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危机与应对
2018-05-18高乐华罗潇丽
高乐华 罗潇丽
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发生改变,贸易往来密切,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及趋利性的强化和异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的竞争、冲突表面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而实质上是各种利益之争。*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少数国家凭借经济政治方面的优势,对其他国家与地区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文化霸权主义的背后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其最直接影响是危害了其它国家的文化安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文化安全问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对全球化会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传播学角度看,全球化是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从经济学角度看,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市场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自由配置;从政治学角度看,全球化是资本主义资本扩张;从发展角度看,全球化是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文明存在的形态;从社会过程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对社会和文化安排的约束减弱,主权受到跨国行为体的困扰和削弱。*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2页。全球化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和主导,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带来了两极分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对与其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进行抨击和排挤;在大众文化领域,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文化产品,推销自己的意识理念和生活方式。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以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为后盾,利用先进的现代传播媒体和宣传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行西方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实现其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杨世生、张育贤:《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与文化安全》,《前沿》2010年第24期。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内容之一,不同于经济、军事和科技这一类“硬实力”,文化安全属于“软实力”,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资源,是建立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沈洪波:《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文化安全内容包含文化主权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从国家主权意义而言,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这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而言,文化安全是指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保持较高的认可程度,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基本政治制度、国家形象、文化遗产、民俗节日等主要文化要素有一致的认同。文化认同是连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纽带,从文化层面区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本国与外国,是维系国家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化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出现文化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各国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但是文化交流却不平衡。每个国家都希望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增进本国利益,由于加入世界市场的历史有长有短,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有强有弱,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有能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不断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推销到世界各地,对其它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和渗透。这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引起了处于文化市场劣势地位国家的不满和危机感。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矛盾最终上升到国家利益高度。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在综合国力构成中,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切经济、科技、军事竞争追本溯源都是人的竞争,而人是受到文化因素影响的社会主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深远持久地影响人。世界文化秩序正处于变动之中,各国都无法独善其身,如果不注重保护本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世界文化多样性将会大大减少,对人类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但演进过程应当是共同主导、多元发展,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不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建立起经济政治文化“大一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失去文化传承更可悲的了。全球化引起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经上升到维护国家利益的层面,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来自两个维度,既有国家内部挑战,也有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外部挑战。
内部挑战最主要的危机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所下降。不同于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由资产阶级统治,我国坚持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希望看到意识形态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一个大国崛起,一直企图分化我国,改变我国的意识形态。我国内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一些分歧。从学术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可以窥见一些端倪。2001—2005年,研究文献的年均数值是30.8篇,出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低潮。2006—2015年,研究文献的年均数值增加到114.2篇。这种增长一方面与国家强调意识形态安全和各大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另一方面也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势,导致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再度加剧有关。文献数量多少的变化反映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缺乏内在持久的研究动力与长期沉浸式的观察研究。*蒋英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01—2015)评析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计量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有所下降的情况,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够重视、宣传工作僵化有很大关系。历史教训已经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出现真空,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必然有一方会压倒另一方。目前针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机械的理论灌输,而不是学生自觉学习,容易引起学生厌烦心理,产生排斥心理。资本主义言论煽动以及我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松懈,导致了部分人出现信仰危机,让外来腐朽文化有机可乘。
除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我国传统文化认同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无人,处于濒危状态。立法保护层面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没有形成体系,比起欧美日韩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其次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文化交流本来有利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外来文化扩张占了上风,如“哈日”“哈韩”风,正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的表现,比起传统文化更倾向于接受外来文化。反而是外国人拍摄的蕴含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这反映了我国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依然不足,文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永远无法走进年轻人心中。
外部环境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领域、文化市场领域和国家形象领域。文化交流领域的威胁来自于英语对汉语的压制。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今中国,学英语的热情远远大于学汉语的热情。国家推行英语学习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竞争,如今却本末倒置,对汉语的传承学习远不及英语。文化交流本来是一个平等过程,现在却出现一边倒现象。发达国家还借着文化交流的名义,对我国优秀人才进行诱导,出国留学和海外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导致我国人才不断外流。文化市场领域的挑战更为严重,从2012—2016年版权引进输出对比(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版权贸易始终处于逆差。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文化产品来增强本国的文化影响力。其电影、音乐、电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畅销全世界,无形之中对我国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外国节日受到推崇,而传统节日鲜为人知。此外,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无形中也帮助外来文化进行渗透。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必须认识到跨国公司对我国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跨国公司运用母公司的经营文化理念对子公司进行文化同化,很难进行有效防范,容易造成民族和国家文化认同被解构的危险*张俊国、梁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西方媒体还营造了“中国威胁论”的舆论氛围,通过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利用信息网络从军事、经济、人种、文明、粮食、环境、人口多角度抹黑我国的国际形象,想要达到阻止我国和平崛起的目的。
表1 2012—2016年版权引进输出对比 (单位: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版。
三、我国文化安全思想发展历程
文化安全不是一个新问题,长久以来我国都比较重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不同的时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文化安全保护都有不同侧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文化渗透。此时维护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同时,国内对文化创作也持鼓励态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利于维护文化领域的多样性,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则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扬弃”的原则,不断发展当代文化。
改革开放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进行文化建设,首先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方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只有方向对了,才能真正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孔明明:《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文化发展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要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展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强大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才拥有更多话语权,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才有更多主动权,也有能力抵御外来文化入侵。
20世纪90年代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社会主义阵营影响巨大,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还有资本主义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9页。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先进文化筑起文化安全屏障。在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凝聚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终于正式成为全球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文化软实力”的说法也第一次出现在我国领导人的发言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竞争中重要的衡量因素,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全。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直接体现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文化具有传承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之水,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同时要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对本民族的认同,保持民族精神独立,引导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大力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网络文化安全也开始成为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环节,网络文明和网络生态受到更多关注,网络空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但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了更高要求。
四、保护国家安全,积极应对挑战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国家利益构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维护文化安全,就是增强本民族文化凝聚力,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利益出发,平衡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积极应对威胁和挑战,谋求自身发展。
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保护国家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相对比,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虽然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不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但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没有完全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用多种手段阻止我国的崛起。意识形态是文化认同中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意识形态认同出现问题,会割裂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破坏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文化安全问题上,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动摇。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面对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力,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单纯说教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宣传方式,把理论和已经取得的社会经济文化成果有机结合,丰富宣传内容,对内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对外有力反驳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污蔑。
第二,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立文化预警机制。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设计规划,制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文化发展战略,统一部署安排,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着重解决文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问题,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需求,而且要为后代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创造和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文化遗产。*胡惠林:《文化政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1页。政府在战略制定实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立法的完善和文化政策的调整,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文化市场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文化霸权主义,逐步建立起国家文化安全管理预警系统,就具体产业、市场占有率、市场集中度等要素建立起系统的指标体系。信息时代更要注重网络文化安全,打造国家文化安全技术平台,运用技术手段规范网络运行,建立起技术性的文化安全屏障。*郝良华:《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2012年。互联网是面向全球开放的平台,不仅为展示中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腐朽文化入侵提供了便利。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年轻网民的引导和教育不能松懈,加强对网络信息和媒体舆论的监控管理,净化网络空间的同时强化网络空间的思想阵地,保障文化主权和安全。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产品具有外部性,不仅能带来经济价值,而且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于塑造民族品格、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都有积极作用。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我国文化主权完整,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市场的争夺。既要保护本国文化市场的安全,也要增强对外文化交流,重塑我国文化形象。当前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一刀切”地排除所有外来资本和文化产品进入,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引进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输入文化产品。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而是通过建立健全文化法律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和对外贸易条例,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适当向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放开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经营权。文化市场多元化既可以引进国外在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技术,同时又通过竞争机制,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现代化步伐。*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充分开发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性,推动文化和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让其它国家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而不是被外国媒体曲解的文化。文化产业竞争力越强,文化安全程度就越高。如果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进口数量大于出口,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弱势,那么文化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外来文化产品会对原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带来冲击。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说明该国文化产业十分发达,文化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是对本国文化的发展性保护,是对抗外来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是为了去同化其他文化或者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而是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
五、小 结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到个人文化权利。文化安全带来认同和自信,能够帮助全民族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一道屏障,提高国家整体安全程度,在激荡的全球文化碰撞中,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在激变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推动世界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