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叠字造词的特点、修辞效果及成冈分析

2018-05-17何雪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何雪源

[摘要]“又双叒叕体”是网络微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汉字的再创造使用。其构词方式通过类推被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了“又双叒叕体”家族。汉字是现存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形最早源于对事物的摹状,后经融合简化成为我们现今使用的汉字,这是汉字能够被图形化重新利用的基础。

[关键词]“又双叒叕”;重叠字;网络新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2-015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新语可渭层出不穷,除了大量新词族出现外,新的造词方式也不断产生。

一、重叠字造词的由来

2012年12月18日晚,朝日新闻中文网发了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

此微博一出,瞬间被转发9000多次,简单的一句话包含10个“又”字重叠组成的四个汉字,网友体会到了“朝日君”暗讽日本首相更换速度之频繁。后有网友模仿该微博转发评论了“这帖子要火炎焱燚了”!

在“又双叒叕”中,除了“又”使用了本义外,“双”、“叒”、“叕”都有他们本来的意思。“双”shuang,意为一对。“叒”ruo,有“顺遂”之意。“叕”,多音字,音zhuo,意为短、不足;音yi,意为张网的样子;音1i,意同“止”;音jue,意同“速”。当它们连在一起使用时,意为某件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出现,该意义与“又”的意义一致,但却和“双”、“叒”、“叕”的意义没有关联,“双叒叕”被图形化,和“又”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词语。

汉字图形化,是把汉字本身的形作为图像来对待,将字形作为创新使用的基本条件,图像表达的义与语境相结合就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产生新的组合意义,从而出现“旧字新义”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土圭垚”,“水沝淼”,“牛牪犇”等,这种借用重叠字来表示某物众多、繁复,从而加强气势的造词方式因形象简洁逐渐流行起来,被称为“又双叒叕体”(下称“又体”)。

二、重叠字造词的特点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最显著的要素,直接反映社会变革及民众心态。重叠字造词源于微博,面向网民大众,具有一般网络新语的特点,并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群眾化。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微博、微信的出现,不仅是机关单位,个人也可以选择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布信息,只要说得好,都会受到追捧,并被迅速广泛传播。以“又体”为例,由官媒第一次发布到形成一种构词方式,这中间少不了广大网民的活学活用,由单一的“又”到“火”、“土”、“水”等,“又体”家族在不断壮大。家族成员中,开头单字的本义是整个“又体”要表达的含义,后面出现的重叠生僻字并不影响网友对信息的理解和对新造词语的追捧。正因为如此,几个形象的重叠字组合在一起聚成一类,形成更加有群众气息和平民化色彩的词族。

(二)事件化。网络新语通常源于某一事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当旧有词语无法描述它或为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时,人们往往会提炼一个新词或赋予旧词新义来描述新事物、新现象。

每一个网络新语形成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起源,反映一个特别的社会现象。用丰富多彩的词语来描述新事物、记录生活已经是网络时代的特征,它形象反映事物的特点,体现语言变化的规律,从一个侧面同步人们的生活。

(三)格式化。在“又体”中,开头单字体现该词语的全部含义,其后重叠字仅是把字形当图画去理解,加强表达第一个单字的含义,如:

“火炎焱燚”中,“炎”yan,意为酷热或身体红肿疼痛的现象;“焱”yan,意为火花;“燚”yi,火剧烈燃烧的样子;“火炎焱燚”则意为火很大,借指某事、人或现象十分流行,受欢迎的样子。

“土圭垚”中,“圭”gui,古代帝王或诸侯在盛典时拿的一种玉器,或指测日影的器具,也作古代容量及重量单位;“垚”yao,同“尧”,山高的样子;“土圭垚”本指有很多土,借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时尚,土到掉渣。

“水沝淼”中,“沝”zhui,滩渍集聚的地方;“淼”miao,水大的样子,一般用在人名中;“水沝淼”表示水多或连日暴雨天气,或指某物质量非常不好,是假货。

“牛牪犇”中,“牪”yan,指牛伴;“犇”ben,通“奔”,意为奔跑,也作痣相、手相、相术的简称;“牛牪犇”形容一个人很厉害,锐不可当的样子。

这种词语格式经过反复广泛使用,人们就用带“体”的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形成“又体”。新词语中的“体”主要是对新词语的构成形式或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一种规律。综上观察,“又体”的构成为:单字+同形双叠字+同形三叠字+(同形四叠字),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人们只是借用它的形来帮助表达“又体”中第一个单字的含义,让旧字以新的用法重新出现,成为新词语中的词素。有人将这些重叠字称为“新象形字”,就是因为它们只被借形,不被借音,也不被借义,这是“又体”最重要的特点。

三、重叠字造词的修辞效果

“又体”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微博追求的是简洁准确,既要能达意,又要能表情,“又体”中的单字虽然已经将事件描述清楚,但后面的几个同形重叠字则将作者的语用义寓于其中,看似累赘,实则寓意无穷。如:

(1)中国又双叒叕拿下一个世界第一!含金量太高……。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消息,……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 2%,仍居首位。(http://news.si—na.com.cn)

作者对中国经济腾飞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自豪。

(2)电影未上丑闻先行《大鱼海棠》又双爆抄袭丑闻。据悉,这已经不是《大鱼海棠》第一次爆出抄袭的丑闻。……在该片最初放出预告时,页游网友指出该作品画风像极了千与千寻。( http://games. sina. com. cn)

作者除暗讽《大鱼海棠》的制作团队水平不高,技艺不精之外,还表达了对抄袭行为的不耻。

综上分析,“又双叒叕”既可以表达正面积极情绪,也可以表达讽刺、批评等消极情绪,将其使用在题目中,向受众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同类事件在之前就出现发生过,积极正面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发布者希望人们引以为傲;消极负面的事情一再发生,则让人不齿,甚至是气愤。这样的言外之意,不需要作者点明,读者看到“又双叒叕”就能体会到,具有增强感染力、表达含蓄的修辞效果。因为作者用形象传神、新颖别致的图画效果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形成视觉冲击,让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的始末,从而较快地达到作者发布信息的目的。

我们再来看“又体”家族中其他成员:

(3)《放弃我抓紧我》陈乔恩王凯演绎火炎焱的相遇。当白羊座遭遇狮子座,火象星座之间的浓情蜜意一触即发。而当狮子座与天秤座狭路相逢之时,则水火片刻不容。( http://ent.ifeng.com)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剧中同属火象星座的男女主角相遇,就像火与火的激情碰撞,讲述的是一段注定是热烈的大喜大悲的爱情。

(4)熬夜奋战买买买,身体被掏空;不听使唤的手剁剁剁,钱包被掏空;这个月的菜单:土圭垚。( http://www. wtoutiao.com)。该内容出现于“双十一”之后,作者将一则广告语改头换面,以戏谑的口吻,用“土圭垚”贴切地形容了疯狂购物后的人们囊中羞涩,穷到只能“吃土”的地步。

(5)水沝淼?白素贞你住手吧许仙不在我们这儿。这几天,华北、黄淮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不少朋友都在呐喊:白素贞你快住手吧,许仙真的不在我们这儿!( http://news.k618.cn)

连续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内涝,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作者以玩笑的口吻将內涝的大水比喻成白娘子水漫金山,有无奈,有幽默。

(6)牛牪犇!白居寺长江大桥刷新重庆跨江桥建设纪录。近日,白居寺长江大桥……单个承台的混凝土浇筑量刷新了重庆跨江桥施工纪录。( http://news.k618.cn)

作者用“牛牪犇”来表达对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赞叹。

四、重叠字造词的形成原因

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出现是新词语产生的基础,但新事物、新观念仍与旧事物、旧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体”能够广泛流传开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是当今世界现存的唯一表意文字,具有图画的痕迹。

(一)汉字的图形化。汉字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视觉语言,从其创立之初就遵循着“观物取象”的造字原理,是一种记事的图形与符号,它将事物的形用图画的方式绘制出来,让汉字具有图形之美和象形之意,这是汉字可以被图形化、重新理解的基础。

汉字被借形表达含义,与本义及读音并无多大关系就是汉字的图形化,是对原有汉字的再创造使用。《图像的威力》[1]中这样说道:“现代社会中,图像取代了读书的角色,成为精神生活的食粮。”图像具有简洁直观的特点,在这个信息爆炸式激增的网络时代,图像作为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显得高效和不可或缺,将信息传播图形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人类社会进入了图像时代,人们借重叠字的形来刺激视觉感官,凸显视觉效果,就能让该信息能够被陷入纷繁信息流中的人们迅速捕捉到,让没有见面的双方成功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传递。

(二)类推机制。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客观条件。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类推产生的心理机制,是人们根据已有事物认识新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人们以一种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已有词进行模仿,在新的使用环境中创造出新词的方式就是类推,也叫类比。

“火”、“土”、“水”、“人”等字和“又”一样具有同形双叠字和三叠字,部分具有四叠字,人们通过类推把十个“又”构成四字词的方式应用到“火”、“土”、“水”、“人”等字上,并通过反复使用,使新词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新词词义逐渐固化,具有了概括性,慢慢形成一类词族。

五、结语

新词语的产生说明了一个民族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象征。通过新词语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变化。网络新语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大众对于网络、对于时代的看法,旧词新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但未来发展趋势是逐渐消失还是进一步发展有待语言发展规律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Rene Huygue.图像的威力[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2]刘杲.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陈廷敬,张玉书.康熙字典(增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