所致。切开血管,可以看到内膜上隆起的灰白色或黄色斑块,像熬的粥一样,故名之。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因而管腔变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供血不足,细胞营养不良。
人的身上有三处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一是心脏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心绞痛、心律不齐及心肌梗塞;二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梗塞或脑出血;三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由于颈动脉很粗,自己用手在颈的两侧就可以摸到它有力的搏动,它直接供应脑及头部五官的血液。所以当颈动脉硬化时,就如同被人掐住了的脖子。
要注意的是,当出现缺血、缺氧症状时,可造成气短、头痛、头晕、思维记忆力减退现象,还可导致脑萎缩。颈动脉斑块脱落,可造成脑栓塞,产生偏瘫、失语、失明等。
此外,动脉硬化的原因除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外,吸烟与肥胖也是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