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子江城市群战略布局中南通经济发展研究

2018-05-17谢资二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扬子江南通城市群

□谢资二

扬子江城市群涵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2016年经济规模达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在“1+3”功能区划分中明确提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就是要打破区域壁垒、地域障碍、统筹不同城市发展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利用,将沿江八市打造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体。

南通地处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两大功能区叠加处,正在向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必须紧抓契机,深入研究自身定位,精准发力,实施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全面提升南通经济发展竞争力。

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总量大,全省占比高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江苏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2016年,沿江八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15.2亿元,占全省的7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773.4亿元,占比为72.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7645.5亿元,占比为7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94.2亿元,占比为75.6%;实现进出口总额31840.4亿元,占比为94.7%;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01.2亿元,占比为82.0%;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76.6亿元,占比为71.1%(表1)。

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3”功能区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南通作为全省唯一既滨江又临海的城市,是唯一同时在两个功能区承担重任的城市。本文阐述了南通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发挥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能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跨江融合,实现产业布局高端化,经济发展绿色可持续化等发展建议。

表1 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主要指标

(二)发展速度快,拉动能力强

从GDP增速看,2016年,全省GDP增长7.8%,沿江八市除苏州、无锡两地增速为7.5%以外,其余各市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泰州增速最高,达9.5%,快于全省1.7个百分点,扬州增长9.4%,南通、镇江增长9.3%,其余两市增速也都高于8.0%。从人均GDP看,2016年,全省人均GDP增长7.5%,沿江八市除苏州、无锡两地外,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四市增速均超过9.0%,分别增长9.3%、9.2%、9.1%和9.4%;常州增长8.4%,南京增长7.6%。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沿江八市中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四市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泰州增长最快,达17.4%,快于全省近10百分点(表2)。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大

由于历史原因及交通区位等因素影响,沿江八市发展差距较大,长江以南区域总体好于长江以北区域。从主要指标看,江南五市各指标总量占比均远超江北三市。其中,2016年江南五市GDP占沿江八市的比重为74.5%;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为6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为76.4%;进出口总额占比为89.5%。从城镇化率看,2016年,江南五市中除镇江城镇化率低于70.0%外,其他各市均超过70.0%,其中,南京高达82.0%,无锡、苏州两地也都超75.0%,达到75.8%和75.5%;常州为71.0%,而江北三市仅在63.0%—65.0%间。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江南五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较江北三市更为优化。2016年,江南五市中,除镇江三产占比低于二产外,其他四市三产占比都超过二产,且均超过50.0%,反映出江南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产拉动。从人均指标上看,2016年,江南五市人均GDP均远高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苏州最高,达145556元,无锡 141258元,南京127264元,常州 122721元、镇江120603元,而江北三市均未超过10万元。2016年,江南五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江北三市则低于全省水平,江南五市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而江北三市仅为1.8万元左右。两项收入南北差距仍然较大。

表2 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主要指标增速

南通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政策支持更加凸显。2017年5月,江苏省政府批复的《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指出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区域枢纽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对接服务上海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是南通抢抓国家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举措,是策应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近期,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对于南通跳出南通、在更大空间格局中深化市情认识、找准发展方位,充分发挥江海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区位优势逐步释放。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靠江靠海靠上海”是南通发展的最大优势。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北沿江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开工建设,沿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加快形成,拉近了南通与上海、苏南以及国际资本的时空距离,三地之间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在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驱动下,三地区域产业合作步伐不断加快,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沪苏通都市圈日益融合为大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小“金三角”核心圈。

3.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从中央和省委要求来看,都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人口最多、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流域,也是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生态之美最为需要精心呵护的流域之一。沿江八市中长江南通段岸线最长,对江苏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需要走协调性均衡发展之路,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二)面对的挑战和威胁

1.区域竞争加剧,产业层次偏低。南通是传统制造业大市,当前面临着资源短缺、产能过剩、人工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同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与南通紧邻的沿江七市均是江苏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船舶海工、化工、电子、纺织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基础设施网络的日趋完备,地区差异日益缩小,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南通多数行业从事的仍是委托生产、贴牌加工等价值链低端的制造活动,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营销体系建设等高端环节竞争力薄弱。船舶、海洋工程及重装备,新能源及其装备,纺织服装,轻工粮油产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及新材料六大产业是新时期南通转型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各支柱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2.结构不合理,高新企业贡献度低。南通制造业存在传统产业占比偏高、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2016年,南通三次产业比重为 5.4∶46.8∶47.8,与沿江其他七市相比,南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10.6、3.7、3.5和3.1个百分点,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与发达地区相比均存在明显劣势。

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为 0.2∶50.0∶49.8,三产占比仍低于二产。而同期南京、苏州和无锡三市三产投资占比分别为67.0%、63.7%和57.1%,远高于南通。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0%,较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虽发展势头较好,但与江南发达地区比,面向全国和国际进行产业布局的大企业、大集团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以中间环节的零部件和材料为主,生产终端整机产品尤其是战略性整机产品相对较少,品牌、高端产品少,高端技术少,制定核心技术标准的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持续减少。南通虽是人口大市,但与沿江其他城市相比却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2016年末,南通15-64岁常住人口510.7万人,比2010年减少20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9%,比2010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远低于苏州、南京、无锡等人口净流入城市,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3.8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影响劳动力最终供给,从而导致用工短缺,成本大幅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社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通籍毕业生回通比例仍然较低。2016年,南通生源数54186人,回通就业人数23332人,回通率38.4%。实际接收毕业生人数34223人,其中南通籍毕业生占68.2%。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减,吸引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人才回通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来吸纳,适合“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向适应“人才红利”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4.创新发展程度不高,产业支撑能力弱。近年来,南通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虽然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创新水平层次仍显薄弱,对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提质、构筑经济新增长动力支撑有限。2016年,南通R&D投入总量为175.7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2.61%;在人均拥有经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细项上与江南发达地区差距更是较大,导致南通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

2016年,南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的产值为5074.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3.9%,低于全省平均值,与江南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6883.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6.0%,两项指标与南通经济在全省排名不符,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含金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尚不能有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借力“1+3”功能区战略促进南通经济发展建议

(一)以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并以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南通必须大力依托产业人才发展计划和江海英才计划等,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南通地方高校、科技院所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层次实用技能型人才,大力引进核心研发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研究团队,激发人才的源动力,聚焦重点产业引人才,突出重点区域引人才,促进高端智力要素在南通集聚。通过放大平台的集聚力,重点解决好研发平台建设针对性不强、高端平台不足、在技术研发方面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通过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发展前景以及产品市场等信息的收集与研究,从而改变技术依赖,形成以我为主的自主技术发展轨道。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超前谋划产业规划布局

重大项目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千斤顶”、“发动机”、“聚合器”,是培植优势、增强后劲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南通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南通应主攻产业项目,通过项目集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即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三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另外鼓励N类产业发展。通过对具有行业领先性的高端项目技术研发和建设,带动相关高端配套产业发展,并在当地形成产业链聚集,进而提升整个产业能级,并为中远期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三)跨江共建园区,探索经济合作新模式

目前南通与苏南共建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与上海合作中则有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7个园区,先后从上海吸引亿元以上企业近百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但在“1+3”功能区战略中南通还要深入探索经济合作新模式,深化跨江合作发展的理念,以更高的姿态承接上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园区集聚,为苏南、上海企业搬迁创造条件。加强与苏南、上海等地的联系,采用协议或扶持共建、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不同的合作模式,使扬子江城市群合作多样化,推进跨江合作可持续发展。

(四)合理开发江海资源,实现和谐绿色发展

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上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重点承接上海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和加工贸易。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通过设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实现南通经济的和谐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扬子江南通城市群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本刊启事
扬子江药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