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背后的法治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8-05-17崔学程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暴力法治思维

崔学程

摘要:我党自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以来,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这个词在老百姓生活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影响,各高校也纷纷推出了依法治校的决定。但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跟民众和学生拥有法治思维是两码事。这需要一段时间,自上而下地去贯彻法治思维。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数量并没有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下降那么多。所以,我将就这些现象所反映的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个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校园暴力 社会法治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 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203-02

一、中西方在对待校园暴力事件上的区别

虽然校园暴力通常发生于初高中,但是大学校园里的欺凌行为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我国传统教育思路的影响下,人治和德治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古人崇尚人治和德治,但是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教育相配合,并且执行严格。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人治和德治占主导,但是惩罚教育不足,导致问题学生和校园暴力的泛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提倡契约精神,虽然中学校园中也有校园暴力发生,但是到了大学,这种现象明显减少。

(一)我国对待校园暴力事件的普遍做法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校园暴力事件很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事人也很少诉诸法律手段。批评、教育成为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方法,有时连相应的校规校纪执行起来,也要关照家长的情面和孩子未来的前途,哪怕这个孩子已经成年。这些现象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普遍存在。也正是由于我国人治的传统在继承和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所以依法治国才需要加快进程。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我国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的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小。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只有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二)美国对待校园暴力事件的普遍做法

美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狀况与我们现在的状况基本类似,也曾面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却无法可依的困境。而且美国缺乏枪支管制,即使到现在仍然时不时发生校园枪击案。但是美国经过三十余年的立法来打击校园暴力,对霸凌行为的最终认定是一个标准由高到低不断细化的过程。在洛杉矶当地时间2015年6月18日,震惊中外的留美中国学生霸凌女同学案在洛杉矶波莫纳高等法院开庭审理。绑架案被害者刘怡然(音译)当庭控诉中国留学生翟芸瑶、章鑫磊(音译)和杨雨涵(音译)等被告对她的残暴虐待行为,手段之凶残,令人发指。翟芸瑶等人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最高可能被判终身监禁。本案涉案者众多,且都是中国留学生。除了已经抓捕归案的6名被告外,还有几名涉案留学生目前在逃或者已经回国。被捕的6人当中,翟芸瑶、章鑫磊、杨雨涵已经成年,另外3人因为“未成年”,警方没有透露他们的姓名。关于此案的细节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但这足以说明现在美国对待校园暴力的处理态度。

二、校园暴力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校园暴力事件都会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要说中美校园暴力反映出的共性,我认为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我国目前的特性则是社会的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我想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法治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校园暴力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虽然校园暴力的重灾区在初中和高中,但是要究其原因恐怕要牵扯到整个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十分庞杂。所以我仅对能接触到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大学教育是学生从接受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而高考已对广大高中生进行了智商方面的广泛筛选和情商方面的部分筛选。导致大学生的校园暴力呈现欺凌明显公开的情节不严重,而情节严重的一旦爆发就是大案要案。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距今已经过去了14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普查和预警机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现今偶尔还能遇到一些性情怪癖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在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中无法忍受别人或别人无法忍受他,然后其中一方会将情况汇报给辅导员。总的来说,问题学生主要受家庭影响,表现出了过度的自大或自卑,同时又很敏感,对自己是受害者或加害者的身份认识混乱等等。

(二)校园暴力所反映出的社会法治建设问题

我国的法治建设受我国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很大,国内的校园暴力对我国社会法治建设影响有限。而对比国外处理校园暴力的案例,可以看出差距。还拿留美中国学生霸凌女同学案来说,这个案子里有段小插曲。6名被告留学生当中的一名学生家长被指因涉嫌贿赂证人被抓。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两国社会法治环境的差距。此案的律师表示,本案凸显了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法律的无知。而我认为,不光是中国留学生,家长也处于无知的状态,否则也不会闹出贿赂证人的丑闻。

三、法治思维和健康的心理对于避免发生校园暴力的帮助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众的法治思维必不可少。民众一旦都拥有法治思维,那么社会的法治环境就会得到改善。社会法治环境改善之后,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培养出心理健康、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进而校园暴力的发生就可以被最大限度地避免。

(一)法治思维与健康的心理缺一不可

虽然本篇主要讨论校园暴力,但不仅限于校园暴力。法治思维和健康的心理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都有帮助。法治思维的建立需要普法工作做到位,不过法律总是会有漏洞的,如果一个人知法懂法,但是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钻法律的漏洞,从而危害社会。大家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但是对法律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处理事务也必然会走上人治和德治的道路,从而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得不到伸张。

(二)法治思维与健康的心理相辅相成

现在我国正走在法治建设的快车道上。我本人也确实感受到了法治思维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变化。十年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刚刚起步。因为法治思维的贯彻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单位和组织的领导法治思维强于人治思维,则这个单位在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口碑上就要明显好于那些缺乏法治思维的单位。而随着整个社会法治环境趋好的影响,受这种法治环境影响的民众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很大提高。随着公平和正义的伸张,人民切身体会到了法治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心理上的平衡,这样人民就会更加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也会形成法治的思维。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暴力法治思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