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教育之现状
2018-05-18向鹏飞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自古祸福相兮,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弊端逐渐浮出水面,并有加大的趋势,长此以往,则势必无力回天。因而在此严峻形势之下,仅以本人对高校教育的切身体会为原型,浅抒己见,忘能引起莘莘学子和广大办学者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教育;民族;前景
古往今来谈论我国教育现状的教育家比比皆是,但却鲜有人把高校教育单独提出来说。而我既非学者也非教育家,仅仅是万千学子中一粒尘沙,一粒尘沙的确掀不起大浪,如若汇聚却也力量无穷、不可小觑。
大学梦是多少学子挑灯奋战、锲而不舍的动力和方向,成功挤进大学门槛是否意味着从此便可高枕无忧了呢?“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各类专门人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我国受教育者的普遍程度明显大大提高。因而,“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大学生已经不值钱”、“很多大学生出来只能去扫大街”等,诸如此类,不胜列举。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其贬值至此?
中学尚且分为三六九等,更何况是大学教育。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近几年高校扩招已如家常便饭,也因此造就了很多高校里鱼龙混杂的局面,尤其是三流院校。毋庸置疑,三流院校是所有高校中饱受争议、最具有话题性的一类,不仅学费昂贵,教学管理更是使人堪忧。渐渐地,三流院校被打上“有钱人学校”的标签,学费昂贵却学无所成。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甚至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备受歧视,最后的结果是不甘,随后就会被所谓的现实所折服,不再挣扎。既然到最后敌不过人家一流或二流大学的毕业证书,那又何必做无谓的挣扎和徒劳的努力呢?当然三流院校也不乏人才,但终归就少数罢了。而大多数或许曾经愤懑过、努力过、挣扎过,但最后甘于随波逐流了。
细究其因,学生作为主体对此局面有不可否认的责任,但学校里很多制度、管理、教学等无疑在推波助澜。不知道大家对于期末“划重点”有何感想。初入大学时听别人谈起,我以为是个玩笑便一笑置之,等后来真正经历了一系列“考试范围”、“划重点”后我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恐惧。首先,这本就对于那些平时认真上课的同学不公平,因为无论平日上课你是否有出勤,是否认真听课以及完成作业,你只需把期末考试范围里的东西补上并熟记便可得高分。要知道这种考试范围并非平日里而言的“考试大纲”,而是详细到哪一课,哪一题的范围。其次,每年期末考都会不断的强调关于诚信考试的问题,但每年总是有那么些人带小抄、找替考、甚至使用手机百度等,但他们并没有受到像考前强调的那么严厉的惩罚,这无疑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的滋长。最后,学校总是不断地留给我们“后路”,期末不过有补考,补考不过有大补考,反正大补考大家都能过。而补考是无需缴纳费用的。对此有位老师曾和我聊到他的大学时代,那时候补考费用昂贵,而大家資金短缺,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自己陷于补考的境地,再看看此时满屋子坐着准备补考的学生们不禁百感交集。
有时候学校确实有自己的难处,为了保证毕业率、招生率、名声等等,既然都是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为何不用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式呢,即使这些方式在当时是不被学生们接受和为他们所厌恶的。环境确实不是决定因素但却是重要影响力量,谁都不愿意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学习,也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坚持本心踏实努力而被同学孤立、被认为是另类。在这些所谓范围、重点的熏陶下,直接导致学生们学无所获,因为你只需要考前两个礼拜死背即可,考完后便扔,你会发现你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很多人对三流院校的校园生活调侃道:前十八周过的是幼儿园生活,最后两周过的是高考的生活。很多时候并非三流院校的学生们自暴自弃,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和氛围。当这些学生走进社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和别人学习差距这么大,原来自己当时什么也没学到反而白白浪费四年,而此时懊恼又有何用!每当我与朋友谈及于此,她们便觉得我太过愤世嫉俗,觉得这些不过是大学里的家常便饭,何足为奇。的确,很多学生都把“划重点”“给范围”当作理所当然,如果某些老师不给详细范围便会被学生们百般吐槽,想想便悲从中来。难道高考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大题会考哪个知识点吗?有人说高考知道考哪几本书,我便觉得好笑,难道大学一学期都结束了你还不知道上课用的哪本书?
我曾经也以为是我自己太过愤懑,所以有问过在其他学校的同学,普遍结论是:绝大多数二流院校期末考是不会给重点或范围的,绝大多数一流院校根本不知重点或范围为何物。我终于知道差距原来是由此而产生的。《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在今天,唯一让我们学而时习之的唯有考试哉!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知识终究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因为它只会随着试卷的结束而消失。
每每路过校食堂或图书馆,看见那些奋笔疾书、潜心学习的学生们,便倍感欣慰,因为总有那么些人不满于三流院校的标签,总有那么些人没在染缸里随波逐流,总有那么些人不忘自己的初衷。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我们则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如若使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列,高校教育则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菲拉.费.比尔肯比尔.学习,别听学校的[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杜威.明日之学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向鹏飞,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