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与研究

2018-05-18高倩

考试周刊 2018年48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差异

摘要:本文以高职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加强高职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和差异性,并针对各种特点和差异性,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的目标和策略。

关键词:心理韧性;差异;影响因素;策略

一、 心理韧性的定义

心理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其中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二、 对高职学生加强心理韧性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阶段,是由学生向成年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要面临来自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考验和挫折,面对这些压力挫折和消极事件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群体又因国家培养目标、学制、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环境影响,其心理韧性的表现有着特殊性和多样性。本文着重探讨现阶段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

三、 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本文以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开了学生心理韧性状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走访、约谈等形式对学生心理韧性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

通过调查表明,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在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复原提升能力略高,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家庭结构不同。独生子女接受的挫折训练较少,很多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当压力来临时,他们往往求助于家庭或者选择逃避。非独生子女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独立个性,磨炼了意志,在面临挫折时能够积极的面对,快速从消极情绪中恢复。

(二)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差异

城市、城镇、农村三类生源地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也存在差异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城市学生的心理韧性要低于城镇和农村学生。从小生长在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有些甚至是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影响,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而来自城市的学生,一遇到事情,往往求助于父母,父母也乐于帮他们解决,因此在独立能力和抗压能力方面都较差。

(三) 心理韧性上的年级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一学生的乐观性方面要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刚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和新鲜感,对困难和压力的心理预期较低,对自我的自信值较高,但随着学习和生活的深入,这种乐观性和心理预期有所降低。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或升学,他们要及时适应生活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网的转变,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就业等问题给予的压力,在这个时候他们除了自身心理调节,还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支持。

四、 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及提升策略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因素,有来自家庭环境的因素,有来自就业环境的因素,也有来自人际关系的因素。针对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和途径: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挫折承受能力

重视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要求有符合市场需要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把心理韧性的培养放在与学生学业培养一致的高度。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重点关注对象进行约谈走访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韧性培养,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 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活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开端,也是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序幕,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文娱体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增强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的自信心。

(三) 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学生群体毕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加强校企合作,给予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就业问题解决了,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临毕业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自信心。

五、 结语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入手,着重分析了他们在心理韧性方面的特点和差异,针对每个阶段和群体的心理韧性培养提出了见解,我们要把學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放在与知识能力培养一致的高度,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强的能力和自信心迎接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新小林,等.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47-49.

[2] 李海垒,张文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员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7):50.

[3]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149-152.

[4] 高燕,李兆良.论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网络成瘾的发生[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15-117.

[5]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6(3):149-152.

作者简介:高倩,安徽省合肥市,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