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应对原则及策略

2018-05-17姜洁晶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应对策略大学生

姜洁晶

[摘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应对这些影响要坚持五个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坚持“疏”而不“堵”,坚持辩证原则,坚持显性引导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关注学生理论需求和现实需求相结合。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规范大众媒体,优化舆论环境;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合力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结合社会实践,扩展认知来源。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8)02-0050-03

社会思潮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成为社会思潮的重点影响人群,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其中的积极思想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多元思潮尤其是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价值选择的困惑、行为的非理性等。

积极探索应对社会思潮的原则和策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独立思考和辨别良莠的能力,使之选择积极的、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潮,摒弃那些消极错误、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的思潮,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原则

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成员提出的价值准则要求,能够引领社会成员思想的进步。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引领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越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越少接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反之亦然,对各种社会思潮认同度越高,就越容易冲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其思想认知水平,使之在社会思潮冲击下能够坚定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立场。

(二)坚持“疏”而不“堵”的原则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思潮必然以现代媒体为载体更为快速、广泛地传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传播的途径是不可能堵塞的,如果采用压制的手段,强制学生不接触或不接受社会思潮,则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甚至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坚持疏通引导的原则而不是压制,鼓励大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与评判,进行理论澄清和积极引导,使學生提高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能力。

(三)坚持辩证的原则

在我国当前流行的多元社会思潮中,既有积极进步的思潮也有消极落后的思潮,因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弊兼具。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化,对各种社会思潮既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对待它们,做出客观分析与评价。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的原则,对积极进步的思想观点加以正面的评价、宣传和倡导,对消极落后的思想观点进行及时的分析批判。帮助大学生辩证分析不同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影响,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其做出理性、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学习吸收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积极内容。

(四)坚持显性引导和隐性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显性引导是以明确的态度和观点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思潮,隐性渗透则是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施以影响,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显性引导具有明确、直接的特点,但显性引导过度则会引起大学生的厌烦或逆反心理;隐性渗透能够避免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其实施要考虑多种因素,易受条件限制。因此,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显性引导,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另一方面则需充分运用各种载体,丰富隐性教育的方法手段,积极探讨显性引导和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教育引导方式。

(五)坚持关注学生理论需求和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理论需求,尤其在他们产生思想疑惑时会寻求某种理论的解答,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并满足其理论需求,能够避免不良社会思潮乘虚而人。同时,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不仅出于思想认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掺入现实利益因素。而现实需要和理论需求密切相关,当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得以满足时,他们会更乐于和易于认同与其现实需要相契合的理论。因此,必须将关注学生理论需求和现实需要相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引导。

二、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化,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应综合利用学校、媒体、社会等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实效。

(一)规范大众媒体,优化舆论环境

大众媒体因其传播快捷、影响广泛等特点,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途径。由于当前大众媒体传播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势态,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杂,大学生通过媒体可能会获取积极的思想理论,也可能会接触不良社会思潮。因而,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必须规范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规范大众媒体,就是要使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传播力,发挥好媒体的正确价值导向作用,挤压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空间;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充分发挥媒体的分析评判功能和疏通引导功能,对正确的社会思潮加以积极评价和宣传,对错误的杜会思潮及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加强监控与引导;围绕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展开正确舆情引导,避免不良社会思潮趁机蔓延。

在大众媒体中,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广泛深远,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为社会思潮的扩散提供了平台,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出更快捷、更广泛、更开放、交互性更强等特点。因此,加强网络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是规范大众媒体的重中之重。一要强化网络内容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内容,唱响网上主旋律;二要强化网络秩序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使网络媒体依法规范运作,增强责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三要针对大学生群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教育网站,为大学生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创造良好的平台。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合力机制

高校教师、辅导员、其他教育工作人员等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有较多的了解,对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是其它途径不可相比的。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实效是应对社会思潮影响的关键。

首先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解答学生思想疑惑、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为主要任务,应当担负起帮助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主要责任。思政课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正视多元化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鉴别、判断社会思潮,针对他们的思想疑惑耐心说服,使他们认清社会思潮的本质及不良社会思潮的危害,并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比较中作出正确选择。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严峻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评判,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应付或听之任之。

其次,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联动机制。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负责人,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较为全面,而大学生对辅导员也较为信任。因而,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专业课教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高校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还应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等其他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促进沟通交流,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和整合各方优势,形成引导学生的合力。

再次,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促使学生深化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思考。讲座的特点是内容集中,对问题剖析较为深入和系统,能给听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演讲人一般是学识渊博、对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更易令人信服。因此,通过举办相关的讲座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讲座不但应向学生介绍、分析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理论根源、精神实质等,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判社会思潮,使学生在讲座中产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绪和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心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学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和感染能力。大學生在校园中的耳濡目染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熏陶教育作用。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感染,从而得以提升素养、全面发展。因而,要保持学生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就应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在内容上,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是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化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体现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校风、学风建设和学生的文娱活动,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使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的信心。三是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勤奋求学、努力上进的浓厚氛围,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积极进取的思想状态,增强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

在形式上,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相关内容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PPT展示赛、文明寝室评选等竞赛类活动,举行党的政策宣传活动,开展具有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等。可充分利用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走廊、宣传窗、餐厅等场所的闲置空间悬挂、张贴宣传物,积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电视台、学报、校报等校园传媒的健康宣传作用,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和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摆脱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高校要注意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管理,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价值导向的把关和指导,鼓励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杜绝错误社会思潮通过校园文化进行渗透传播。

(四)结合社会实践,扩展认知来源

大学生由于身处校园,接触社会较少,对国情、社会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对社会问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为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致使部分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较大,并对其中一些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脱离社会现实。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知在实践中能够得以加深,对社会思潮通过实践的检验也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因而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心规划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与国情;组织学生校外实习,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奉献社会。这有助于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并使学生跳出狭隘的物质利益圈子,更多地探索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佘双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何海燕,李万斌.西方实用主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应对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