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述评

2018-05-17邱洋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综述思想政治教育

邱洋海

[摘要]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建设友善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国家安定团结。通过梳理关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建议在该领域加强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研究、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

[关键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0058- 03

一、研究的意义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对于提高民族人才培育质量,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近15年来,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以“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题的文献多达1000余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超过700篇。研究成果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该群体的国家、民族认同研究,包括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及两者的关系研究;二是关于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包括群体面临问题、教育方法和具有宗教信仰的特殊性等方面;三是关于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单项主题研究,主要涉及大学适应、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主题研究。

(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研究

早期关于新疆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着重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民族认同的意义、问题和对策阐述。如贺萍认为“该群体在群体身份认同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暖昧、倒置现象,必须通过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加以引导、凋整和规范,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具有合理性。”龙群,殷晓彤,南新华整理了王娟、沙娜瓦尔?雪克来提、何峰等人的20余篇文献,着重研究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意义、状况、原因和对策进行总结。最后得出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策略。李乐,吕后彬梳理了刘大先、李瑞君和贺金瑞、王志刚和安晓平等人的研究成果,对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现状;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策略等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和整理,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马晓玲分析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内涵,提出要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树立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用历史教育的方法强化历史认同,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尊重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多措并举,开展系统、持续、针对性强的身份认同教育,建设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也产生了关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研究,如贺金瑞,燕继荣指出,我国各民族的身份认同必须以国家认同为基础,将民族认同演化为国家认同。

这些成果着眼于宏观的思想理念层面的问题,着眼的群体也是面向整个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体,多数研究虽未明确提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这些研究促进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推进,该主题的研究有所减少,逐步转向突出特殊性和具体专题等更加微观的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主要包括群体“面临问题的特殊性”、“教育方法上的特殊性”和“具有明显宗教信仰的特殊性”等方面。

首先,关于面临问题的特殊性研究。此类研究提出该群体面对的特殊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如朱瑞海,郭亚萍,魏晓柳对该群体面对的复杂教育环境,语言交流困难、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牛燕军,王志勇认为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相比与汉族大学生,该群体在思想和心理上均有一定的特殊性。”提出他们受到“思想观念变化的冲击”、“区域经济的差异带来消费观念的波动”等方面问题。马木提江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急需解决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机会、民族自尊”等特殊问题。

其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特殊性研究。研究的基本假设是特殊的群体需要用特殊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如孙磊提出应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沟通,以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以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等。张菊玲认为应以“关心生活,以情感人,解决其实际困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李雪静提出“从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竞争意识教育等方面创新高校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再次,关于具有明显宗教信仰特殊性的研究。研究着重对宗教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马立新对特殊的宗教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作了专门的研究。孟红松,热夏提·尼亚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冲突因素,人文区隔因素,‘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都强调宗教信仰对该群体的重要影响,且偏向于对宗教文化受到新的大学环境的干扰以及由此造成学习生活不适应的研究。郭彩星概述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和特殊性。”针对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研究难点:如何深入了解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动态,以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等。

这类研究着眼于该群体的特殊性研究,强调群体的特殊性和教育方法的特殊性。这类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层分类和针对性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纵观这些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经验把握,研究的内容也多为停留在群体的特殊性,宏大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宗教背景人手,而忽略个体的特殊性,因此,改进研究方法是深入进行特殊性研究的重要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单项主题研究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多方面,有学者认为综合性的论述分析相对难以深入,在解决实际的单个问题时显得乏力,出现了着眼于具体的单项主题研究。如刘文宏针对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进行了研究。胡映,刘轶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社交心理、社交形象、社交语言、社交礼仪等社会交往各方面特征进行了专门研究。王玉玲对该群体的学习风格进行调查,认为该群体的学习风格偏好呈多样性的分布模式。“学习风格更倾向于独立型、实践型、随意型、系统型和群体型。”这些研究都试图解决该群体的某一方面实际问题。

此外,随着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部分研究指向该群体的就业问题。冯风雷,李丽梳理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文献,包括綦群高和何建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和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等人的研究,对该群体就业问题造成就业困难作成因分析,并给出可行性的措施和对策。

这些单项主题研究着眼于具体的问题,多数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中提取。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也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找到了一些解决路径,但没有对该群体进行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没有真正了解该群体内部的想法,导致最后的研究和现实实践容易陷入两张皮的情况。

三、研究路向

诸多研究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关注,也有较为全面或专门的主题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思路,缺乏对该群体整体的把握。实证研究也相对缺乏,分析的群体是不限定的宽泛意义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概念,使问题分析多数止于群体的表层。鉴于此,应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研究、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

首先,重视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研究。已有研究多为单个主题的研究,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得出的结论和措施多是零散的,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该群体,也难以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可采取着眼于群体整体特征的宏观研究,从整体上把握群体的发展方向和解决路径,从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得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形成顶层设计,用于指导整个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加强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已有研究多数是停留在实际经验层面,多数结论来源于日常观察和分析,来自实证研究的成果较少。以分析该群体的特征为例,应减少对简单地观察、体验的依赖,加强对群体的实际调查研究。例如引入社会学社会网络研究方法。通过网络分析,分析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小群体的信息网,以同一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专门研究该小群体里信息传递机制,以分析该群体的内部关系结构为主题,发现该群体内部的独特关系结构,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群体的信息传递机制,让这些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网络更加能体现群体特点。

再次,拓展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研究。个体虽然存在特殊性,但跳出个性属性,分析其承载的该群体的共性属性同样值得尝试。如用生活史调查法,用纵贯研究,从观察某个体一个月或者半年,甚至4年的大学生活轨迹,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境,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用于指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贺萍.新疆少数民族群体身份认同现状分析与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9( 3).

[2]龙群,殷晓彤,南新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综述[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6(4).

[3]李乐,吕后彬.新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6(4).

[4]马晓玲.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6(1).

[5]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朱瑞海,郭亚萍,魏晓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7]牛燕军,王志勇.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昌吉学院學报,2012(6).

[8]马木提江.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Sl).

[9]孙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0]张菊玲.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

[11]李雪静.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5).

[12]马立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3]孟红松,热夏提·尼亚孜.浅谈影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14]郭彩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述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5]刘文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替代现象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6]胡映,刘轶.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与修身[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17]王玉玲.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学习风格偏好凋查与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18]冯风雷,李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4( 24).

猜你喜欢

综述思想政治教育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