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机制研究
2018-05-17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20021)
迈克尔谢若登教授(1991)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通过对贫困人群的福利进行分析,颠覆了以往福利国家的以收入基础的理论政策,建立了资产建设理论,而在资产建设理论提出以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因为以往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之上的,但是在谢若登提出的资产建设理论中,颠覆了以往福利国家的收入理论,从而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一个研究贫困问题的新思路。
一、 资产建设理论和个人发展账户
美国的个人发展账户制度作为资产建设理论的成功典范,对于贫困人群而言,个人发展账户通过激励大家积累资本,增加财富,学习金融常识,摆脱个人贫困和家庭贫困,是一项机具激励作用的财富积累和资本积累反贫困制度。公平与正义作为个人发展账户制度的精神核心,同美国人提出的“美国梦”项目所传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美国梦”项目作为个人发展账户理论的成功典范,而这个理论最初是来源于为Michael Sherraden教授在1991年所提出的“资产建设理论”。个人发展账户制度主要是通过政府配额去激励贫困人群进行资产原始积累的同时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并进行自我经营,实现资产增值,从而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实现反贫困目标,我国四川藏区贫困问题严重,且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明显,我们可以借鉴个人发展账户制度来阻断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
阿玛蒂亚·森和其他著名学者正努力着眼于将个人能力作为福利标准的研究,而谈到能力,就回到了我们前文中所说的建立个人发展账户,通过个人发展账户来激励贫困人群实现资产积累,再通过必要的金融知识学习,对个人账户加以运营,提高个人资产管理运营能力,实现资产增值,摆脱贫困。而在这个讨论中,以资产为基础的资产建设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不可谓不重要,在讨论中,资产的持有能力被作为长期能力的一种测量。作为社会政策而言,资产持有是社会投资的一种形式,当民众都拥有自己的资产的时候,社会可以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源动力带动整个社会向前推进。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得知,资产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效应,影响到社会、经济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二、 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账户
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的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一种政府强制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的、为居民提供综合保障的个人储蓄制度。在 1965 年独立以后新加坡开始极力扩展中央公积金的职能。因此,中央公积金制度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养老保障计划,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工具。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由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政府只承担让利让税的义务。所有缴费都存入政府依照中央公积金法令为每位参加者设立的个人账户中。
(二) 美国个人发展账户
“美国梦”示范工程被设计成为第一个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系统研究的项目。1998 年,由联邦政府发起。对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由政府出资为他们每个人建立个人发展账户。参与者的条件因项目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控制在收入位于或低于贫困线收入水平 150% 至 200% 的贫困群体。这些账户就是个人发展账户: 参与者接受教育,领取由联邦政府和私人搭配的,可用于某一项消费的资金。“美国梦”示范工程项目的参与者能够就房产权( 包括购买房屋和维修房屋) 、启动( 或支持) 微小型企业、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 或工作培训) 或退休。
(三) 英国儿童信托账户
随着美国资产建设政策的进行,英国也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英国的资产建设政策中,儿童信托基金项目体现了个人资产的重要性,该项目针对的是所有刚出生的儿童,旨在为他们积累资产,使其从出生起有积累的储蓄和未来的规划,其主要措施是英国政府为每一个新出生的儿童开设了一个账户,每名儿童可获得250英镑,而贫困家庭年收入低于13480儿童则可以获得500英镑,家庭可以额外存款,每年最高限额为1200英镑,在儿童岁时,政府会作另一次存款,必须在岁后才能支出使用存款,主要被用于大学学费或初次购买房屋。英国政府希望家长将这笔钱用于孩子未来的教育、接受培训、购房或建立自己的事业。
(四) 台湾家庭发展账户
2000年台北市政府社会局正式推出为期三年的“台北市家庭发展帐户”脱贫实验方案,为一百名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对存款基金的帐户。他们运用相对存款配合的储蓄诱导机制的设计,鼓励该地区的低收入户有计划的累积金融性资产,并提供相关理财教育课程以协助其进行有目的的社会性投资,增进其抗贫的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社会救助强调“所得维持”的策略,而是一个社会救助方案强调“资产累积”的机制设计。
三、四川藏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四川藏区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32个县中又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的18个县里的色达、石渠、理塘新龙和雅江以及阿坝藏族自治州13个县里的壤塘、小金和黑水贫困最为严重。通过对2012年至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发现四川藏区的贫困程度在现行的扶贫政策下虽有所缓解,但是贫困率依然居高不下,代际传递效应明显。(见表1)
表1 四川藏区贫困率变化统计表(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6
随着对贫困内涵的不断探索,贫困的内涵也有所拓展。贫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匮乏与收入过低,也表现为“消费远大于收入”。随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应保尽保”,收入型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收入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是一种测试贫困的方法,然而如果从支出与消费的角度来看,收入型的社会救助政策远远不能解决支出型贫困。所谓支出型贫困,就是指由于支出过大而导致的贫困,多是由于家庭成员出现突发灾难、重大疾病、子女上学、住房等刚性大额支出等原因,导致其刚性支出远远超出家庭承载能力而造成的生活贫困。支出型贫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经过各种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与各类专项救助以后出现返贫现象仍有突出困难的群体;另一类则是由于收入略高于收入型社会救助标准而无缘收入型社会救助的夹心层。通常,支出型贫困者多为尚有劳动能力,能够不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生存,因此针对支出型贫困的救助要考虑多方面原因,注重贫困人口的能力提升,帮助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机会。
表2 四川藏区贫困家庭最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问卷统计(作者本人实地调研数据)
消费的支出指标,不仅能作为测算贫困程度的一个标准,还是反映贫困家庭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从四川藏区贫困家庭的支出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开支、医疗支出和教育支出上面,在其他方面开支较小,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四、阻断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方式——个人发展账户
通过综合现有的国内外对资产建设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支持资产建设理论的角度去研究的内容领域都较为宽泛,但是从资产建设理论个人发展账户角度去研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却很少,对于四川藏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且现有的研究大多数仅仅只限于基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现有的贫困政策不足的分析上,而这很难从根本上对藏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起到扶贫攻坚的效果。为了更成功的将个人发展账户应用于四川藏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做好扶贫工作,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一)为贫困者建立个人发展账户
近几年中,我国为了实现扶贫攻坚提出的由法律规范、组织体系和资金投入组成的开发式扶贫政策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政策在之前的扶贫工作中大力的推动了扶贫工作进程,在四川藏区有很大一部分贫困人群实现了脱贫,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四川藏区的扶贫成果大都是政府通过大笔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的,短期内可以简洁有效,长期而言,由于未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扶贫资金不稳定,且易形成依赖,导致年年扶年年穷。在四川藏区设立个人发展账户有几个要点:(1)账户持有人:个人发展账户账户持有人必须是四川藏区贫困人群或者是贫困边缘人群,对这部分设立个人发展账户,引导他们进行储蓄;(2)资金来源:将扶贫阶段的政府对贫困人群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个人发展账户的最初配额,之后可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且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特殊性,可利用宗教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配额;(3)资金管理:可学习美国模式,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管理,民政部门进行金融教育和监督;(4)账户结构:可将个人与政府配额比例设为1:1,并设定一定的政府配额上限,规定账户持有人每月固定储蓄定额资金。
(二)为贫困人群提供必要的金融知识教育
由于受固有思维的限制,贫困人群甚至不知道资产的概念,在资产的积累上就更是一无所知,甚至在有些国家,资产积累并不是一件任何人都可以被允许的事情。在为他们建立了个人发展账户之后,如果不辅之以必要的金融知识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资产意思和自我经营意思,那么个人发展账户必定会失败。在台湾实行的个人发展账户中,政府在配额给选定对象的时候,就会要求他们按时到指定地点参加培训,不需要付费,由政府组织相关培训,赋予他们更高的资产运营技能,提高其抗风险能力。但如果没有参加培训,政府有权收回或部分收回配额资金。从最后的实施效果来看,按时参加培训的选定对象都成功了摆脱了贫困,并成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在他们家庭的传递。
(三)贫困人群抱团进行互助
由于贫困人群即使在建立个人账户以后资金量也较小,增值效应不太明显,所以可以在贫困地区建立互助组织,鼓励贫困人群抱团互助,将大家的账户资金集合起来,以村或社区为单位,可以以借贷的方式进行周转使用以促进生产,也可以联合进行运营投资当地的特色产业,将民族文化和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四川藏区的路子。这种小群体间的抱团互助灵活便利,相比于政府和NGO组织更为适合四川藏区。
五、结论
基于个人发展账户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或是被激励积累资产,并通过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合理运用已有的资本,摆脱贫困。通过引入资产建设理论,借鉴美国梦项目经验,参考台湾、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设立个人发展账户,政府对个人存蓄进行配额补贴,将之用于四川藏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在资产多元福利的效应下,可以提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效力,赋予贫困人群积累资产并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童星.以资产建设的思路拓展社会保障[J].山东经济,2011,(2).
[2]迈克尔,史乐山,邹莉.个人发展账户——美国梦现示范工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3]迈克尔·谢若登.美国及世界各地资产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张淑芳.社会分层视角下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研究[J].民族学刊,2017
[5]杨阿维.2016 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1) .
[6]杨莉.对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探讨和思考[J].卷宗.2016.11.
[7]张萍.资产建设理论视阈下农村贫困救助政策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2.9
[8]孙艳艳.美国及世界各地的资产建设.[C].“资产积累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9]姚中云.资产建设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评析.[D].苏州大学.2009
[10]迈克尔·谢尔登.高鉴国[译]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