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故事性教学在高中文言文课堂的运用
2018-05-18吕奇生
摘要:文言文的故事性教学是一个由课内引申到课外的过程,可以是一个文言实词引发,也可以是一个文言成语引发,可以是一个文化常识引发,也可以是一个文中名人典故引发。文言文的故事性教学是一种把知识性融入到趣味性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课堂教学形式。
关键词:故事性;文言文;课堂教学
中学生对枯燥文言知识传授有一种由内到外的心理排斥,而对听故事却特别喜欢。美国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曾说:“故事讲述的这种口头艺术比历史更古老,并且它不受一个洲或一种文明的束缚。故事的主题可能在各地有不同的讲述的条件和意图,可能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发生变化。然而在任何地方它都照顾到同样基本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可见无论古今中外,人的天性就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的渗透这一教学要素,就能逮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重庆文理学院的赴傅钱余博士把故事教学法定义为:“将理论、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融入故事中,教师以故事讲述的方式教学,在提升课堂趣味的同时与学生有深层次的互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的故事也不可随便为之,一定要简短有趣,且和文言文内容相关。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一讲就十几分钟收不住嘴,这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喧宾夺主,对文言教学有害无益。
文言教学中渗透的故事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可以是一个文言实词引发,可以是一个文言成语引发,可以是一个文化常识引发,也可以是一个文言文中的名人典故引发。下面我就这几个角度来谈谈文言文的故事性教学。
一、 从文言文实词的故事性出发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中的实词应该是文言知识中体量最大,最枯燥乏味的知识板块。要学好文言实词不得不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在记忆与忘却中不断地磨砺,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学习过程。但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枯燥的知识化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讲到《鸿门宴》的“沛公起如厕”,应译成沛公去厕所,我便告诉学生,文言文中类似意思的表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赤壁之战》中有一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此句的“更衣”按现在的理解应该是换衣服,如果按现在的理解译成孙权换衣服,鲁肃追了上去,鲁肃一不是太监,二不是同性恋,这合适吗?所以句中的“更衣”也应译成上厕所。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对更衣和如厕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学生的瞌睡自然就赶跑了。
又如在《鸿门宴》中当刘邦从项羽口中知道是曹无伤告密后,回到军营后“立诛曹无伤”。这一“诛”字就很有故事性,我们可以想象刘邦一边咒骂曹无伤:“你这无耻的告密叛徒,我待你不薄,你竟敢背叛我”,一边挥刀杀向曹无伤。“诛”字原始义并非诛杀,这可引出《晏子治东阿》的故事,在简略介绍此故事后,可带出“寡人将大诛于子”中的“诛”字,可译为“责备”的意思。
这种故事性讲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意思及其演变过程。
二、 从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故事性出发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载体,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宝库,这些古文言知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改变,很多已与当代人的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些知识也含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当的穿插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定能让文言文课堂争光添彩。
《陈情表》中有一句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里涉及一个古文化知识“舅夺母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借它引出《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惨爱情故事,旧时女子被休回家,娘家兄弟会非常不开心,首先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花钱去供养这已泼出去的水,想尽快把她们打发出去,甚至把她们作为家族获利的工具嫁出去。这种情况最早可追溯到《氓》中那个可怜而又刚烈的女子。这种故事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们对这一古文知识的理解,也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 从文言文成语的故事性出发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他们中的大多都是由文言文小故事演变而来。如果我们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能恰当的用好这些古今通用的文言成语故事,必将为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如讲到《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个祸起萧墙的故事。如唐朝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兄弟相残的故事。这种由成语引出的相关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助于理解这一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讲解除了教师主导,也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如讲到鸿门宴中涉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成语时,可以教师先不讲,让学生以课本为依据来讲这一成语故事。学生要讲好这一故事必须仔细对照翻译文章的这一片段,总结概括内容,搞清人物关系。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激活课堂。
四、 从文言文课堂导语的故事性出发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文言学习至关重要,传统课堂以介绍作者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来展开,显得单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文言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应改变思维,何不把知人论世的讲解变成小故事来切入呢?
例如在讲解《报任安书》一文时,在介绍司马迁的身世背景前,可以先介绍司马迁因在李陵事件中站在李陵的立场仗义执言,结果惹怒了汉武帝,对他施以宫刑的悲惨故事切入。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知道司马迁的不畏生死,正直敢言。司马迁为什么不敢推荐贤者,又为什么要写下史记这一文学巨著?从这一故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原由。
像类似小故事的讲解既可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可增加学生对文言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如果我们能在一节文言文课堂上适当的使用三到五个不同类型的文言小故事,必能激活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也是有意思的,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就能夠激发出来了。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汤普森.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 傅钱余.论故事教学理念下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T].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0-53.
作者简介:吕奇生,中学语文一级,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