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引导教学构筑高效课堂
2018-05-18邹维
邹维
摘 要趣能引学,趣能导学,趣味教学是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所以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学效率不高,更多是因为教师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想象力、探究欲望的发挥,学生无法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学科魅力,学习的有效性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存在的教学问题,以趣促学,构筑高效课堂,以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高效课堂;中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243-01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发展的探索时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倘若教师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教学,极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将数学世界的大门全面的展开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跨入数学世界,感受数学魅力,教师就必须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以趣味引导教学,来构筑高效课堂。
本文笔者也将以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为例,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教学问题出发,谈一谈如何实现趣味引导教学,构筑符合教育需要的高效教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一潭死水”状,教学缺乏生机与动力。这是因为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过分重视分值化的影响和知识的传递,“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模式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影响学生数学课程参与。加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活动与交流,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意愿分离,过分采用分值评价模式去看待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路上压力剧增,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趣味引导教学,构筑高效课堂的对策探析
正是因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存在问题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才要从问题入手为课堂注入新鲜动力,以让课堂“趣味横生”、“生机勃勃”,让教学“行如流水”、顺利进行。
(一)树立趣味教学、以生为本教学新理念
要想让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从趣味的角度进行,教师必须改变目前数学教学课堂上存在的教学问题,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上审视数学学科,更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端正数学教学的新方向。趣味教学、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新指导思想,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在引导学生趣味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二)立足生活实际,挖掘趣味教学新内容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要想让数学知识跳脱教材的束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就可以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趣味教学的细内容,让数学生活中各种生动形象的实际活动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以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中的生活,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立足于生活实际寻找趣味的数学教学新内容,能够丰富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如在开展人教版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学习时,为让学生全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可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生活中的铁轨、斑马线、梯子等等,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性,在学生趣味思考、踊跃回答下教师后续的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更加顺利。
(三)采用新式教法,构建趣味教学新课堂
新课改下丰富的新式教法冲击了灌输式教学课堂的存在,让趣味教学的发展空间更丰富,教师要在更新教学认知的前提下全面认识新的数学教法,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的前提下将新式教法灵活应用于数学教学课堂,以利用新方法,搭建趣味教学新平臺,让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经过实践检验,契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课堂需要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等。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利用,这样才能让教学课堂变得更有趣。
如在开展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优化”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方式先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小组,为学生们创设和教材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来合理的安排时间。学生们在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下能够积极的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的角度不同、学习的方向不同,得出来的数学答案丰富多彩。这既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顺利。
三、结束语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要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上,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审视目前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用趣引导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数学进而爱上数学,才能够在“学生群体”下构筑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闫会琴.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学周刊,2013(17).
[2]贺梅.试析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与生活化的融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
[3]熊金凤.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