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相宜话导学

2018-05-18张伟涛

考试周刊 2018年42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

摘要: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主体行为有效性的全面开发和扩展,刺激课堂教学秩序发生质的转变,教师行为亦打破旧有教法模式,开始顺势适应行为多变、思维多元被“放活”了的学生群体。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习主题;教学步骤;历史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受到教学步骤中学生自控部分需要教师去调节,课堂需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过度活跃的肢体行为。学生需要提升“安静状态下的”知识认知能力和输出内化的思维产品的“沉静”品质。当然课堂需要宽松的授课氛围,活动必不可少,言语争论也颇为重要,这符合青少年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上述二者似乎矛盾,但我认为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刺激思维的问题思考为前提,以静促动,最终归于静,表现为学生个体自我建筑成概念化、理论化、框架化的知识综合体。

历史选修题15分,难度适中,得分易,得高分难。难在何处,难在思维的概括和整合,难在历史语言的叙述和表达。思维的概括整合需要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信息所表述的核心观点并分清主辅,找到逻辑推理词汇和关系。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需要把成放射状的思维分门别类,形成具备群体特征的分类束状体,此后需要按照题目要求选择有效的思维产品去答题。在上述过程中,课堂教学不能为活跃氛围而牺牲思维品质,需要学生静下来,沉进去,不停留在口舌之争,用力于思维层面,最终才能得出真知,“拨开云雾见青天”。

以2011年历史上重大改革盟旗制度来讲,第一问考查的是旗盟与传统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区别。区别类题目是改革考查中失分率最高、思维量最大的一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我的教学策略是“多跌跟头、多深思熟虑”静下来、捋一捋、拎一下、写一写。我只提醒学生区别类题目,区在哪里,别在何处?剩下的十分钟时間是学生自我操作时间,要求不允许交谈,不允许查找资料,不允许答题处只写答案要点,不允许杂乱无章答题。这些做法就是要学生心无旁骛地思考,较大可能地激发潜能。在这十分钟内,我只是走动于学生之间,对学生的一切疑难并不作答,以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最后一分钟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标记出疑难之处。结束后再给大家一分钟左右时间把疑难问题清晰化、概念化留作讨论可凭资的材料。在这道题目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区别是不是要进行概括,还要不要详细论述?题目中给出的关键句子如何处理?关键词汇如何搭配成有思维含量的答案选项?可见学生思维集中在是采用宏观答题法还是微观解构法,如何形成思维初级产品上。在这个时候,我依然对学生的问题不给予现场解答,而是把学生的问题搜集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尽可能把问题的量与面展示给学生。这样做也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初步完善了思维品质。紧接着要求学生按照得分点的形式对答案进行自我批改,不能只给最终分数。这一步其实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整体思维重新打散,一点点捶打,通过参考答案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别一一自主审视思维的方式与观察点是否切中题意,并进一步形成更加深入且更加具体关键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再次写出,再次总结。学生这次写出的问题呈现出思维品质正处于螺旋上升状态,集中于盟旗制度如何适应清朝政治现实这个关键问题上。此时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层层积累,需要释放探寻,为下一步讨论铺垫坚固的基石。

在充分完成“静”的准备之后,学生们就带着已经有的或多或少的问题展开组内沟通探讨。讨论必须是站在已有的观点之上彼此说服或者补充他人意见,规范讨论的中心议题和严格监督具体流程,在其中坚决避免无章法无边际的无效讨论,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不全面的讨论,只论不汇总成要点理性语言的半拉子讨论。为激起讨论的欲望和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威逼利诱”的方法,如主动发言获大力表扬或点名最沉默组别。在讨论进行的过程中,我深入组内遇到难题进行简单导拨,十分话说尽四五分即可,留给学生去参透回味,享受思维的乐趣。

在动的第二阶段学生展示过程中要避免一位学生回答,少部分学生游离于思维情景之外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必须标出与自己的答案存在哪些区别。再次回答问题时,直接说区别而不言重复。这能够加快教学节奏,消弭教学时间少的现实冲突,也能从侧面完成全班焦点聚焦、知识覆盖、思维沟通的目的。除此之外,思维缺少重复更能激发讨论展示的效果,更能使问题越辩越明,深入有效,思维可持续增强。学生展示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赛,而是要成为多数学生争鸣的舞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控引导,避免课堂秩序失序,出现问题辩论走向远离于核心问题的局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哪些拥有真知灼见但不善言谈的一类学生,他们的内容表述往往展示出其他学生不注意的层面,能引起学生个体深入地思考,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争取到更多思维能量的凝聚,这对学生认识历史学本质还有提高学生成绩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短短四十分钟内,他必须有一个持续的张力,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和找到思维切入点。故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回想,把课堂内容的精华部分用较为概括的语言总结出来。我的要求是写出如何处理改革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论点论据充分,有理有据。这样做就是要持续培养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并把历史学最基本的证据精神,论从史出的思维原则要求贯彻始终。

问题导学的功效持续发挥,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因为“活”而活,“活”不是“火”,外在的“火”是为内在的“活”服务的。“活”既要给予学生吸收他人的机会,也要创设独自思考的空间,以求学生悟出真谛。简言之,就是要以动致静,静出品质,静出效果;以静促动,动出思维,动出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晓娟.浅谈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S1).

[2] 朱爱贞.漫谈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J].教师,2015(27).

作者简介:张伟涛,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