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科高校《马克思丰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

2018-05-17张小峰李卫华李悦叶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原理课程

张小峰 李卫华 李悦 叶琴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问卷调研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对该调研揭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困境总结和原因思考,认为理工科高校《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着方法相对陈旧与期待创新之间的矛盾、课程理论性教化性强与学生学习投入意愿低的矛盾、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与教学艺术匮乏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高要求与教育合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的教学困境,针对上述困境或问题给出了提升《原理》课程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科高校;《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2-0137-04

2016至2017年,研究者组成课题组对安徽省四所理工科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称“《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状况的问卷凋研。问卷共计1000份,共收回问卷960份,有效问卷936份。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原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设计比较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相比以往调查更为切合实际,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基于该问卷调研基础上对《原理》教学实效性现状进行探析和对策思考。

一、工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现状分析

根据《工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以四所理工科高校的《原理》课学生基本情况及思想素质状况、对《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认识、对《原理》课教师及教学的要求方面等开展问卷调查,样本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如下。

(一)样本学生基本情况及思想素质状况

受调研样本学生中,性别结构为男多女少,男大学生占比83%,女大学生占比17%,符合理工科类高校的实际情况。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占受调研样本的91%,中共党员占比3.5%左右,其余为群众。凋研样本学生主要为理工科专业,占比85%以上;其余为人文社科专业,占比相对较小。

(二)对当前《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认识

1.关于对当前《原理》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调研发现33%的样本学生认为《原理》课程对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49%的样本认为有帮助,仅1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7%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说明大学生以功利心态看待通识类思想理论课因素较多。类似认识在出勤原因里也显现出来,不少学生学习意愿不强,受必修课(63%)、课堂纪律约束(28%)、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26%)等被动接受心理较多;但也有占55%选择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愿望学习《原理》等通识理论课程,受教授内容吸引所占比例仅占23%,占比不高。说明《原理》等思想理论课面临着大学生相当程度的抗拒心态,成为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系列。

2.关于对《原理》等思想理论课的学习预期。多数学生学习思想理论课的预期在于提高文化认知和思想理论素质(60%),养成健全人格(41%)、提高和培养思维能力(41%)则占其次,但他们在政治上认清方向的预期并不高(占29%),但也有占比16%的样本学生没有明确预期。这在相当大程度上说明大学生首先把政治理论课当作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提升文化修养,培养思维能力,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

3.关于对《原理》课程现行教材的看法。45%的学生认为教材理论性太强,比较难懂;26%的学生认为教材勉强能够看懂;18%的学生认为教材相对通俗易懂,11%的学生认为教材脱离现实、没有什么用处。该结果说明《原理》等课程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非常迫切,要求教师在教材基础上重新构建教学体系,才能提高实效性。

4.关于理工科背景是否影响到对《原理》课程的学习。调研显示,理工科背景对学习的一般影响占大多数(42%),甚至没有影响(33%),选择较大影响(14%)或很大影响(7%)所占的比重都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中学阶段均学过政治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连贯性较强,不至于感到陌生;二是显现出大学生对《原理》等思想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较深,大多认为是“没用”的副课,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5.关于在《原理》课程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教学参与情况。调研显示大多数学生在思想理论课堂上只听课不做笔记,偶尔走神打瞌睡,不少学生成为手机“低头”一族。认真听课做笔记的仅占14%。至于课堂参与情况,多数学生会跟着教学思路,有想法但不想回答问题,不会积极进行互动交流,但教师点名会回答问题,仅有1/10弱(9%)的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但也有1/10弱(9%)的学生不进行任何思考,教学实效性不强。

6.关于《原理》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绝大多数样本学生认为在《原理》课上所学的理论正确,但远离社会现实和思想实际;但也有20%左右的样本学生认为有的教师较能回答现实问题;选择教学鲜活生动、印象深刻的仅占1/10。表明《原理》等课程亟需教学模式改进和创新。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方面,36%的学生考完就忘,不会运用;15%认为到时候再说联系实际的事情。在对往届修完《原理》课程的学生凋研发现,60%以上只记得少部分内容,比较符合文科课程记忆规律,通识类思想理论课程无法强行要求过多。

(三)对《原理》课程教师及教学的要求

1.关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认为教学方式、内容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占一半以上的主要原因(53%),而教师言谈举止、个性以及对学生的态度(16%),教师理论功底欠缺及掌握的本学科知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15%)、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17%)等也是思想理论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所在。学生认为提高《原理》课程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方面,认为教学内容要理论和联系实际且能够解答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59%),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也与教学内容更新密切相关(46%),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30%)和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36%)倒在其次。看来现实的思想理论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大力拓展视野和启发思考,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加之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就会导致厌学、弃学现象。

2.关于对《原理》教学模式创新的态度。调研分析显示,绝大多数(72%)学生认为包括辩论赛、演讲等课内教学实践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帮助,说明教学模式创新对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明显,学生也期待更有实效的转变。样本学生更加欢迎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37%)或师生平等参与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如师生网络互动式教学,对教师主导,学生简单参与的教学模式则不甚欢迎(17%),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厌弃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的传统式教学模式(7%)。

二、工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原因思考

从上述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工科高校大学生对包括《原理》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模式创新予以欢迎,他们厌弃因循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希望获得更多有益人生和学业成长的内容。对任课教师而言,《原理》等思想理论课遇到“互联网+”、新生代等方面的挑战。由此,出现了《原理》课程现有教学方式相对陈旧与学生期待教学创新之间的矛盾、政治理论性教化性强与学生学习投入意愿低之间的矛盾、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与课堂教学艺术匮乏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素质提出高要求与课堂及校园等显性隐性教育形成合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的教学困境。

(一)现有教学模式相对陈旧与学生期待获得感较低之间的矛盾

纵观世界科技革命大趋势,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技术时代已然来临。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微博、视频、游戏、资讯、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的普及正在改变着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样,作为授课对象的大学生群体知识来源渠道广泛,大多具有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个性张扬的新特点,他们在学习方面对新知识新技术非常敏感且乐意接受。而与之相对的是,现有的创新步伐赶不上时代和95后大学生的期待,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教学预期中的矛盾。在供给侧的旧有教学模式较少甚或不能带来有益于人生成长的“获得感”。

(二)《原理》课程理论性教化性强与学生自觉学习意愿低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具备“理论复杂、体系广博、概念抽象”的特征,从本质上说《原理》课是一门思想理论性和政治教化性相当强的课程,兼之不少教师知识话语转换能力还稍显欠缺,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充分地相结合,使得该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前述调研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大多数都承认思想政治课“很重要”,但感性上则难落实到学习行动中,他们并不情愿进这样的课堂,或者心思不在课堂。原因在于:第一,根深蒂固地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中学时代起理工科学生就开始了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轻视,加之企业重专业素质轻综合素养的选才用人标准,更给他们提供以“傲娇”态度面对思想理论课的前景预期与心理支撑。第二,处在追求自由个性年龄段上的大学生认为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化特征的《原理》课对他们来说是思想束缚而不是引导与帮助他们成长的渠道,甚至个别学生把思想理论课误解为“洗脑”课,“翘课”现象频繁出现。第三,不当方法指导下的学习低效导致理工科学生学习意愿较低。理工科学生承继了中学阶段的应试模式的惯性,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阶段靠“死背”与高出勤率就能通过,如此不能融会贯通地学习《原理》课程当然没有可能收获高分,反倒引致畏学、厌学乃至弃学现象。其实理工科大学生《原理》课考核得分低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结构中概念、内涵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习实效。“厌学风”加上移动互联网的诱惑导致时下大学生课堂参与意愿低等现象。

(三)《原理》课程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与教学能力匮乏的矛盾

研究者通过对工科高校教师情况的初步凋查,发现《原理》课程教师中拥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0%左右,大多数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相关专业研究领域深耕多年,专任教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相当丰富。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教材的知识更新性、《原理》课的高度整合性以及新生代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对《原理》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原理》课教师没有掌握精湛的教学能力,就无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现实社会生活,导致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也就出现师生之间互相敷衍、差强人意的状况。原因有二:一是《原理》课教师受制于考核制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挥棒,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做得不到位甚至不足,产生了“研究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教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区分,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并不一定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二是新生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更强,表面看上去课堂教学参与意愿较低,实质上是不愿妥协于思想灌输的学习方式而已。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高要求与教育合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对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综合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等。而不少“新生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在延续中学时期的直奔结果模式。但经济全球化带给新生代最大的挑战在于未来是不确定的,如果新生代大学生只追求确定结果,不能从过程人手去分析、思考、研究问题,当他们面对不确定性时,就会陷入迷茫。现实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校园文化隐性教育渠道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相互排斥对方的重要性。如文体活动随意挤占教学时间,甚至为学生“要分数”,导致大学生不仅理论学习时间不足,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不足,亟需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做出切实的协同性创新。

三、进一步提高工科高校《原理》课程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不可否认,工科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若干成效,如初步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又如深化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改革教学评价、职称评定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提高教师信心等方面。研究者试图在课堂分类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教学艺术更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方式革新等方面给出进一步提升《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教学主体,深入研究教学受众,创新专题分类教学模式

唯有立足于新生代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性、心理特征以及个性意趣,《原理》课教学专题分类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首先是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备学生”,需要深度研究和把握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和学业特征,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思所想,引导学生的志趣,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是课堂教学话语方式要为“新生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大众化、通俗化表达;第三,在教学方法应用上要更加灵活多变,有针对性的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灌输式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必要时引进“案例论证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专题报告式”等师生互动授课方法,增加参与度,目的在于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扎实教学方法理论功底,转变教学评价导向,更新教学艺术

《原理》课程教学归根脱离不了“教”和“学”两个方面。在驾驭课堂教学方面,提高《原理》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还是要教师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其中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功底,另一方面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教学方法功底,只有两方面都掌握娴熟运用才能有效整合《原理》课程宏大广博的教学内容,驾驭各种比较深奥的理论,实事求是地阐释新生代大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需要推动整合后的教学体系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即借助微课视频、网络讨论区、微信公众号、云端课、课堂派等新媒体技术,丰富并更新教学内容,更新知识素质能力的密度,推行“翻转教学”模式,以多变的课堂节奏、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与吸引力。在教师教学评价上尽量考核网络教学工作量和重新计量课堂教学考核比重,提高教师从事新模式教学的积极性。

(三)突出实践教学,调整教学结构,致力提高《原理》课吸引力

研究者认为,需要在高校校内校外为《原理》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起新型立体化的教学结构,形成校内各级各类领导重视、教师主导教学、辅导员引导监督的良性沟通机制,保证思想理论课主渠道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顺利开展。并且结合《原理》课程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有必要调整现有教学结构,适当增加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比例,如校外凋研参观考察、校内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形式。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教师带队指导及学生选题的方式,安排合适的教学实践,从而达到增强思想理论课主渠道吸引力的目的。现有的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如辩论赛需要教师指导,校外参观考察等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予以总结点评。新型立体化的《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在于实现课堂专题教学与网络专题教学的结合、实践专题教学与理论专题教学的结合、校外实践与校内理论的结合,从而形成合力,在较大程度上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启发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思维能力,也就更能凸显《原理》等课程的吸引力。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协同育人的更新建设,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特别是党员教师需要强化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及责任,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形成协同效应。

(四)革新课程教学考核,突出过程评价,力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目前《原理》课程教学考核已经从传统考核方式转变为过程化教学考核方式,不少学校采用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其一,平时考核采取考勤、撰写读书心得或凋研报告等,重在考核理论素养及判断、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而非考核记忆能力,但平时考核受制于人数多的现实,需要防止大学生懒于动脑抄袭严重等现象。其二,客观题命题注意与时代和实际接轨,每学期注重实时更新,注重考核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其三,教师在命题中需要注意既要能如实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又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其四,对于优秀学生实行免试措施,这不仅可以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亦能促使将主要精力用于平时学习对理论在實践中的具体运用而非考试死记硬背式的临时突击。如借鉴复旦大学社会主题征文的办法,参赛优秀作者可以获得免考资格,鼓励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原理》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提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原理》课程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应充分认识到思想理论课遇到的“互联网+”新媒体以及新生代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只要把握住“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创新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话语体系,丰富课堂教学艺术,改善创新教学体系结构并推进实践教学,革新考核评价方式,就一定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场伟大斗争中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珍.理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与对策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4(6):92 - 95.

[2]张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实证调查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69 - 72.

[3]赵卯生,邰丽华,王颖,向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研究[J].德育,2009(7):47 - 49.

[4]余京华.关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之当代审思[J].巢湖学院学报,2013(5):125 - 130.

[5]秦春华,林莉.基础教育真正的价值[J].青年教师,2016(4):15 -17.

[6]张小峰.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77 - 82.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 -12 - 09( 01).

[8]孙来斌,李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12 - 16.

猜你喜欢

实效性原理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