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素材体现数学价值
2018-05-18蒋广东
蒋广东
摘 要本文结合案例,从导入和练习两环节,对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创设及选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选择教学材料,应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数学价值。
关键词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数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237-01
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素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本文结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针对导入和练习两个环节,对数学学习材料的创设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导入——材料的呈现应体现数学价值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笔者指导的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本课时,新课的情境导入先后经历了三次改动。
1.第一次设计:开展男女生现场套圈比赛的活动,得出随机数据;
【回放】课一开始,老师随机选了男女各四人分别代表男、女队,让每个队员分别套15个圈,相互计数。为了套得准,孩子们格外小心,结果16分钟的套圈时间过去了,还意犹未尽。更让执教老师傻眼的是,得出的随机数据,男生队是4、7、0、8,女生队是2、2、10、5,两队总数相同不说,还出现了0数据的情况。
【思考】没有数学思考的活动,虽然经历了过程,却没有经验的获得——流失了课堂学习时间。
教师为引出新课花了不少的时间,表面看来这种现场比赛的活动确实吸引了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热烈。可是细想之下不禁要问,16分钟过去了却无法切入主题学习,这宝贵的16分钟学习时间学生收获了什么?如此设计的导入活动,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更谈不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的意义。
2.第二次设计:用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作为投篮比赛的两方,设计相关的数据;
【回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作为投篮比赛的两方,创设童话的游戏情境。然而事与愿违,因统计图版面的限制,图像很小,有些同学分不清哪是喜羊羊、美羊羊等等。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情境非但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学生始终纠结在两队队员的名称上。在交流探索平均数意义时,发言者的和倾听者常常不能达到一致,影响了课堂交流的质量。毫无疑问,这种情境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偏颇。
【思考】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虽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却分散了课堂注意力——阻碍了课堂学习进程。
从这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片面地追求形式,使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一次次打断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干扰了学习与思维的发展,使情境创设变成了课堂的绊脚石。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引发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二、练习设计——材料的选择应紧扣教学目标
1.应把握目标,选择简单高效的练习材料
第一次设计:“小熊卖冰糕”(见图1)
作为教材习题,此题是首选的练习材料,但它的答案是开放的,既可以根据平均数的知识来答,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利用数据的发展趋势做出合情判断。这样的练习材料,虽说来源于教材,但细细分析,却与本课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无非常紧密的联系。
2.应整体设计,选取能沟通联系的练习材料
第二次设计:(见图2)
(1)判断:老师估计平均长度是20cm,估得准吗?平均长度比20cm长还是短?(2)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移动平均线到18cm处)?(3)如果第三条丝带加长3cm呢,平均长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如果第一条丝带减短6cm呢?
总之,数学学习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善于从众多的素材中合理精选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素材,挖掘材料的丰富价值,为学生的数学学习铺上堅实的路基。
参考文献:
[1]陆昌然.新课标教学素材与方略[M].宁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