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万科中心地下空间设计利用
2018-05-17赵吟红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逐渐加剧,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顺应城市发展要求,国内对地下空间的规划、开发、利用,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上海虹桥商务区在地下空间整体规划利用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1 上海虹桥商务区概况
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侧,沪宁、沪杭发展轴线的交汇处,结合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置,规划用地面积约86.6km2(见图1)。虹桥商务区是实现上海“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商务集聚区,是加快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国家战略,促进上海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载体。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主体是现代商务功能,是上海“多中心”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建设成为上海市第一个环保低碳商务社区。
虹桥商务区在定位规划之初,为打造独特的区域特色,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空间及建筑人文风貌,虹桥管委会制定详细的《虹桥商务区规划导则》,对建筑风貌、建筑沿街贴线率、建筑高度、业态构成、地下空间设计使用及动线连接等方面,均提出具体限制与要求。导则的制定与推出,使虹桥商务区的规划站在整个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宏观高度。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设计,截至目前,已完成核心区(4.27km2)的开发建设,其中地上建设规模500万m2,地下约250余万m2,即核心区内1/3的开发面积是在地下完成。
由于地处虹桥机场周边,基于飞行航线要求,虹桥商务区的建筑物限高48m,在此寸土寸金之地,无法建设类似中心城区一样的高层或超高层,土地利用率势必大打折扣。既然不能“借天”,就只能“借地”。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提出“地下空间大开发大连通”的规划理念,通过统一规划,规范导则,对地下空间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核心区内地下空间通过人行步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附属用房,还有长约3.65km的共同沟等,形成国内独有的高强度、大连通格局。从机场或高铁站出来可直接通过地下通道到达核心区内的各栋建筑。整个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260万m2,相当于18.5个人民广场,是名副其实的“虹桥地下城”。地下通道建设在地面以下10m,即商务区楼宇的地下2层,这个高度和虹桥枢纽B1层在同一平面上。虹桥枢纽B1层,是轨道交通和机场的换乘大厅。B1层与“地下城”连接,意味着从换乘大厅出来的客流可直接通过地下通道走到商务区任何一幢大楼,成为除地面街道、地上连廊天桥外,连接商务区和虹桥枢纽的“第三条通道”。
2 虹桥万科中心
2.1 工程概况
虹桥万科中心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3号地块,申虹路以西,申长路以东,锡虹路以南,苏虹路以北地段,基地面积32170m2。地块东侧隔申虹路即为包含高铁站、城市轨道交通和虹桥2号航站楼的虹桥交通枢纽。规划建筑高度控制在43m,层数在7~8层。该项目地上7栋单体建筑构成集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商务综合建筑群(见图2)。
建筑外立面以玻璃幕墙为主,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斜切、拼接、折面处理及上部与下部的悬挑、退台、肌理变化,形成仿佛漂浮于基地之上的蓝宝石般的璀璨晶体;蓝灰色玻璃幕墙形成水墨画般单色晕染的效果,反映天光云影,表达四季意象,整体效果流畅完整、晶莹剔透,成为区域内具有浓烈标志性色彩的建筑群。7颗钻石形象组成的建筑群具有统一的建筑形象,同时具有独立运作的灵活性,项目统一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加强了从虹桥火车站角度观看项目时产生的巨大视觉冲击力(见图3)。
图1 虹桥商务区区位
图2 虹桥万科中心鸟瞰效果
图3 虹桥万科中心实景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9.4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0万m2,地下建筑面积8.4万m2,地下面积占整个项目规模的43%。
为配合虹桥管委会要求,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本项目地下空间,按照规划导则及开发定位,项目采取地下满铺3层地下室的设计方案,地下1层及地下2层分别设置商业、餐饮、零售,地下3层为停车库及人防设施。为避免对地面运营环境及景观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将自行车库、后勤服务、卸货平台、垃圾收集转运、消防控制室、变配电站等功能设施,均置于地下商业空间的后场区,为此设计了专门的货运坡道,保证坡道及货车通行区域的净高在3.5m,坡度控制在10%以内,使货车在此区域畅行无阻,直达卸货平台。卸货区的货梯将货品垂直运达各楼层,再通过后勤通道送至各商铺。清晰合理的流线组织和空间策划,既保证了主要空间的商业开发和售租价值,又充分利用了每一寸边角空间,使宝贵的地下空间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精心的设计营造出人车分流的合理交通流线,保证了地面环境效果,通过植物、绿化、铺装、小品、灯光的巧思搭配,匹配现代化充满造型张力的色彩明快的建筑群体,构建出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充满生机的商业空间。
2.2 地下空间利用
在设计之初结合整个场地情况进行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全面梳理和分解。最终采取围合-积聚-下沉-庭院-渗入-流动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营造出经典而热烈的商业氛围。
2.2.1 围合
7栋钻石状的建筑单体通过裙房、连廊等建筑要素,以及架空、悬挑等建筑手法,围绕地块周边布置,化零为整,将7栋建筑有机塑造成一个整体,形成围合之态,构成外紧内松、具有完整临街界面的建筑场所,这样就在地块内部围合成一个由建筑群构成的内庭院。7个单体既便于各自灵活租售,又形成了单体间、连廊下的5处宽敞空间,该空间形成的建筑空隙使地块能从各个方向将内庭院与市政空间有机连接,自然而然地将城市人流引入内庭院,形成商业人流。
2.2.2 积聚
通过场地西南侧的一块市政公园绿地形成入口广场,布置由4个不锈钢拱券构成的寓意时空交通的抽象雕塑,利用此处2栋塔楼顶部高达7层的空中连廊和大尺度外立面倾斜,形成覆盖在绿地上方的尺度巨大、气势恢弘的门框,构成一个雄伟的空中之门,成为整个建筑群和内广场的主入口及视觉焦点,将绿地景观巧妙纳入入口广场的视觉范围,将视线直接引入内部中央庭院,创造出项目向城市开放的整体形象,形成人流的第一次聚集(见图4)。
2.2.3 下沉
在入口大门框之下,一个有着类似浪漫西班牙大台阶意念的室外大阶梯将人流直接引导至地下1层的环廊和地下2层的下沉广场。再通过地下1层的环廊和地下2层的下沉广场,将人流引入环廊两侧及庭院周边的商铺。除了大台阶,还设有连接地面和下沉广场的2层双向自动扶梯和2部景观电梯,连通地上地下各层空间,方便人流直达。
2.2.4 下沉庭院
本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设置了2层高的下沉庭院。通过下沉庭院的设置,为地下空间打开了一扇尺度巨大的天窗,为建筑群所围合的内院增加了一个竖向空间维度,同时将沿下沉庭院周边的商铺由封闭空间顺势变为面向自然空间的临院商铺,大大提升了地下商铺的商业价值。地面至地下的流线延续与高差变化,将地面人流引至地下空间,成为吸纳人流的第1层次空间。2层的下沉庭院利用环廊的轮廓宽窄变化,结合收进或挑出,营造出或廊或平台的多变空间效果,构建出空间的奇幻趣味,提升游客的体验阈值(见图5)。
2.2.5 地下商业内街
整个B1、B2容纳了21000m2的商业空间,除中心区域的庭院空间外,就是沿庭院呈环状布置的商业内街。商业内街环绕庭院,从庭院延伸出连接各地块间公共连通道的商业步行街,又将几个内街分成3个不同的区域,形成既分又合的亲切宜人的具有街坊尺度的商业片区,提供丰富多样的业态选择,极大地吸引滞留人流,为商业运营提供支撑。在商业布局上,摒弃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采取混合渗透、有机结合的高效模式,形成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商业功能以零售、商业、餐饮、咖啡酒吧、健身房等为主。
商业街通过均质统一的空间形态连续统一的界面,加上街巷布局收放有序,并通过街坊内部的围合空间形成人性化交流场所。
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规划强调出空间构成的丰富多样和人性化。
2.2.6 地下连通道
本项目在B2层北侧、西侧、南侧与市政统一预留10m宽的3个地下连通道接口分别连接。合纵连横,将北侧的虹桥汇、南侧的虹桥新天地、西侧的虹源盛世有机联系为整体(见图6)。东侧则通过与虹桥枢纽地下车库之间既有的下沉庭院与虹桥枢纽的地下停车库相连,实现了与虹桥枢纽的无缝衔接,将虹桥枢纽汇集的客流直接引入该项目区域,整合整个虹桥核心区域的人流,为项目商业的后续运营提供充分保证。
图5 下沉庭院
图6 地下连通道设计示意
通过地下连通道,将不同地块的商业区域有机联系成一片完整的地下商业网络,盘活了整个虹桥核心区的地上、地下人流,平衡不同区域商业的均好性,共享虹桥枢纽作为办公、会展、交通集散地所带来的丰富客流资源,最终转换为区域经济增量的有效提升。
2.3 地下商业空间的技术处理
虹桥万科中心的地下商业总建筑面积超过了2万m2的法规极限,受到消防法规的制约,必须进行空间分隔。为落实业主开发及运营目标,在设计上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破冰布局。
1)采用防火隔间的方式,与相邻地块区域进行划分。
2)在内部地下商业街区,则划分出一块区域,完全按照商业街的消防设计原则进行布局,形成大空间商铺+商业街+商业内街的格局。不仅有效解决了空间划分,未影响商业空间的整体感,而且丰富了商业空间的格局。
3)利用下沉广场和大台阶解决消防疏散问题。
4)控制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1000m2,保证每个防火分区都能够运营餐饮业态,具备灵活布局的预设可能性。
5)以不变应万变,固化防火分区,结合防火墙,设置疏散通道和楼梯间,保证其余开敞空间的灵活可变性。
3 结语
目前,虹桥万科中心地下商业空间与其南侧的虹桥新天地地下空间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来自机场和地铁的旅客人流从虹桥枢纽可通过地下连通道直接到达虹桥新天地和虹桥万科中心,并已形成正常运营的商业活力。如果能有镜头的蒙太奇切换,就会展示出此区域内地上车流不息,尽显现代都市效率;地下人来熙往,焕发新型商圈风采的神奇一幕。以虹桥万科中心为代表的虹桥地下商业城,代表了上海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可为其他区域的地下空间开放利用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璐,姚卓.探讨地下空间对新区中心区再更新与提升的作用——以沈阳市奥体中心地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7(4):18-21.
[2]辛玥,宁淑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J].城市住宅,2017(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