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
2018-05-18丁静
摘要:“语文味”教学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中文语言素质,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升华学生自我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味”教学中的语文味,说的就是这种教学可以给学生一种既有欢快的体验、又能吸引学生的崇高的抽象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品味;积累;语文味
近些年以来,语文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这其中不乏歪路,其中比较明显的两个极端便是过于重视内容而疏于形式,另一个就是把语文课改成了模式化教学,只为考试而学习。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是不对的,前一种过于轻松,学生对考试这一最终检验标准疏于准备;而后一种则过于严肃,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活力。
在十多年前,构建了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其核心观点蕴含在对核心概念的辩证阐释之中,主要观点是“语文味”,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更大程度的现实;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 对“语文味”阐释
“语文课的本质就是把字写规范,把文章读懂,把作文写好。”
语文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文字识别使用能力的训练,这就离不开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和推敲。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推敲的过程,这个品味且理解的过程对学生很重要,“语文味”教学正是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品味、推敲、理解,最后升华。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避免浏而不览,理而不解的情况发生;同时,教学更是可以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领悟文字背后的味道。语文课本的内容本就不像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那样枯燥,但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对文字的领悟是不同的,大多数学生对文章内容并不能领会。从看似晦涩难懂的课本中读出风格,读出底蕴,读出味道,这就是“语文味”教学的本质。
二、 “语文味”课堂的体现
(一) 注重语言的理解
字、词、句、段是文本的元素,理解一篇文章,要从字、词、句、段入手,只有理解了词语,理解了它们存在的语言环境,才能深入的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因此,字词教学的训练一定要扎实。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抓住个别词语,对学生展开训练,品味词语的好处,品味句段的好处,感悟课文的好处。
(二) 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语言就是循序渐进的积累出来的,有意识的背诵,摘抄,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有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积累的方法,养成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才能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
(三) 注重朗读,突出“语文味”
这种有“语文味”的教学对教师就有一定的要求。语文是活的,对文章的学习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老师在备课时,就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进而读出作者写作的感情。当老师在朗读中成功把自己代入文章之中,就能给学生具体的感觉。不论是任何文章,都适合朗读,如果学生觉得不适合朗读,说明对文章的了解还不够深。如《济南的冬天》第一段,乍一看,平白的口语,怎么给学生示范和引导呢?但反复地斟酌后,就可以找出引导的方法,如,“北平”“不刮风”“奇迹”等表示主要意思的词要重读;一层意思后停顿时间要长一些;根据句意、词意和句子类型,运用不同的语气。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怎样教,他们怎样读。当大家都随着你的引导琅琅通读的时候,课堂气氛好了,他们既能真切地感受语言情感,也能全身心地去运用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三、 让课堂怎样充满“语文味”
(一) 教师有“语文味”是关键
教学,就是你教我学。教学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学生和老师。要想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首要的前提就是让教师充满“语文味”。教学充满“语文味”就是要让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这种学习的氛围和体验。这种学习关系重在体验和分享,老师把自己对语文深厚的体验传递给学生,免去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同时这种体验还可以让学生激发对原本枯燥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学富五车,成为学习的领跑者,才能教出有“语文味”的效果。
教师“语文味”的浓厚程度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浓厚程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敢于创新,敢于灵活处理教材,学会微笑着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有情感的起伏。除了特定内容的课,一般来说,语文课都该充满着笑声,没有笑声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味的。同时,教师还要体现出教学节奏美、教学语言美等,吸引学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课外,平时多阅读书籍,多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语文味”越来越浓。
(二) 严格把好“语文味”的关,学会取舍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就是语文味之一。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文作为媒介,学会日常交流,读懂语言并反馈给他人,初步掌握与人交流并交往的社会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势必造成二者某些领域的冲突,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让学习内容充满活力,同时也不能忘记语文课堂的严肃性和正规性。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才能把“语文味”真正教出来。
(三) 设法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文字不仅是书写传递的工具,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即“读”出来,让学生了解到语文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只有通过读,才能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如领读、范读、默读、齐读。通过读,使学生形成语感,读出“语文味”。
(四) 用情感渗透出“语文味”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当然要有“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唤起学生的共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教师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导语去感染;用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激发;用丰富的想象再创造……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教学,这是本质上的要求,这种浓浓的“语文味”造就了语文这学科的魅力。学生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学会了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朗诵中领悟语文的内在美;在赏析中升华自我。这种“语文味”式的领悟,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让学生的灵魂都受到了洗礼,从而提升自我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做到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者簡介:丁静,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